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成语共同描写历史,书写邯郸成语故事之——黄粱美梦
一、历史出处
成语“黄粱美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此成语来自于唐朝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沈既济,(约750—约797),今江浙一带人,唐朝小说家、史学家。
《枕中记》原文1555个字,后代不断续写改编,元朝马致远作《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明朝汤显祖改编《邯郸记》,清代蒲松龄作《续黄粱》。
二、故事
唐开元7年,公子卢生路过邯郸,入住旅舍,与道士吕翁(现演绎为吕洞宾)相遇,诉说自己的贫困以及自己向往荣华富贵的理想。看店家正在“蒸黍”,于是吕翁给了卢生一个枕头,让他睡一觉,就可以实现这些愿望。
卢生枕上枕头就睡着了,入梦即成婚,并科举入进士。以后官越做越大,直至宰相。儿孙满堂、妻妾成群。一直活到八十多岁,高寿而亡。
梦里的卢生断气,现实的卢生梦也醒了。而这时旅舍正在做的“黄梁”还没熟呢。按现在时间来说,做一顿饭大约也就半个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卢生做了半个小时的梦,梦里却过了60多年。
小说中提到的枕头,原文中这样描述:“其枕青甆,而窍其两端,生俛首就之,见其窍渐大,明朗”。这种枕头描述的正是现在邯郸磁州窑出产的瓷枕,瓷枕历史悠久,早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隋朝便已经开始烧制,唐代大量生产,宋元时期广为流行。枕型为中空的器底有圆孔的呈四角长方形的造型体态,正与小说中描述的相符。
小说中提到的“蒸黍”,“黍”并非小米,而是黄米,未去皮前称“黍子”,去皮后称黄米,做好的食品为“糕”。小米未去皮前在古代称为“粟”。蒸黍也就是蒸糕,一般来说就是半个小时左右,况且卢生醒来时,“主人蒸黍未熟”,所以说卢生最多也就做了半个小时的梦。
不过,黄梁梦镇一带出产的小米确实好吃。黄粱梦小米起源于唐代,黄梁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土层深厚,质地偏砂,肥力中等,生产水平较高。黄粱梦小米色泽金黄,粒粒饱满熬成粥后,黄而粘稠,口感润滑。2014年11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黄粱梦小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可能正源于此,现在一些导游口中黄梁梦的故事,卢生的做梦时间被演绎成做一顿小米饭的时间。
现在“黄粱美梦”故事的遗址为邯郸黄粱梦镇的吕仙祠,始建于北宋,现在主体建筑为明清建筑。吕仙祠内有明代青石雕卢生卧像、梦字碑、“蓬莱仙境”照壁等文物,201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