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46,通津桥与0007号古银杏
奉贤区最古老的桥是通津桥,编号最靠前的古银杏是0007,一桥一树都在柘林镇新塘村一组。
从奉贤城区沿环城东路向南,过下横泾一百米,到新林公路。
下横泾北就是新塘村,河略有弯曲,此处看不到通津桥
沿新林公路向西不到百米,是南横泾,但桥叫西横泾桥,再向前一百多米,有一条小路(也许是六墩中心路)向北,不远就是通津桥。
文保碑后面有《重修通津桥记》:
通津桥,位于奉贤区新寺镇新塘村,南北跨横泾港,始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为奉贤区最古老的石拱桥......2002年8月重修古桥,从桥基开始加固重砌,桥面恢复石级扶栏,但未恢复石柱石狮。2002年9月竣工,并在桥南堍立重修通津桥石碑一方。
立碑时的2002年,新塘村隶属新寺镇,不知哪一年改隶柘林镇?
奉贤区文保单位,《重修通津桥记》在背面
通津桥跨下横泾
“通津桥”三字依然可见
古银杏在通津桥北堍偏西。
来晚一周,金叶基本掉光了
据嘉庆《松江府志》载,南宋嘉定九年在此地建火神庙,同时建桥、栽树,庙早已不存,桥和树保留至今。对于这个记载,本地人、权威部门都是认账的,也就是说,桥龄、树龄都是八百年,但绿化和市容管理部门认定这是千年古银杏,并列入上海市八株千年古树之一,至今。
新塘村,南北方向位于南桥和柘林中间,相距都是6公里,东西方向位于道院和新寺中间,相距都是1.5公里。而新塘1组也就是火神庙的位置更接近柘林镇。
2012版的《新塘村志》载: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柘林设置袁浦催煎场后,盐业发达,产量可观。当时柘林一带均以晒盐为生,往北销盐,新塘为必经之路。从柘林经新塘至西渡,原有大路一条,可五马同行,俗称秦皇道(本地称官道),东侧有南横泾直达黄浦江,南有下横泾,水路交通便捷。故新塘成市颇早。
村志上说的是晒盐,其实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
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但是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一直到清末,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那些沿海岸线架设的燃烧了几千年的烧锅煎盐设备,才成了历史的陈迹。
今天浦东还保留了很多某灶的老地名,灶是盐户最基本的组织架构。灶是需要烧煮的,需要大量的薪柴。可以想象,当年浦东沿海这一带,集中了多少火灶,集中了多少的薪柴。
这应该是在新塘建立火神庙的原因。
新塘的古银杏树,原为独树,现在为三株相连。1987年奉贤县林业站用围墙把古银杏围起来保护。此树现高26.6米,是新塘地区的制高点。胸围9.35米,12个小孩手拉手才能把它围起来。
独树是如何变成三株的呢?刻在墙上的内容是这样的:
相传数百年前,此树干已粗至需二人合围,有妖怪藏匿其中,作乱一方,为祸百姓。天庭即令雷公电母来此降妖,一声巨响后火焰冲天。古树被一劈为三,劫后次年,古树竟如往年一般开花结果,先前曾施善救火之人采摘“白果”时,可于树上行走稳如平地,袖手观火者则不能登树。
这个故事讲得没头没脑,雷公电母把古树劈开后,妖怪去了哪里?还有天神打下来的应该是天火,所谓三昧真火,常人能扑灭吗?
最新一期的《奉贤报》也提及这棵古银杏及其传说,感觉比较合理:
传说有一年古树被雷击引火燃烧,当地民众纷纷赶来灭火,雷神见民众对大树有情,天意怜悯,降雨灭火,让大树得以新生,将功折罪,赐福于民。此后古树生意盎然,年年杏果挂枝,供民众享用,以谢救火之情。
根据当年雷公除蛇精并引火烧树的传说,当地民众在树旁建造了火神庙,以祭祀火神。火神庙建成后,百姓上香供奉,诵经祭神,从此古树和附近的居民未曾发生过雷击火灾。
显然后面这个补充有蛇足之嫌,因为次序反了。应该是先有火神庙,才有银杏树。但不如此补充,又无法解释一个更大的问题,既然有了火神庙,怎么连自家门口的一棵树都会被火烧呢?
直到有一天,终于有人彻底把火神庙给拆了,那是谁干的呢?没有看到任何记载,但既然今天还有人记得火神庙这个名字,不会是非常久远的事。
住在古树边上有一户姓朱的人家。解放前,朱士佳担任伪保长时,附近有些“小混混”想挖古树换钱用。一天夜晚,他们开了一条大船,来了五六个人,准备挖树,朱保长喊了村民把他们赶走,还与这些“小混混”打赢了一场官司。这些“混混”常来威吓朱保长,朱保长为此买了一把枪放在身旁,以防不测。
解放后,朱士佳的儿子朱文祖担任了生产队长(不清楚是哪个年代),他成为奉贤县林业站指定的第一任护树人,朱队长年纪大后将护树人的责任传给儿子朱明华。今天,朱明华依然在守护着这棵古银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