同样是舔狗,为什么有些人一无所有,而有些人却应有尽有?

KY圣诞守护计划上线啦

每逢圣诞前夕,KY君在后台总能看到“今年的守护计划什么时候上线?”的留言。终于,在平安夜,KnowYourself 圣诞特别活动“KY圣诞守护计划”如期而至啦!

今年圣诞,我们诚邀大家前往【月食】,用语音或文字的方式,寻找那个属于你的“守护者”,或成为他人的“守护者”,延续温暖,驱散孤单。

活动期间,月食将上线 圣诞守护者圣诞语音匹配 两大主题。

KY作者 / fufu

策划 / 二狗子

编辑 / KY主创们

我有一个朋友小A,属狗,癞皮狗的狗。
她自称靠舔追到了现在的女朋友,开始天天向当时还是(

)单身的我传授她的“癞皮狗学”。

向来认为“癞皮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的我,坚决不信她们能够长久。但就在前两天她告诉我:她们正在计划举办一场小型婚礼……
满嘴狗粮的我陷入了困惑:明明我的个人经验告诉我,感情中的卑微只会带来痛苦。可是,为什么我的朋友却看起来那么幸福?
我一直认为,在关系中卑微一定不会快乐,因为那意味着我们为了这段关系做出了很多单方面的牺牲。
然而,当我阅读了这方面的文献后,却发现原来在关系中牺牲并不一定会让人感觉糟糕。
以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牺牲时是否快乐:
Impett, Gable和Peplau (2005) 将人们牺牲时抱有的动机分为两种:
接近式动机
approach motives

走呀宝贝,陪我去逛街!

(既然ta喜欢,那我就陪陪ta吧!)

可以看到,拥有这种动机的人通常是为了促成某件事的发生而行动,比如想让对方开心,或者希望彼此关系更进一步。

研究发现,接近式动机可以让我们在牺牲时保持更积极的心态,因此,不仅我们会从牺牲中获得快乐,关系也会变得更好。

回避式动机

avoidance motives

走呀宝贝,陪我去逛街!

(唉,要是不陪ta,ta又该生气了……)

怀着这种动机的人往往是为了避免某件事的发生而行动,比如为了减少矛盾,或者避免让对方不高兴。

回避式动机往往会催生诸如不满或憋屈一类的负面情绪。这样的牺牲不仅会让我们自己不开心,长此以往对于双方的关系也是一种损耗(Impett et al., 2005)。

当我们付出的牺牲是自愿的而非被强迫时,不仅我们能从中获得快乐,双方对于关系的满意度也都会提升(Van Lange et al., 1997)。
比如,同样是为了伴侣搬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我既有朋友心不甘情不愿搬过去之后,两人反而比异地恋的时候更经常吵架;也有朋友明明牺牲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却依然满心欢喜地跑去另一个城市与伴侣团聚。

毕竟,是否付出牺牲是我们内心的抉择,而不该是来自对方的要求。
不过,有牺牲的意愿并不等于我们在一段需要频繁牺牲的关系中能够快乐。牺牲意味着双方出现了观念/偏好/生活等方面的冲突,而频繁牺牲,很可能说明双方真的不合适(Righetti et al., 2020)。
心理学家指出,根据每个人自控力(self-control)的高低,我们在行动前的思考方式可以大致分为理智型冲动型(Righetti, Finkenauer, & Finkel, 2013)。

在关系中两种自控力高低并无优劣之分,只是体现出不同人思考习惯的特点。
研究发现,一般而言,冲动型思考的人往往更愿意为自己的伴侣牺牲(Righetti et al., 2013)。
这大概是因为,理智型选手习惯在行动前冷静思考,而冲动型选手往往更听从自己的第一反应,所以更容易受到“爱的感召”而付出行动。
冲动型选手表示:冲就完事了!
作为旁观者,我觉得小A事事以女朋友为先的行为太过卑微,但是小A却完全不这样认为;相反地,她在付出的时候充实又快乐。
我意识到,小A是一个在关系中拥有相当高的相互依赖感(interdependence)的人。这类人将自己与伴侣视作紧密相连的整体,并且视自己的付出为呵护二人关系成长的养分(Day & Impett, 2018)。
相比之下,我曾经在关系中做出的牺牲远不及小A,但是体验到的卑微感却比她更为强烈……

为什么会这样?
阅读相关文献后,我找到了原因:根据相互依赖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我的内心更在乎个体独立性,因此付出牺牲时更容易体验到卑微感。
换言之,“卑微感”并不一定来自于关系中客观不对等,也有可能是我们个人心态带来的主观感受。
研究发现,拥有高水平相互依赖感的人发自内心地乐意为关系付出,即便是为了对方暂时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或者出于回避式动机做出牺牲,都不会影响他们在关系中的幸福感(Impett et al., 2013; Le & Impett, 2013)!
想要改变关系中的卑微感,首先可以从我们面对牺牲时的心境,来判断我们内心卑微感的来源:

我坚决不能向ta认错,不然岂不是抬不起头了?

当我们过于在意关系中的个体独立性时,可能关系中任何的牺牲都会让我们感觉卑微。但是关系中二人并非完全独立,我们需要学会取得个人与关系之间的平衡。

我发现自己总在让步,ta似乎已经把这件事视作理所当然

这时候,我们的卑微感来自于做出了太多单方面的牺牲而没有得到回应。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属于第二种情况,又不想放弃这段关系,那么——
在不少关系中,我们可能习惯了默默付出,总觉得把付出挂在嘴边没有必要。
然而,如果你感觉到卑微却仍然没有主动和伴侣沟通你的情感需求,这时候的默默付出可能反而会损害双方的关系。
心理学家Impett及其同事(2014)在研究中发现,当我们试图隐藏自己付出牺牲时产生的负面情绪时,伴侣虽然不一定能够明确地知道我们在压抑怎样的情绪,却能感觉到我们行为与内心的不一致,并因为这种不真诚感而和我们产生疏离。
因此,大可不必默默为关系牺牲。转向良性付出的第一步是和对方沟通我们的付出,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在沟通中,说不定会有意外的发现。
比如,对方在我们没意识到的情况下,也为了关系付出很多;或者,对方虽然先前没有察觉到我们的付出,却能够在沟通后认真地反思并且做出积极的转变。
曾经很多情感指南告诫我,不要在感情中丢失自我,因此我也格外在意自己在关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然而,在听了小A的故事后我发现,在一段稳定的关系中,我们都会成为彼此自我的一部分。过去认为牺牲就是在关系中“输”了的我,其实是把那个重要的对方,当成了一个仅仅和我利益交换的独立个体。
如果你也感到关系中的牺牲仿佛是输掉了一场“利益博弈”,那么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些牺牲。
心理学家Van Lange(1997)认为,牺牲是相互的,并且能够与我们对关系的承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我们彼此都因为对方的牺牲而更坚定这段关系,而对关系的承诺又增强了我们为关系牺牲的意愿;只不过在二人关系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牺牲的意愿在增长,牺牲的需要却在减少。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对方牺牲的意愿,不是一种卑微,而是一种积极培育感情的态度。

你可以通过冥想、身心运动、书写练习等方式,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
想做练习,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和平台?
上海KYers的福利时间到!如果你对冥想、身心运动、书写等生活方式感兴趣,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身心健康营,和大家一起练习吧~
虽然小A初期的“癞皮狗”行为是我完全无法复制也并不推荐大家尝试的,但作为她的朋友,我很开心她有运气遇到了一个同样爱她的、能够对她的牺牲做出回应的另一半。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难免遇到将我们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并且拒绝予以回应的人。这种行为的本质是对另一半的不尊重——如果遇到了这样的伴侣,请及时离开。
我虽然希望更多人可以拓宽对卑微感的看法,并尝试投入关系的整体,但同时也希望大家可以记住,为关系做出努力,绝不是让你放弃维护自己的全部利益。
2018. 韩剧《金秘书为何那样 김비서가 왜 그럴까》.
付出牺牲可能是所有关系在成长中不得不经历的过程,但关系并不应该建立在无尽的牺牲之上。
希望每段亲密关系都能达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我愿意为ta牺牲,不过ta不需要。

References:

Day, L. C., & Impett, E. A. (2018). Giving when it cost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5(5), 722–742.

Impett, E. A., Gable, S. L., & Peplau, L. A. (2005). Giving up and giving 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9(3), 327–344.

Impett, E. A., Le, B. M., Asyabi‐Eshghi, B., Day, L. C., & Kogan, A. (2013). To give or not to give? Sacrificing for avoidance goals is not costly for the highly interdependent.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4, 649–657.

Impett, E. A., Le, B. M., Kogan, A., Oveis, C., & Keltner, D. (2014). When you think your partner is holding back: The costs of perceived partner suppression during relationship sacrific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5, 542–549. doi: 10.1177/ 1948550613514455

Le, B. M. & Impett, E. A. (2013). When holding back helps: Suppressing negative emotions during sacrifice feels authentic and is beneficial for highly interdependent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9), 1809–1815.

Righetti, F., Finkenauer, C., & Finkel, E. J. (2013). Low self‐control promotes the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8),1533–1540.

Righetti, F., Sakaluk, J. K., Faure, R., & Impett, E. A. (2020). The link between sacrifice and relational and personal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6(10), 900–921.

Van Lange, P. A. M.,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Arriaga, X. B., Witcher, B. S., & Cox, C. L. (1997).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6), 1373–1395.

Visserman, M. L., Righetti, F., Kumashiro, M., & Van Lange, P. A. M. (2017). Me or Us? Self-control promotes a healthy balance between personal and relationship concerns. Social Psychological & Personality Science, 8(1), 55–6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