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飘香

家乡的腊味,只能来自家乡。因为一方水土出一方味道。

市场上,卖腊味的比较多,通常能见到的腊味,大多是以下几个产地的品种:广式腊肠、川式腊肉(腊肠)和金华火腿,这些美食跟我家乡的腊味差别挺大的。

假如我说家乡的味道,腊味应该算得上是典型的代表。

每年冬至一过,就到了家乡可以做腊味的时节了。

家乡的腊味主要是四大类:腊肉、腊鸡鸭鹅鹑、腊鱼和腊肠。

腊肉是用猪肉做的,以前家乡几乎没有牛羊肉,偶尔能吃到的牛肉也是队里的耕牛死了,可以分一些牛肉,这点肉根本不会用来做腊肉。猪肉来自于家养的年猪,在冬至前杀了,做腊肉的人家买点肉回家,以便冬至后就可以腌腊肉了。

腊肉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新鲜的肉上拉出一些刀口,目的是为了腌肉时能将盐充分吸收,这是个技术活,假如有大块的肉没有进盐,腌出来的味道不会特别好。盐在肉面及切口面抹均匀之后,将肉放到一个瓦罐里,讲究的人家会在罐里倒些白酒,撒点花椒,没有这两样也关系不大。肉放好后,将罐子密封起来,几天后,将肉取出,在太阳底下晾晒。一直晒到肉上往下滴油,腊肉也不怕晒,晒的过程也是风干的过程,直到将肉的水分全部挥发完,然后就可以将腊肉挂在家里,来客时可以方便食用。

腊肉的做法有很多,既可以切片在饭头上蒸熟,也可以切片用青蒜或者菜薹清炒,都是难得的人间美味。精细的人家,腊肉可以吃大半年。

腊鸡鸭鹅鹑的腌制方法跟腊肉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要事先取出内脏,细致的人家,内脏也是一起腌制的,最后用绳子串起来晒干。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家乡有一种动物叫鹑,桐城话读音为“豚”,这是一种跟鸭子比较近亲的动物,但是体型比鸭子大,肉比鸭子多,且比鸭子肉细腻,这种家禽好像就我们家乡有。很多人家不愿意养鹑,那是因为它比鸭子脏,以前老人说,吃鹑容易得癌,也不知道真假。但是,腊鹑肉比鸭肉好吃,因为它没有鸭子肉上的腥味。

腊鱼一般选择大的鲢鱼和鲤鱼做,因为太小的鱼腌完并晒干后,差不多只剩下骨头和刺了。鱼从脊背上一剖两半,为了方便晾晒,开始的时候还得用树枝将身体撑开,晒到最后,鱼肉上也会滴油。当然也有晒鲫鱼、鯵子鱼的,那估计是因为当年这些鱼丰收了。

乡下人那时候都舍不得做腊肠,一者费肉,农村人舍不得,再者当时也品不到那么精细。做腊肠的工艺其实也不复杂,就是将肥瘦各半的肉一起剁碎,然后在肉里拌上糖、盐、香精、味精、醋、料酒、白酒,并将其搅拌均匀,取一段洗净的小肠,用漏斗将拌好的碎肉灌装到小肠内,然后将两头扎紧,成串地放到外面晾晒,直到晒干为止。

腊肠属于精美的菜肴,一般都是来贵客后,将腊肠切片蒸熟,也有个别人用腊肠炒青蒜的,这属于细菜,大快朵颐者吃腊肠,差不多类似于猪八戒吃人参果,吃完了也不知道味道。

也许因为离开家乡的缘故,腊味是记忆最深刻的味道。有几年春节回家,姐姐都给准备了大量的腊鹑、腊鱼切块后让我带回北京,我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定期地取出小份烹饪。

家乡的腊味好,主要还是因为那里独特的水土和气候,独特的水土饲养出土生土长的鸡鸭鱼肉,独特的气候,不热不干,让腊味不至于快速地失去水分,而肉质发“柴感”,接近零度的气温让腊味腌制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变质和变味,估计这是家乡腊味好吃的主要原因。我猜想,之所以选择冬至后开始制作腊味,主要原因是,过冬至后,温度和湿度能将腊肠制作的过程不疾不徐,腊味是慢慢地腌、慢慢地晒出来的,这是岁月沉淀的结果,也是日月精华积累的结晶。

家乡腊味有个最大的特点是纯天然制作,过程中不加入任何人工干预。不像广式腊味,需要往肉里注入防腐、保鲜、增甜的味料,更不用像川式腊肠那样用烟熏火燎以加速干燥,据说金华火腿里还会注入敌敌畏防腐。

家乡腊味好吃,那是因为能吃出肉本身暗含的香味,所有的腊味都有嚼劲,且越嚼越香。不过这种香味也只有家乡人独特的味蕾才能品尝到。

快到冬至了,很多人家的年猪已经准备好了,池塘里面的水也慢慢见底了,这是制作腊味的好时候。

我仿佛听到了磨刀霍霍的声音,我也仿佛听到了水泵的突突声。仿佛空气中也开始弥漫淡淡的腊香味。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