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圈“寒冬”已至 2018年又将何去何从?

手机是个很玄妙的行业,从1973年摩托罗拉第一款商业手机面世到现在,已经走到了第45个年头。可就是这个年出货量高达15亿台的市场,近两年却倍显疲态,甚至有人质疑“寒冬”已至。

年末热门词——砍单

近日,一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国内手机市场的总出货量、上市机型、智能手机出货量明显下滑,因销量疲软,华为、OPPO、vivo都纷纷下调订单规模。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下调订单影响颇深,有可能延续到2018年第一季度,再加上第一季度本来就是“淡季”,情况不容乐观。

国际手机大佬苹果也不顺心,外媒称苹果已经对其供应链厂商由原本的追单变成了砍单,还大砍A11订单,今年第1季A11的投片量比本季少了整整三成,iPhone 8的出货量也会减少一半。

三星也已跟进,下调今年第一季度订单,幅度超过了10%。这也就意味着,全球前五大厂商智能手机厂商都加入了砍单大潮。

为什么智能手机卖不动了呢?

其一是因为全球手机市场已“饱和”。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从2015年开始全球智能手机的增长率就大幅下滑,到2016年总出货量约为15亿,同比增长只有2.3%,这说明市场已经开始停滞。

国内手机市场要早一点,在2014年就初露饱和现象,只不过OV当时聪明了一回,主攻三四线城市、农村,给整体出货量提供了助力,之后一路狂飙,2016年更是同比增长翻倍,跻身国产前四强。可现在,OV的那些用户已经被满足了,红利也就没了,销量定会下滑,神助攻消失,整体手机市场的疲态自然显现出来。

其二,缺乏技术的创新。

现在的手机差异化愈来愈小,早年前的处理器大战、屏幕分辨率大战、摄像头大战,到如今的“模仿”、“随大流”,完全不存在什么大战,因为配置几乎没区别,没有较大更新的话,自然消费者没有购买欲。

再有就是创新能力在减弱。2017年大家都预测全面屏会引发换机潮,然而事实上,现在所谓的全面屏还只是个噱头,只是一味地提高屏占比,没有带来革命性改变,就比如说iPhone X的刘海设计。

为了全面屏,有的厂商把指纹解锁移到手机背面,极大影响用户体验,而苹果的人脸识别,安全性又备受质疑,传了N年的屏下指纹识别,现在也没有多大进展,这些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江郎才尽”。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运营商的补贴逐渐减少、国内一线品牌不断涨价、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导致换机周期变长等等原因。

2017年已经不好过了,今年智能手机市场又有哪些趋势呢?

小厂商面临洗牌危机

近日,2017年中国手机销量排行榜出炉,前五名分别是华为、OPPO、vivo、苹果和小米,截止到10月底,这几大厂商占据了91%的市场份额,与去年的79%相比,优势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小厂商未来生存必定陷入困境。

不过话又说回来,手机洗牌一直存在。比如说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如今混的好的也就剩华为了。

所以说,手机大战到今天,实力弱的已经死了好几轮了,剩下那些苟延残喘的,也被排名大厂商盯上了,因为只有干掉这些二三线品牌,他们才能找到较大的增量。

前有狼后有虎,排名靠后的厂商们,尤其是魅族、金立、三星、乐丰和联想这些,不想被“吃掉”,必须找到市场空档,调整策略,过了今年,明年就会迎来5G革命,到时或许有逆袭的机会。

核心技术突破

虽说去年全面屏大火,但并没有真正提升产品体验,所以今年它仍然是个看点。除了屏幕外,解锁方式也值得期待,比如人脸识别,以及CES 2018上vivo亮相的屏下指纹解锁。

再有就是AI人工智能,毕竟华为芯片、苹果、三星、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公司都在关注。

不过,整体来看,小编认为,2018年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走势是先抑后扬,换句话说,在年底前,厂商们有望扭转颓势。

第一,市场没有增长但它的量还是会维持的,即使是负增长,也不会低迷一整年,毕竟总量在那。

第二,继2017年的全面屏热潮,今年定会更疯狂,再加上AI、屏下指纹识别等技术突破,这势必会是新一波产品形态的改变。

第三,就是海外突围了。国内进入存量,海外突围绝对是首选,这点小米就是最好的例子,凭借在印度市场播种成功逆袭,而华为触角也伸到美国。所以在未来两年,东南亚、美国、欧洲、非洲都会是中国手机厂商增量的目标。

总之,一句话,别放弃,挺过去就会迎来春天。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