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 | 非虚构写作的发展与困境(考了11道题)
核心概念解析
非虚构来自于对英文Non-fiction的直译,在美国文化和图书分类中,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是两种主要的类型,虚构文学主要指小说、戏剧、诗歌等,非虚构文学则是纪实文学、散文、传记、调查报告等。
学者张文东认为,相对于“虚构”文学而言,“非虚构”写作或许可以这样理解:
一是“不是”虚构,非虚构写作叙述的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能是完全虚构的内容;
二是“反”虚构,作者应该如实叙述事实或复制现场,不进行某种主观的加工。但他认为,非虚构写作并不是要在文学作品中重现事实,,而是试图使文学作品重回生活,使其更为真实。(名词解释,简答记忆即可)
一、非虚构写作的基本面向
非虚构写作有文学创作(非虚构小说,例如卡波特的《冷血》)、学术写作(田野调查,例如吴毅的《小镇喧嚣》)和新闻实践(非虚构报道/特稿,例如李海鹏的《举重冠军之死》)三种基本的面向。
二、特点:五大基本特征
1. 文学性:非虚构式的写作强调叙事和故事,注重情节推演、人物塑造 等文学效果,有利于吸引读者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为了完成《二手时间》,耗时二十年采访俄罗斯的芸芸众生,从精英学者到大厦清洁工,作者以大众视角还原出苏联解体后的国家图景。《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从家政女工范雨素视角展现外来务工群体的城市生活境遇,记者张慧瑜以微观视角记录了社会底层人群的自我表述,最大限度囊括多元群体的声音和意见。
2. 纪实性:非虚构的书写对象是真实发生的事和人物,有的就是新闻邸 件,这也是非虚构与虚构文学的区别所在;
3. 调查性:非虚构写作的工作方式建立在长期、深入地采访、调研基础上, 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这种来自于真实生活的鲜活经验,避免先入为主地概念化;
4. 社会性:非虚构写作擅长把新闻郭件放在大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来考 察,带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色彩;
5. 平民性:相当多的非虚构写作关注的是普通人,是那些被压抑、被边 缘化的群体,非虚构写作使得平凡人、平凡故事借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记住每一点前面的关键词,发散理解即可)
三、当下非虚构报道的特点
1. 写作主体多元化:从爆款文章《上海女孩除夕夜逃离江西农村》到《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些号称“非虚构”的非虚构作品,不仅引起人们对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的误解,甚至非虚构写作新闻实践还由此被“污名化”。
2. 写作平台新媒体化:从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改版并推出“非虚构写作”栏目,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推出“剥洋葱people”,再到李海鹏等创建“ONE实验室”,雷磊等创建“真实故事计划”。
3. 写作题材边缘化:“去中心化”的选题特征,在填补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空隙,为媒体带来“眼球经济”的同时,也更为逼真地还原了受众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使新闻报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不至于太脱离受众的生活实际。但如果一味追求这种边缘性和“去中心化”的选题倾向,难免又会走向选题“奇观化”的另一个极端。从《财新》杂志《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到咪蒙《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些“博人眼球”的“爆款文章”,都是这种逻辑主导的产物。(连续四年出现在真题了,考了多少遍请看下面真题,一定要注意!!!)
四、非虚构写作技巧
包括使用场景表达、引用丰富对话、描写人物细节以及选取独特视角等,这些写作技巧在人物报道、专题报道、专栏报道、游记采访、历史写作以及调 查性报道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五、非虚构写作的发端
一般来说,人们把1966年美国新闻记者杜鲁门·卡波特根据凶杀案、 历时6年调查完成的《冷血》作为非虚构文学的发端。非虚构作品是西方“新新闻主义"之下的产物。
新新闻主义从诞生之日, 就面临着两种极端的态度,一种是新闻主义全新的写作手法,不仅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而且也使受众能更真切地解读社会现象。
另一种态度则认为, 新新闻主义理论自身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即新闻真实与文学手法并存的矛盾。用这种混淆新闻学和文学的报道方式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都值得怀疑。
六、非虚构写作的机遇和挑战(框架内容,这也是答题的采分点)
挑战:
1. 费时费力投资回报率低,盈利模式存在问题
2. 深阅读与碎片化的媒介环境之间存在矛盾
3. 调查记者纷纷离职,专业人才欠缺
机遇:
1. AI技术为特稿寻找契合阅读场景的读者进行精准推送
2. 后真相时代下特稿更容易获得共识
3. 技术加持下特稿制作呈现出融合性、立体化(NYT的《雪崩》)
4. 非虚构写作帮助记者打造个人品牌
5. 信息同质化背景下独家性内容的突围
历年真题梳理
1、名词解释:非虚构写作(19厦门大学)(19暨南大学)
2、传播格局变革的语境下,如何看待“虚构话语集中”和大量的非虚构写作报道。(19暨南大学)
3、结合《唐山大地震》《冷血》等作品分析非虚构写作的特点(19南京大学)
4、非虚构写作的特质和对新闻业变迁的影响(还有几个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就作品分析)—(20 南京大学)
5、结合实例分析非虚构写作在新闻界近年来兴起的原因。(19复旦大学)
6、非虚构写作对新闻实践的意义(20 清华大学学硕)
7、谈谈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展和困境。你觉得我国现在深度报道的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了?为什么?(20清华大学专硕)
考察偏向解析:
可以看出非虚构近两年一直都是各个热门院校的考察热点。我们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绝不能仅停留在名词解释阶段。
一方面要了解非虚构写作兴起的源头,对概念进行追根溯源;另一方面还要对非虚构写作在当下的发展,以及与当下新闻业的关系。
还要积累大量的案例阅读,如早期的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里斯的经典非虚构作品,再到现在的非虚构报道如《永不抵达的列车》《举重冠军之死》等。尽可能全面且深入的掌握非虚构知识点。
相关论文推荐
张慧瑜《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非虚构写作》(重点阅读)
程俊欣《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重点阅读)
连博《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实践研究——以腾讯新闻“谷雨”为例》(重点阅读)
夏晓非《对中国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热的冷思考》(重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