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考点 | 传播理论:“培养理论”相关考点及历年出题方向
一、培养理论的基本定义
定义:培养理论又称"涵化理论"、"教养理论"。格伯纳(Gerbner,1969)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在这个意义上,格纳等人将这一研究称为“培养分析”。
二、培养理论的主要内涵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出现很大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生存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达成“共识”,而大众传媒在形成“共识”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其扮演着三种角色:故事讲解员、熔炉(缓和社会矛盾)、文化武器(维护现存制度)。
培养理论是建构在"现实"的三种意义之上的。在媒介社会,"现实"分为真实存在的"客观现实",由大众传播媒体塑造的"媒介现实"或称"符号现实"、"虚拟现实",以及由"客观现实" 与"媒介现实"共同作用于人的头脑而形成的"主观现实"。身处媒介信息浸润之中的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尤其是对亲身难以体验的现实,更多的是要取决于媒介构建的影像。而由于上面提到的媒介讯息的一致性与倾向性,这种依靠"媒介现实"所建立的"主观现实"必然不可避免的偏离"客观现实",而倾向于"媒介现实"。
三、对培养理论的评价
该理论揭示的是大众传播对社会“共识”、对人们的“主观现实”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研究出发点的。
(1)强调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共识"中的巨大作用。
(2)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传媒的倾向会带来或好或坏的社会效果。
(3)包含对资本主义大众传媒的批判和要求改革的观点。
(4)教养理论可能适合于特定种类的电视节目,但可能不支持总体上的电视内容,期待整体的电视观看产生教养效果是不合理的。
四、新媒体环境下培养理论的转变(重要考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传统媒体中,涵化理论中的受众对电视传播内容的认知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相关联。在后者的“统治—霸权式解读”中,大众媒介拥有者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受众只能在主导意识形态设定的框架内进行解读。而涵化理论正是认为接触电视越多的人越容易受到电视的影响。
①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以及参与性增强,涵化理论的效果受到冲击;
②个性化传播的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性提高,可接触的媒体内容也增多,受众的主动性解放,对媒介的解读也就呈现多元化;
③从媒介素养这方面来说,新时代的受众批判意识增强,媒介营造的“象征世界”未必会对受众的“主观世界”产生影响;
④新媒体时代,人们也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周围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人们也正是通过不断的媒介消息来评判危险系数;
⑤“媒介涵化受众”与“受众涵化媒介”为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媒介要不断根据受众的反应来调整传播内容和模式。
五、在培养理论的框架中,主流媒体如何引导社会舆论
参见以往考点:每日考点 | 何谓“主流媒体”?
详细阅读论文:
对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钟瑛《今传媒》
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石长顺《国际新闻界》
名词解释:涵化理论(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440)
论述:涵化理论对形成社会共识的影响(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论述:培养理论角度论述电视与暴力的关系(2014南京大学新闻传播专硕334)
简答:培养理论(2016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论述:培养理论及其建设国家形象(2016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440)
简答:涵化理论(2016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学硕)
名词解释:涵化理论(2013年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理论考研真题)
对新媒介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思考——钟瑛《今传媒》(推荐细读)
新媒体语境下涵化理论的模式转变——石长顺《国际新闻界》(推荐细读)
涵化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转变——鲍蓉《新闻研究导刊》(简单阅读)
新媒体时代涵化理论的新发展——于博《新闻研究导刊》(重点阅读第三部分)
网络时代涵化理论的继承与挑战——罗佳《今传媒》(简单阅读即可)
编辑 | 木铎团队
策划 | duty学长
主编 | 安安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