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茶丨一组图,了解垂花门

瞭望 2019-08-06

以下文章来源于遗介 ,作者陈三岁

遗介专注建筑遗产保护文化科普,亲子建筑遗产保护教育,每周一分享建筑遗产干货!不定时免费分享建筑遗产文化与保护相关资料。全力推动我国全民遗产保护事业的遗介青年在这里启航!

◆ 之前在介绍四合院的文章中,提到了“垂花门”↓,你还记得吗?

◆ 今晚继续长知识,和大家一起了解垂花门

本文授权转自公众号“遗介”,瞭望新媒体有编辑

文丨陈三岁

— 1 —

走近垂花门

垂花门作为传统建筑的典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传统建筑的构件一个不缺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模型  作者制

垂花门名字的由来

玄机便在“垂花”二字上

指的就是房檐两端的

装饰性垂莲柱

垂莲柱位置示意

恭亲王府垂花门

垂莲柱主要用来

扩大门的檐下空间或装饰门的出檐

在中国建筑中是一种常见做法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至少900年前

在1100年成书的

宋营造法式中数处提及“虚柱”

山西侯马董氏墓出土的金代墓中

砖雕外檐装修上部的垂莲柱造型已很成熟

但垂莲柱何时开始应用于门尚待考证

山西侯马市 金代董氏砖雕墓

源自蚂蜂窝 作者:clr804

垂莲柱因莲花形的垂头而得名

恭亲王府垂花门垂莲柱

垂头形式除了莲花瓣以外

也有素方头、风摆柳等其他做法

下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

素方头、莲花瓣、风摆柳

图片源自《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北京大学治贝子园中的

垂花门便是典型的

素方头

北京大学治贝子园垂花门

此外还有许多精彩的雕花形式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雉门垂花柱

广义上的垂花门

只要悬有垂莲柱的门

都可称其为垂花门

遗介君家乡庙宇中的垂花门

遗介君家乡民居中的垂花门

大同清代民居中的垂花门

源自微博遗产君

北海画舫斋入口处垂花门

狭义上的垂花门

指古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中的二门

在那个时代

垂花门的功能与作用非常大

是区别外人与家里人的界限

红楼梦中:

到了垂花门,外面的轿夫退下

作为内室仆人的众婆子引黛玉入内

黛玉进垂花门 87版红楼梦 图引自搜狐

“旧时富家宅院大门以内的第二重门,或内院、跨院的院门,宅园的园门,常作成垂花门。垂花门的正面, 有悬挑的屋檐, 两根挑檐梁的端部, 倒挂一对垂莲柱, 柱头饰以彩绘木雕莲瓣, 故名垂花门……”

——《红楼梦大辞典》冯其庸、李希凡

垂花门因其垂莲柱

占天不占地的特点

从外看只是一个不大的门

但进入后

会感到这门楼下的空间阔若房间

古时妇女与女亲友常在此话别

门下的空间也为之提供了方便

看了上文的科普,来找找下图哪个是垂花门?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右图是垂花门,左边不是,因为左图没有垂莲柱哟,小伙伴们看出来了么?

— 2 —

垂花门的多种样式

垂花门根据结构不同

分多种形式

常见的有独立柱担梁式、

一殿一卷式、四檩廊罩式、

五檩单卷棚式等

来说说最简洁的

独立柱担梁式

这类垂花门多用于园林之中

其正反两面构造、彩饰、雕饰皆相同

置于园林之中对任何一面

都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从侧面看

垂花门就像肩上挑担的人

因此得名“担梁式”

担梁式

北海琼华岛看画廊北侧垂花门

源自博客 家在北京

— 3 —

垂花门的“量体裁衣

听过这样的说法

“古建筑知道某个部件尺寸

就能推算出所有尺寸”

这是真的吗?

翻遍众多专业书籍

作者做了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模型

一起来瞧瞧

清《工程做法注释》作者王璞子工程师述:“《工程做法则例》原编体例大体仿于宋代《营造法式》,内容以工程事例为主,条例多从简约,应用工料重在额限数量”。

随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建筑做法中的一些细节在随之演变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开始转型进入标准化的时期。产生出清工部颁布《工程做法则例》的条例文件。该条例也是继元末以后时代的营造总结,因此,将明清这个时期(公元1368年至公元1911 年)的建筑,称为“清式建筑”。

基于清式建筑的记载

展开模型制作

对尺寸不感兴趣的小伙伴

可忽略这部分文字

直接看后面的图

“设柱径为d”

图片源自《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马炳坚

图片源自《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田永复

大部分构件是

基于柱径而来的倍数关系

并不是“柱径知整体”这么简单

— 4 —

垂花门的惊奇骨骼

独立柱担梁式部分构件

柱脚

担梁式垂花门的柱脚

插入“滚墩石”和“壶瓶牙子”内

滚墩石:长=6d 或 5/6*[7,8]d,宽=[1.6,1.8]/d,高=1/3门洞高

壶瓶牙子:宽=1/3*[4,5]d,厚=0.25d,高=[4,5]d

[A,B]表示A~B的区间

滚墩石功能是稳定柱子

其次是装饰

门的稳定性依靠滚墩石基础

一般只能用于轻小型屋顶的垂花门

壶瓶牙子是

加强柱子与滚墩石之间紧密性的木质构件

木构架

古建大木有四种最基本的构件

柱、梁、枋、檩

下图展示的是柱和脊檩

柱:柱径=d(见方),柱高=[13,14]d+举高

脊檩[lǐn]:径=0.9d,长=[14,15]d+出梢(一般按4椽4当)

脊檩下一举架距离

各横担一根“麻叶抱头梁”

抱头梁上承接“檐檩”

檐檩:径=0.9d,长=[14,15]d+出梢

麻叶抱头梁:长=[7,8]d+2*1.4d,高1.4d,厚1.1d

包头梁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

称为麻叶梁头

三弯九转法:麻叶纹制作按“三弯九转"圈弧线进行雕饰

下面接上垂莲柱

垂莲柱:柱上身长=[3,3.25]d,柱上身径=0.7d;垂头长=[1.5,1.75]d,垂头径=1.1d

枋是辅助稳定柱与梁的构件

前后垂莲柱用穿插枋

连接在中柱上

穿插枋做穿透榫

穿过中柱和垂莲柱

麻叶穿插枋:长=[7,8]d+两端出头,高=0.8d,厚=0.5d

穿透榫:横向梁枋构件与垂直木柱进行连接的木榫

脊枋将两根中柱连接起来

脊枋、金枋:长=[14,15]d,高=0.4d,厚=0.3d

再加上檐枋、帘笼枋

檐枋、帘笼枋:高=0.75d,厚=0.4d

以上便是

独立柱垂花门的基本骨架

再配备装饰性的构件

折柱、缘环板(花板)、雀替 ... ...

便构成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的木构架

屋顶

接下来处理

木架构以上的部分

在此之前

先得了解屋顶的形式

上面提到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

一般用轻小型屋顶

关于古建筑的屋顶此前已有推送

详见:叹茶丨古建筑屋顶识别指南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屋顶

常为悬山顶

"垂花门是悬山建筑”、“担梁式垂花门的屋顶一般为尖顶小式做法。”

——《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

悬山顶用于一般酒肆和民居

悬山屋顶两侧出挑

可减少

雨水对建筑墙体与地基的侵蚀

美术馆东街25号二进院垂花门 《北京胡同》

悬山屋顶的出挑长度

常为四椽四当

由两山博缝板自两山檐柱向外

清式建筑两侧博缝板上

常用梅花钉以保护檩

并增加屋顶的美观

梅花钉:圆饼形木块,每个直径4~12cm,七个为一组

干面胡同61号 《北京胡同》 搏缝板上的梅花钉依稀可见

博封板以上有椽子层的木构件

包括椽子和望板

椽子:高=0.35d,厚=0.3d

望板:厚=0.054d

飞椽层的木构件们有

飞椽、飞尾望板、大连檐

飞椽的使用使屋檐略略向上翘起

古人曾称赞其:

“…日景(影)而纳光”

“…吐水疾而溜远”

“日景而纳光”

即利于采光

“吐水疾而溜远”

即可将屋向流下的雨水抛出更远

以免雨水垂直溅落在柱根墙身上

模拟水流抛物线

屋顶瓦作也很讲究

来自电影:卧虎藏龙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说起瓦,一般指粘土瓦

粘土瓦以粘土为主要原料

经泥料处理、 成型、 干燥和焙烧而制成

泥料

泥料混合

泥料处理

模具

成形

干燥

烘烤

焙烧

烧好

以上过程动图选自视频

“原始人一样生活:空手造瓦棚”

除瓦片外

也有许多其他瓦件

勾头(瓦当)、滴水

瓦当滴水位置示意

滴水瓦可保护墙壁洁净

引导雨水下流

垂花门屋顶常见的瓦作

可分为三类

屋面瓦件

屋脊瓦件

吻兽(小式建筑没有)

①屋面瓦件

根据建筑物的等级和大小

选用不同的瓦件

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

屋面常为布瓦(小青瓦)

东四十二条39号西路垂花门 布瓦屋面《北京胡同》

皇家可用琉璃瓦

遂初堂前的垂花门 琉璃瓦

②屋脊瓦件

民间小式垂花门

常用清水脊、蝎子尾

清水脊是

民间小青瓦住宅

用得最多的一种正脊

蝎子尾是

清水脊脊端向上翘起的部分

叫“鼻子”,俗称蝎子尾

③ 脊兽

官式建筑根据等级

有代表不同等级的脊兽进行装饰

具体分类下次有机会再细说

故宫皇极殿院垂花门

恭王府多福轩垂花门上脊兽 源自阮导的博客

门的木构件

门枕石是一个起到

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石质构件

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

所以叫门枕石

门枕石:长2倍宽+0.3d,高0.56-0.7d

加上下槛、中槛和上槛

下槛:面宽,高0.8d-1d,厚0.3d

上槛:面宽,高0.5d,厚0.3d

中槛:面宽,高0.7d,厚0.3d  门簪:长1/7门口宽,径0.56d

再加上抱框

抱框:高0.7d,厚0.3d

还有余缝板、腰枋

至此

作者关于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的

结构探索便结束啦

文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

欢迎大家指正

最后再附一遍

垂花门部分构建名称图

垂花门插画作品 作者@爱画画的张雪球

致谢与声明:

致谢carpe diem,到灯塔去,白雪悦,宋卡卡等一众小伙伴的照片提供与支持;

致谢《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古建筑知识手册》、《中国古建筑图解》、《中国传统建筑概论》等书籍提供参考;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在此致谢原作者;

文中未标注图片与动图均为遗介所有,请勿作他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