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会武功来着?站出来!
大圣的小宇宙
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到底会不会武功?
文/ 大圣
宋金时期,山东宁海全真堂道观。
一名身材魁梧,脸色黝黑的僧人求见全真教掌教王重阳,并将一封信递了上去,信上面只有一行字:“少林派智障法师敬请全真派重阳真人赐教。”
用词虽然很客气,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战书,来踢馆比武的。
王重阳长叹一声:“哎,说过多少次了,我们开的是道观,不是武馆,我也不会什么武功,大师怕是有什么误会吧?”
智障大师说:“别装了,江湖上谁不知道,重阳真人华山论剑打败了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夺得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老衲今天特来请教。”
王重阳说:“害,那都是写小说的人瞎编的,我真的不会武功。”
智障大师说:“那你出家修道前曾经当过武状元,这总没错吧?”
王重阳说:“没错,我年轻时曾应试武举,考中甲科,但是,怎么跟你解释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武状元不是你想的那样的,打架不一定行的你明白吗?”
智障大师急了:“笑话!武状元不能打谁能打?您就别谦虚了,接招吧!”
抬手就是一记“青龙出海”,来如雷霆,虎虎生风,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哎呀一声,王重阳双手捂脸,应声倒地,七个徒弟立刻围拢过去,一面喊着师父师父,一面拨打120,又是掐人中,又是灌热水,手忙脚乱。
弟子丘处机气愤地指责智障大师:“你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讲究啊,竟然偷袭我师父,还讲不讲点儿武德?”
智障大师愕然:“怎么?王重阳真的不会武功?堂堂武状元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我们知道,王重阳华山论剑夺魁的故事,是金庸小说里虚构的。
但是,作为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且的确考中过武举甲科,甲科共分三等,如果是一甲第一名,那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武状元。
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还要说王重阳不会武功呢?
这件事要从头说起。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是从隋炀帝时期开始的,历来只考文化课,而且只考语文,数理化外语啥的统统不考。
唐武则天执政后,为了选拔军事人才,才专门指示兵部开设了武举科考,为广大学渣提供一个上升的通道。
考试科目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考射箭,分马射和步射。射中靶心多者为胜。
二是考体能,分翘关和负重。翘关就是要能举起城门的门栓;负重则要求考生背着五石(约600斤)米前行,规定时间内走的越远越好。
三是考形貌,就是看你长得帅不帅,高不高大,威不威猛,以及语言是否流利。
从科目设置上应该能看得出来,这绝对是女人搞出来的。
所以,武则天之后,考试科目做了重新调整,不再要求外貌气质,主要以箭术和举重为主。特别是射箭,相当于现在的射击,是战士的主要技能,在战场上最实用。男人嘛,最要紧是力气大,能射,光好看顶啥用?
但后来有人提出,众多考生带着弓箭出入皇城有重大安全隐患,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唐德宗时期,废除武举考试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唐宪宗时才重新恢复。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武举再次被废止。
到了北宋仁宗时,为弘扬尚武精神,不但又恢复了武举科考,还在武成王庙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军事院校,但遗憾的是,该校仅存在93天就宣布倒闭了,原因是招生困难,没人愿意报名。
宋神宗时期,翰林学士司马光进言:“奉职考试武举人,而法当先试弓马,若合格即试策。缘弓马者,先士卒之法,非所以求将帅者也。”就是说,武举科考的主要目的应该是选拔军事指挥人才,而不是有一身蛮力的士兵,所以,武举科考要改革,不但要考箭术和体能,还要增加军事理论考核。
宋金时期,王重阳参加的武举考试,主要考骑射和策问,且以策问为主,即“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
换句话说,古代所谓的武状元,主要考核军事理论、箭术和体能,这些才是战场上实用技术,并没有比武这一项。
至于传统武术,怎么说呢,郭靖郭大侠集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双手互博三大神功于一体,武功盖世,固守襄阳,却依然无法阻挡蒙古大军的铁蹄。
是因为蒙古人的武功更高吗?
需要说明的是,自有武举科考已来,包括后来的明代和清代,历史上共产生过200多个武状元,但历朝历代从来没有设置过“徒手搏击”或“器械对打”之类比武的考试科目,更没有花里胡哨的武术套路表演。
之所以给大家留下一种印象,认为武状元就是武林高手,就应该很能打,这完全是被影视剧和武侠小说误导了。
所以,王重阳不但不是武功天下第一的绝世高手,甚至有可能完全不会功夫。
史料记载,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出身名门望族,原名叫王中孚,从小学习成绩特别好,第一次参加高考便考中了进士,成为全村骄傲,青年楷模。
但是,可能是骄傲了吧,在接下来的礼部选拔考试中,他意外落榜了,所以,王中孚虽有进士名分,却一直没有被朝廷安排工作。
但他并没有气馁,几年后又参加了武举科考,考中甲科。
文武双全,牛逼不牛逼?王中孚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发榜那天,给自己改了更励志的名字,叫王世雄。
手握双学历的王世雄准备在事业上大干一番,但令人失望的是,朝廷只给他安排了个负责征收酒税的小官,上面没人果然不行,老王十分郁闷,终日浑浑噩噩,借酒浇愁,后来因为工作时间饮酒被领导训斥,一时冲动,愤然辞职,归隐山林。
老婆整天唠叨他:“又是文进士,又是武举人,还以为能跟着你当个官太太呢,你倒好,连工作都没了。”
王重阳不以为然:“呐,做人呐,最要紧是开心,没必要为了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委屈自己对不对?”
老婆说:“天天窝在家里啥也不干,以后全家喝西北风啊?”
话不投机,王重阳心烦意乱,俩人大吵了一架,老王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那一年是公元1159年,王重阳47岁。
据重阳祖师后来回忆,就是在那一年,他四海为家,云游天下,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他们分别来自遥远的汉代和唐代,一个叫钟离权,一个叫吕洞宾。
两位仙人见王重阳天赋异禀,是可造之材,便传授他道家修炼之法,于是,王重阳就此出家入道,又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王喆,道号重阳子。
大家见面都尊称他为王重阳王道长,但背地里都叫他王害疯,为啥这么叫?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个正常人,修道走火入魔,就像个疯子,好好的道观不住,跑到终南山脚下给自己建了个墓穴,在墓中闭关修炼,晚上就睡在棺材里,自称“活死人墓”,在里面一住就是好几年,正常人谁这么干?
对,就是金庸小说中古墓派小龙女们住的那个地方。
苦修数年之后,公元1167年,55岁的王重阳终于得道开悟,他走出墓穴,仰天长啸,赋诗一首:
地肺重阳子,呼为王害疯。
来时长日月,去后任西东。
作伴云和水,为邻虚与空。
一灵真性在,不与众心同。
之后不久,王重阳便离开陕西,前往山东,创立了全真教派,传经布道,广收门徒。
当时,山东牟平有个大财主叫马宜甫,老婆孙氏,还有三个孩子,老马对修道特别感兴趣,遇见王重阳后,便把他请进府中供养起来,生意也不管了,两口子天天听王重阳讲课。
全真教属于道教的分支,内炼成丹,外用为法,三教合一,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教的《道德经》、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儒家的《孝经》为指导思想,讲求的是“修真养性,苦己利人”,主张性命双修,先修性,后修命,只有除情去欲,明性见道,使心地清静,才能返朴归真,证道成仙。
王重阳超凡脱俗的思想学说让马宜甫夫妇如痴如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俩人一商量,干脆,咱也出家得了,跟着重阳祖师一起修道吧。
王重阳说你们跟着我也行,但家产和孩子就不能要了,金银财宝这些俗物带在身边不利于修行,孩子更是世俗拖累,你们可要想清楚啊。
老马也是个痛快人,说这些都是身外之物,留着何用?把子女安排妥当,散尽万贯家财,跟老婆一起,带着几件换洗衣服就跟王重阳出家了。
王重阳给马宜甫改名叫马钰,道号丹阳子,孙氏改名孙不二,道号清静散人。夫妇二人舍弃荣华富贵,追随王重阳修道的事在当地轰动一时。
王重阳告诫二人:“丑话先说到前面啊,修道之人,须断绝12个字: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你们以前是夫妻,今后就是道友了,可不能再那啥了啊。”
老马说:“害,我这都要修仙了,哪有心思想那些乱七八糟的,放心吧师父。”
后来,王重阳又陆续收下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五个徒弟,加上马钰和孙不二,一共七个人,号称全真七子,门徒数以万计。
全真教自此成为江湖一大门派。
公元1170年,王重阳在开封羽化,归葬陕西终南山下重阳宫,时年58岁。
重阳殿内悬挂一副长联,上联说的是全真教的渊源和发展历程,下联则阐明了全真教的教义:
正阳祖纯阳师燕国海蟾是叔主与和公玉蟾李公灵阳筑庵悟道功成道备去东海之滨丘刘谭中寻得马结金莲法眷广开阐化甘水仙源流长远
去妄幻全本真不染不若葆自然当诚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心明性见更建功立德济贫拔苦行方便记与物无私先人后已祖庭教法永传铭
没有标点不太好断句,自己慢慢悟吧,至少比《九阴真经》好懂得多。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网 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