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雅之心(10)谦卑心
转自:草根首页
茫茫宇宙,浩瀚无边,没有什么不是渺小的,每一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在大千世界前面,任何的骄傲自满只能暴露其浅薄无知而最后导致痛苦或失败。
自古以来,真正的大师往往是谦卑的。牛顿认为,在科学面前,他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正是由于这一份谦卑,他没有满足曾经的辉煌,眼界更开阔了,从而让自己更加卓越。
谦卑,按照词语拆分,即“谦虚+卑微”。谦虚是做人的姿态,卑微是自我的认知,后者是前者的逻辑起点。卑微,并不是自卑,是正视自身先天性的平凡,正视后天性在学识、德性方面的欠缺。卑微中有自信,在知道自身的短板同时,给自己恰如其分的定位,打造自己的长板。在卑微基础上生成的谦虚,才是真正的谦虚,这样才能虚怀若谷,才能“高下相倾”,才能“知其白守其黑”。
谦卑者低调,使人变得沉稳,能脚踏实地走路,也更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进退得失。他们能对众人敬畏位高权重的人发起悲悯,也能对地位卑微生活困顿的人,生起谦卑。
谦卑心出于真诚、源于自然,是放下身段的不卑不亢。谦卑不是自卑、自怜,更不是奴颜、趋焰,时常表现为强者的退让。 心存谦卑,实质上就是将心气放平,清风朗月般的安详。
谦卑本睿智,非参透人生玄妙,通常难有深切的体悟。怀谦卑心,就拥有低头的气度和胸怀。它看似柔弱,却于无声处体现做人的风范,在平静中散发着强大的人格。犹如大海,只因处于所有河流的最低处,才使百川汇聚,最终成就无尽的浩瀚。
“谦受益,满招损”,无论是治国、修身还是平天下,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中华民族的智慧源头群经之首《易经》六十四卦中,没有一卦全好,也无一卦全坏,只有一卦算是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儒家把谦卑作为一种极受推崇的美德,确定为“圣人”和“君子”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之一——“谦者才高而不自许,德高而不自矜,功高而不自居,名高而不自誉,位高而不自傲”。
佛教提倡性空中谦卑,真正谦卑的人心中可以“无我”,“无我”方能真正生发自己的佛性。谦卑的人总会在无形中受益,犹如流水经过大地水必先填满最低处,有了堤坝就不行;好比空就是容积,但真空却装不下任何东西。
基督的经典《圣经》提出:“骄傲来,羞耻也来,谦逊人却有智慧”、“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道家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写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低姿态才有高境界,谦卑心的养成,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仁慈的善心,虚怀若谷中大智若愚。
谦卑需要一种善心,善心对坚硬而言是柔和,对难以克制而言是容忍,对冷酷而言是温暖,对厌世而言则是乐趣。善心代表着一种能够被他人欣赏和尊重的巨大的内在力量,随和、仁慈可以激励人们忘我地工作,而孤意、强硬则无能为力。
有了善心,我们的生命才能够是善的循环,而不是恶的叠加。仁慈的底蕴是高尚的情操,慷慨豪迈是它的风格;仁慈是自觉自愿地投入,做好人好事善于给予爱,收获爱和幸福。一个人作恶时,他的心智就会有污垢;一个人不作恶时,他的内心就能清净。清净与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别人帮不上忙,只有一辈子不懈地身体力行,才能绝恶近善,人格才会日臻完美、光洁。
“大智若愚” 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谦卑的人很接近于人道合一,平凡人很难用常识来判断对错,他的高智慧没有局限于自身和某一个方面,而是大局整体,他的思维方式不是思考,而是思悟,他的行为方式是真意和合中有无相生,而不是追求表象拥有。
“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不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谦卑的人自会有福,不谦卑的人迟早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