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如父子的关系何以消亡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近二十年来总觉得教育界的水越来越浑,学校运营堪比企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一再被忽略,上规模上层次抓亮点成为各大学掌门人的关注点。而教育机构的内涵就像盘古开天之前的地球,所有物质搅在一起并快速旋转,分不清方向与清浊,只是大家都预感到要有所变化,或者已经处于诱发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湍流中,只是尚未理出头绪。有多少人还对当今教育界表示满意呢?如果真做个社会调查,恐怕只有教育界少数从业者会投自己一票。

作为一辈子都在学校教书的资深教师,已经不敢说还有多少人能自觉肩负起百年树人的责任了,虽然爱岗敬业者依然存在,但似乎已不是主流。无论大家在考核材料中如何夸自己师德高尚,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是把教学当做谋生的职业,平凡一点的像和尚撞钟一样得过且过,精英们则凭着科研业绩在人才流动中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至于教书育人,更多时候是像古人把种子撒到田野里,总会有几棵长势良好的苗子可以应付上面不断创新的政治标签或管理口号。

我开始怀念慢节奏的古代,那个时候学生的未来肩负着教师后半生的荣辱,所以教师会在学生身上倾注全部心血,也才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特殊关系。现在如果再提这种关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恐怕没人真心愿意接受。我也非常怀念扩招前的精英教育时代,那时端着铁饭碗的教师大部分是发自内心的抵触社会上的铜臭味,普遍具有坚定的教书育人敬业之心,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毕业生回校探望恩师,还会真诚地说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激话语。21世纪的毕业生一般不说这句话,假如说了,脸上顽皮的笑容也会暗示对方:说说而已,你不会当真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