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懂郑家老屋,就无法读懂四渡河
郑家老屋建于清代中后期,现属四渡河村,它面四渡河而建,临水居高,得水之利而避水之害,大气雄浑,是野三关地区保存得最好的古豪华民居。
站在四渡河西桥头桥下的空地上,俯瞰峡谷里的四渡河水电站大坝,近在咫尺。眼光稍稍抬起,向大坝下游西南再望三五里,临河处,一栋清代古民居在风雨中傲然屹立200多年。可惜,我这只是说说它的方位,实际上,我们在这里看不到它。
要看到它,得开车上高速到榔坪下,沿318国道向野三关方向走一截,再左转进入乡间小道,经耳乡,过两河口大桥,逆河水前行3公里左右。开车时间大约1个小时10分钟。
当然还可以从瓦屋场到流酒坪下山,要走才修好的挂壁公路12拐,白建钢先生那天开车回野三关,就是向山上走的这条路,他说吓得一身汗,所以,我不建议这样走。
四渡河上游走向是东北—西南,郑家老屋门面与四渡河平行,应该是坐东南朝西北。整个房子占地905平方米,原有九个天井,现在还有7个完好。
关于它的制式格局,本文不会给予太多文字,因为写古代建筑的细枝末节,不免流于枯燥。我只是通过郑家老屋写四渡河,或者说,我是把郑家老屋的历史与四渡河糅在一起写,让读者知道二者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说来凑巧,我与郑家老屋的后代子孙有缘,我们的祖先都是来自江西吉水县。我的始迁祖于1369年从江西吉水53都谷村迁居湖北黄陂,郑家老屋的始迁祖为郑南琰,江西吉水县人,迁湖南澧州石门县北乡十三区商溪。南琰公第十八世孙郑光韬,带领夫人覃氏不远千里,再迁湖北巴东四渡河,置户落籍,耕读传家。
郑南琰应该是江西填湖广的始迁年1369年迁居湖南的,而他的第十八世孙郑光韬再迁四渡河,是乾隆三十三年,即1769年。
如果说巴东野三关广袤的土地,当年可以处处置业生根,但能成就一栋九个天井近千平方米的大屋,且以江西民居的马头墙辉耀一方,就不应该理解为一般产业。一定有什么内在原因,让郑家在四渡河东岸富甲一方。
可以想象的是,郑光韬先生从湖南来湖北安家,一二代人同样是最最艰苦的创业期,屋基后面一冲水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依靠它,“田园渐扩,食用渐充”。
但我相信,一二代人所居,应该没有华堂大屋,说这栋房子是1769年郑光韬来四渡河就建起来的,从情理上说,完全不可能。
如果怀揣金银可以来此建屋,郑光韬完全可以不迁湖北而立即从商,他来湖北择地而居,是因为湖南石门地少人多,于是开枝散叶,远走他乡。有一片田地可以温饱,就是天堂,这是所有农民的选择。
成就郑家的,有三条路。一是水路,四渡河;一是旱路,施宜古道;一是商路,山洞熬硝。
今天的四渡河决非过去的四渡河,今天的四渡河几近干涸,只有走到河底,才能看到潺潺流水,白水跳珠。古代的四渡河,从招徕河往上一直到郑家老屋这里,应该都是可以行船的,至少在雨水丰沛期,可以走小船。
郑家后人告诉我,老屋门前的那座水泥桥下的一汪潭水,就叫船潭。我问过去是否可以行船,与我同龄的兄弟郑家骅告诉我,听说可以走船,这里就是湾船的地方,只是,他从小就没见过这里行船。
如果四渡河水对郑家真的没有舟行的方便,他们面河而居图的是什么?木材山货可以用船运出,油盐百货可以运进,这才叫通舟楫之便,这才是原本的四渡河。
四渡河流域地跨巴东县和长阳两县,干流在巴东县境内习惯上称四渡河,在长阳县境内习惯上称为招徕河。四渡河从巴东县绿葱坡镇的娃娃寨起源,干流总长47公里,河源高程1300米,到清江河口高程180米。娃娃寨到四渡河村17公里,高差1000米,许多地方都是飞流直下,而四渡河村到清江河口30多公里,大概只有120米的高差,所以说,这个30公里的河段,古代行船,可能性最大。
对于我来说,到郑家老屋最大的发现,就是它的左手不远处,便是千年来的施宜古道,民间也叫盐大路。近几年来,我一直在纳闷,在寻找,几十公里长的四渡河峡谷,哪里才是历代山民踏出的那条商道?在这里,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还是郑家老屋门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了一座水泥钢筋拱桥,跨度很大,桥形修长,引桥为黑色石阶,桥对面,就是壁陡河岸,高接天宇。
这座残桥仍然是现代化交通设施,又据说,此前这里是一座风雨廊桥,而上面的廊屋,是被洪水冲毁的。
过桥上山,就是十二拐,上完十二拐,就是一个宽大的平地,叫流酒坪,稍事休息,前面还有二磴岩、松树包、漆树垭、太平店、野人洞、花栎树、三斗坪、上流坪、龙洞槽、野三关衙门,过十八步,上张家湾,向野三河、红岩寺、崔坝一直走到恩施。
郑家老屋的儿孙们,是否加入到这支大军中,无可考证,但东来西往的背二哥,一定给郑家带来了商讯与商机,这是可以肯定的。
施宜古道,很可能从这里穿过四渡河!
自然,郑家发家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硝洞熬硝。在郑家老屋右上手的山上,有一个巨大的山洞,郑家人在山洞里刮硝熬硝,把一个郑家熬得红红火火,如日中天。
在郑家老屋,看到各种题匾,立马感觉到一位女性曾经在这里顶天立地。一进大门就可以看到“外翰第”三个字。外翰第匾额,古代华堂偶尔悬挂,那是府第出了学正、教谕、训导这样的学官,才能在大门处挂匾称外翰第。
厅堂上方的“婺焕中天”匾额,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天空中如婺女星光彩耀人”,是古代常用来祝贺妇女寿诞的专用词。
那是郑氏四渡河的始迁祖覃氏70大寿时,由宜昌府送去的几块匾。试想,如果覃氏只是一个平常农妇,如何能享受这般殊荣?男始迁祖于1784年逝世,也就是迁来四渡河16年后去世,那么郑家的发迹,郑家第二代人的耕读有成,覃氏的贡献不言而喻。
郑家四渡河后人,先后10代。他们世代耕读,模范乡里,许多流传的小故事,耐人寻味。
说流酒坪上面,离四渡河谷底,至少千米。悬崖上几棵白皮松,在晴光里闪烁着洁白的光芒,这光芒可以直达千米以外的郑家老屋,洗脸架上铜盆盛水,水净天蓝,白皮松倒映其间,是一幅动人的画。
某天,有不法乡民要砍树卖钱,这情景映入盆水,郑家人敲铜盆出门警示,不法乡民弃斧锯逃走,悬崖上的数棵白皮松得已保存至今,乡间传为美谈。
野三关反季节避暑房,随你选。找售楼顾问,暗号为:要把楼起,要把就把,要耀楼!(18671898116)。微信二维码如下:
一条四渡河,一条盐大路,在郑家老屋门前交叉成四通八达的水陆黄金十字,外加山洞里源源不断的芒硝资源,龙冲的一冲肥田沃壤,郑家落户这里,想不富都难。
如果这样说还不足以证明郑家老屋发家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在郑家门前,沿着四渡河水向下游走五六里,两河口大桥处,有个耳乡,十来家聚居村落,应该全赖了四渡河,如果这条河水不能浮舟载楫,便无法解释这里曾经有过一度富庶的过往。
郑家老屋得以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真是一段传奇。咀嚼个中因由,多少带些苦涩味道。
一般来说,这样的大户人家,在新旧政权更替之际,少有不打成地主富农的。一划为地主富农成份,房子就得分给贫下中农,而原来的地富及其子孙,就会置换到别的破屋中去,邓玉麟将军家就是最好的说明。
刚好,土改前,郑家四个儿子,各居祖居一角,可能是人丁兴旺的缘故,平均算下来,三家成份分别为贫农、中农、中农,唯一家划为富农。
富农从郑家老屋搬走了,来了一家姓向的贫农。
就这样,三家郑姓后人,一家向姓人家,居守老宅70年,除了在旁边新盖的房子,郑家老屋没有实质性的改修和破坏。
只是在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当地红卫兵见不得檐牙高啄的马头墙,那时凡是艺术的,都是反动的,红卫兵扛来大锤要革命,向家敢于出面斡旋,答应自己动手破四旧,上房对着高翘的兽头,象征性地敲掉了“高啄”部分,一场毁灭性的革命被温情的改良所取代,于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木雕的精工,石錾的精细,迷宫一样的人舍马厩、猪圈鸡笼,艺术氛围极强的建筑格局。我们当今稀缺的工匠精神,在这座古老民居里处处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