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源于淅川

“公正” 一词有两个词素,一个是“公”,一个是“正”。“公”上为“八”,下为“私”。“八”即“背”,“分”的意思; “厶”象征财物。韩非曰:背私为公。因此,“公”的意思为平分。“公正”的另一个词素为“正”。正,是也,直也,不偏不倚。“公正”的具体含义意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早在新时期时代,楚国的始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芈鬻熊把“公正”的理念引入到治国之中。殷商时期,商纣王无道,芈鬻熊投靠周文王。周朝文、武、成等三代帝王都以鬻熊为师,问以国事。芈鬻熊向周王提出了“与杀不辜,宁失有罪。无有无罪而见诛,无有有功而不赏。戒之!”(摘自《鬻子》)的治国思想,这就是中国早期的“公平”雏形。

这一年,楚文王得到了两件宝贝:茹黄的狗和宛路的箭。于是,楚文王就带着它们到云梦去打猎,三个月都不回来。不久,楚文王又得到了丹地(淅川)的美女,沉湎其中,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

楚文王的老师葆申看到后,决定执行先王的命令,对楚文王执行鞭刑。葆申拉过来一张席子,让楚文王趴在上面。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放在楚文王背上,再拿起来,这样做了两次。楚文王说:“反正是有了受鞭刑的名,你还是真正打我一顿吧!”葆申说:“我听说,对于君子,要使他内心感到羞耻;对于小人,要使他皮肉觉得疼痛。如果使他感到羞耻都不能改变他,那么使他皮肉受苦又有什么用?”楚文王于是改正了前过,杀了茹黄的狗,折断了宛路的箭,放走了丹地的美女。楚文王因为犯错,甘愿受鞭刑,做出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三户城(在今淅川大石桥刘家泉一带 )出了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范蠡。一天,范蠡回家途中发现一位农夫在打水。这种打水的工具是用一根木桩竖立在井边,一根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另一头则吊着木桶,另一边绑着石块,这样一上一下,既方便又省力。范蠡以此作为基础,经过揣摩、研究,发明了杆秤。杆秤是做生意必不可少的计量工具,同时,也成为人类带来了“公正”的哲学思想。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