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英雄第一百零八篇·灌婴所属·缔造郎中骑兵·戚侯·将军李必

戚,按《史记·索隐》中的记载,秦汉时为东海郡下辖县邑。汉初,戚县改为戚侯国,由功臣李必受领。

关于这里的李必,因《史记》与《汉书》中均记载其为季必,所以对此有疑问的人应该会比较多吧。

但正如《水经注疏》中的考证,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清楚的记载,元狩四年,戚侯李信成为太常,而此人正是李必的曾孙。同时又按《史记·灌婴传·索隐》中的记载,案《汉记》,桓帝延熙三年,曾追录高祖功臣李必后裔,遂有黄门丞李遂为晋阳关内侯。如此,《史记》与《汉书》中所记录之季必,定作李姓,也就是李必。

而说起这李必,相信很多熟悉楚汉历史的人就应该能想起来这是谁了:

军於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史记·灌婴列传》

如上,楚汉时期,刘邦屯军荥阳,而后楚骑大举来犯。刘邦遂挑选军中善于骑兵作战的军官,组建新型汉军骑兵部队,也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郎中骑兵。而在这一次选将中,便有故秦骑士李必和骆甲被推举了出来,并且还是公认的骑兵能将。

如此,大家就应该知道李必是何人了。故秦骑士,关中重泉人,也算是纯正的老秦人了。

而对于李必的曾经,史书中是这样记录的:

以都尉汉二年初起栎阳。《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因为《汉书》中还特意提到了是以骑都尉的身份,再联系刚才对于李必的叙述,那么可见《汉书》这里的记录应该要更为可信一点。

也就是说,李必以是骑都尉的身份,率部在汉二年初于栎阳加入汉军。而栎阳,又是塞国的都城,所以李必也应该是塞王司马欣的部下。

那么关于李必是如何加入汉军的,就好推测了。汉元年八月,汉王刘邦率领汉军突袭雍国,历经一月,雍王章邯败逃废丘。而后当废丘被围,汉军全面占领雍国之后,塞国与翟国因自知不敌,便主动请求投到汉军旗下。但是,虽然二国已经投降,可毕竟是两大诸侯国,汉军也无能一下就吞并,所以刘邦应该是要求二国将他们的军队逐渐交出来,分步骤蚕食。

由此,这才有了汉二年初李必以塞国骑都尉率部加入汉军的记录。不过,虽然李必已经率部加入了汉军,但因为他们是降军,且当时雍国还未投降,雍王章邯也还在死守废丘。所以,刘邦并未将这支军队划入自己东征的序列中,而是让其留守关中,参与废丘之战。

于是,史书中便有了接下来的记录:

攻废丘,破之。《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关于这场废丘之战,其实打的也挺艰难的,而且最后也不是强攻进去的:

六月,立为太子,大赦罪人。令太子守栎阳,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史记·高祖本纪》

如上,废丘之战一直从汉元年九月,打到了汉二年的六月,算起来也有八九个月了。而这里虽然记录的是太子刘盈为当时关中的领袖,但因为其年龄尚小,所以实际坐镇关中的还是萧何。

而史书中尽管记录了很多参与此战的将军,但都没说明此战当时的统帅是谁。那笔者就只能推断,当时也就只有作为汉政权丞相的萧何有这个资格了。当然,此战说白了就是熬,所以也无需萧何太强的指挥能力,只要牢牢围住废丘,就算是饿, 也能饿死章邯。

不过也不知道是谁,居然想出了用水淹废丘的这个法子。然后萧何就用了,于是如上文中记录的,当大水漫进废丘之后,章邯自知再无逃生可能了,便举剑自刎。由此,废丘城遂破。

所以说,这仗打的,完全就没有水平,或者说从大水淹城那一刻开始,所有人便都准备玉石俱焚了。换句话说就是,都不打算要这座城了。只是可惜了,作为秦末关中的三大王都,便就这样废弃了。

不过笔者猜测,这应该不是萧何的主意,而是刘邦的命令。当时正值汉军彭城惨败不久,而刘邦勉强才逃回了荥阳,所以当下最要紧的就是尽快集结兵力,于荥阳一带布防。但当时还算满编的军队,除了吕泽的军队外,就只剩下萧何在关中的护卫军了,也就是参与那场废丘之战的军队了。

所以,如果到此时废丘之战还是无法结束,那么莫说是抵御楚军,恐怕到时刘邦就只能是乖乖的退回函谷关了。由此,应该是刘邦给萧何下了最后命令,限期拿下废丘。当然萧何也明白局势太过恶劣,所以便不再拖了,直接让人水淹废丘。其实笔者觉得,萧何还是不想毁掉那座废丘王城,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而之后的李必,在参加完废丘之战后,便应该就是奉萧何的命令去援助刘邦了。所以才有了之后当楚骑大举来犯时,刘邦选拔骑兵军官的故事。

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原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於荥阳东,大破之。《史记·灌婴列传》

当时刘邦的确是想要启用李必和骆甲为将的,但奈何他们二人拒绝了。其实笔者也能明白他们二人的顾虑,毕竟是降将,而骑兵部队又是精锐部队,如若他们受领,失败则是罪上加罪,而即使胜了也会遭人记恨。说白了,此时刘邦能用他们只是迫于局势紧张,但他们在汉军中没有足够的资历也是事实。

所以,刘邦只能大胆启用少年将军灌婴,任其为中大夫,并以李必和骆甲为左右校尉,正式统帅郎中骑兵对阵楚军。

又因为其他功侯的原因,和当时军中数位郎中骑将的缘故。所以李必此时受为校尉是很不合理的一件事,因为本身他就是都尉,如今不升反降,这不是很矛盾吗?故而笔者猜测,这里的左右校尉应该并不是指的实际意义上的校尉,而是仅仅作为中大夫灌婴左右副将的虚称。因为当时并无左右副将的说法,只有左右校尉的记载方式,这里可参照《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张耳和陈馀分别受领左右校尉的记录。

当然,张耳和陈馀那里是左右校尉,那是军队真的少,不过也算是作为将军武臣的副手而存在。而此时中大夫灌婴所能指挥的郎中骑兵,应该也是包含此时另外三四位郎中骑将的部下,甚至还包括类似李必这些原本为骑都尉的麾下骑士,他们的人数加起来,恐怕是有数万的,如此,又岂能是两个校尉就可以指挥的动的?甚至就算是中大夫灌婴恐怕都没这个资格,毕竟笔者在期思侯贲赫篇中说过,中大夫这个官职可大可小,但最多只能算作是君主信任之人,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高官。

那么如今唯一合理地解释就是,史家只是记录了他们最初的封赏。也就是说,当时刘邦只是小露锋芒,试探试探他们三人的配合能力,所以这才是主帅灌婴为中大夫,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的根本原因。且他们第一次统帅的兵应该就只有几千人,然后当他们大胜之后,便被刘邦迅速升迁了。

正如之后灌婴一转头便是领御史大夫职的人了,而中大夫到御史大夫,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但是很显然,不可能是前面为中大夫,后面就忽然为御史大夫了,而是其中肯定有一个过程的,只是显然史家并未记载。那么灌婴是如此,自然李必和骆甲的情况也是如此。

综上,而后不久,随着灌婴的地位提升,李必和骆甲作为组成灌婴骑兵部队的领导核心,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但根据后面的情况,应该还是保持在都尉这一位置上。

因击项籍,别属韩信破齐军。《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以上这是李必之后的记录。因为要击败西楚,所以李必部别属大将军韩信,参加齐国之战。

而上面的记录,则应该配上下面的这条记载:

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史记·灌婴列传》

汉三年,灌婴已经升迁为御史大夫了,而后受诏领郎中骑兵归属大将军韩信节制。此后,便是齐国历下之战了。

所以很显然,这里灌婴领的郎中骑兵,肯定是包含李必的,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所以关于李必的记载,确切来说应该是,李必以都尉身份随御史大夫灌婴参加齐国之战。至于之后灌婴的那一系列狂飙突进的战斗,自然李必也都是参加了。

攻臧荼,迁为将军,击信,侯,千户。《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六年,李必在参加完攻灭燕王臧荼的战斗后,便被刘邦提升为将军了。而后又是参加了北击韩王信之战,遂正式受封列侯。

十二年十二月癸卯,圉侯季必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高帝十二年十二月癸卯日,李必受封戚侯,食邑千户。

说到这里,笔者也不得不说一点,论功,其实李必是一点都不差于灌婴的。只是奈何李必是降将出身,再加上一直是作为辅佐灌婴的存在,所以能看出,刘邦对于其人只能说是尊重,但恐怕也是没有多少信任的。所以从汉六年受封将军开始,一直到汉十二年才被封侯,而且还是区区的千户,相比李必的功绩来说,真的有点少了。

但换个思路,和李必一起的骆甲,最后就那样不知所踪了。是战死?还是无功?无人知道。所以相比骆甲来说,李必还是要幸运很多的。

其后的李必,作为郎中骑兵中的核心人物,自然也是后期汉军中的重要将领,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或许镇守一方,或许成为汉军禁军(北军)中的一员,也都是有可能的。

四年,齐侯班元年。《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汉孝文帝三年,李必病逝,汉庭为其谥号,圉。戚侯国由其子李班继承,次年为李班元年。

圉:威德刚武曰圉。《逸周书》

凡是谥号这个的封侯,一般都是汉庭中的大将,所以很显然的,汉庭对于李必曾经的功劳还是认可的。

以上,就是戚侯李必的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