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前陪孩子做这3件事,孩子会一天比一天优秀!
过去的父母哪里会到孩子的睡前教育,孩子能够自主入睡就已经是庆幸了。而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孩子的睡前教育,但很多时候,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方面是因为家长们的工作压力太大,为了能够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阶段性的应酬都忙不过来,也就理所当然的忽略了孩子的睡前教育。
另一方面,一些父母知道睡前教育的重要性,也想行动起来,但让人头疼的是,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睡前教育。
针对上述情况,如果是前者,这主要是父母选择的问题,但倘若是后者,宝爸宝妈们大可放心,睡前教育并不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就好!
01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一起劳动
孩子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是成长的基础,独立刷牙、洗澡、穿衣、折衣、整理床铺、收拾玩具……
别看这些小事情,能够让孩子更自信的“做自己”。
为什么年幼的孩子,看到大人们在一旁忙活时,也会想要模仿和参与,因为他们虽小,但内心已经觉得自己像大人。
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穿上衣服和鞋子,拿抹布把桌面擦拭干净、分类整理玩具时,巨大的满足感能够给他们带来快乐,孩子感觉被需要并且会更自信。
但是,有些父母觉得孩子不懂或“帮倒忙”而不愿意让孩子参与,这样不仅耽误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会给孩子落下懒惰的习惯。
意大利教育学家玛利亚.蒙台梭利也说,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打造一个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做自己”的背后,便是自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3~6岁年龄段的幼儿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指标和要求:
3~4岁幼儿:能够在大人的帮助或提醒下穿脱衣服和鞋袜,同时,能够把自己用过、看过的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而不是随地乱扔。
4~5岁幼儿:要能够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并且能够自己扣纽扣,同时能做到整理自己的物品,譬如玩过的玩具、弄乱的房间等。
5~6岁幼儿:要能够根据天气的冷热增添衣物,能自己穿鞋子、系鞋带,也要能按照类型,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自己的物品。
上述标准,是由许多专家学者在对全国数千名儿童儿童进行调研以后提出来的,反映的是家长对该年龄段孩子的合理期望。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您的孩子没有达到上述的“期望”,您或许应该试着放开手,让孩子体验一下自理的生活啦。
02
培养孩子智力发育
一起玩耍
睡前是难得的亲子交流时间。
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做一些益智游戏,看绘本,唱歌,跳舞,讲故事等,可以让这些事情成为一种家庭仪式。
早在2000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Nathan . A. Fox曾经研究过一些于生命的早期在托儿所度过的孩子,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陪伴,没有从亲子情感中受益,他们的脑体积比那些普通孩子的小一些,其中大脑的灰质和白纸体积也小一些。在外在行为上,这些早期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在语言发育和社交情绪方面都有问题,智商也普遍会低一些。
亲子互动和游戏,常常是孩子智力成长的重要因素!
对一个幼儿来说,父母的陪伴不仅仅是陪伴,与此同时进行的是语言的互动、知识的吸收、眼睛嘴巴鼻子等感官能力的刺激,以及他们在跟父母玩耍时,大脑相关的神经元得到连结和加强……这一切,都能促进孩子大脑智力的发育。
其实,父母才是宝宝智力成长最好的老师。与其每年花高昂的学费出去早教,不如父母陪伴孩子。没有孩子天生就聪明、懂事,但是父母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引导,一定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我们常常说,有父母陪伴的宝宝早教,就没必要带孩子外出早教,父母才是宝宝智力成长最好的老师,这也说明了“父母”+“互动”对儿童智力的重要作用。
03
搭建孩子心灵港湾
每日沟通
“今天过得开心吗?”
“今天一天你学会了什么?”
父母的一句问话可是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自尊和安全感的,这会让孩子感觉到是被爸妈关注的。
丹佛大学心理学家Susan Harter说:
被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把积极的关注内化,用家长对自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句名言: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家长每天的行动才是孩子未来的缩影,好习惯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命运的影响不容小窥。
我们要相信习惯的力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能让孩子受益终生。同样,一个坏习惯的养成,也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负面的影响。
就像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习惯是很难打破的,谁也不能把它从窗户里抛出去,只能一步一步地哄着它从楼梯上走下来。
有些人,在孩子的内心种下“灰暗”;而有些人,在孩子的内心种下“阳光”。上面3件事,你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