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绘画中肆虐的瘟疫终将消亡

21世纪的20年代,开始得让人猝不及防。
正在家家户户都正准备团团圆圆、欢度春节的时候,来源于湖北武汉的一场瘟疫让所有人都坐立难安。
马赛,1720年爆发在这个城市的鼠疫
病毒,它的历史比我们人类还要长得多,我们却对它知之甚少。它结构简单得甚至都不能算是一种生物,但是它却能够迅速地感染宿主,甚至夺走宿主的生命。
不管是这次的新冠状病毒还是过去的SARS病毒,或者是臭名昭著的埃博拉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它们所带来的疾病,在过去,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瘟疫。
瘟疫对人类进程的影响可能很多不了解历史的人并不知晓,但是绘画仍然作为忠实的记录者,比起文字,更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瘟疫笼罩下的恐怖气氛。
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
在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场疾病的恐怖程度能与发生在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欧洲中世纪大瘟疫相比。
在短短六年时间里(1347年至1353年),这场空前的浩劫夺走了约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造成这场灾难的源头是现代医学所称的鼠疫,在当时,它有个形象而恐怖的名字,黑死病。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对于那些感染上这种病的患者来说,痛苦地死去几乎是必定的结局,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阿什杜德的鼠疫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彼德拉克在一篇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亲爱的兄弟,我宁愿自己从来没有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后世子孙会相信我们曾经经历过的这一切吗:没有天庭的闪电,没有地狱的烈火,没有战争或者任何可见的杀戮,但人们在迅速地死亡。有谁曾经见过或听过这么可怕的事情吗?……”
中世纪文化到处都有瘟疫的影子,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社会集体的绝望和沮丧。
以前,艺术家描绘欢愉的场景,描绘人们虔诚的奉献,制作描绘人类取得成就的巨幅插画;现在,艺术家转而描绘死亡和毁灭的场面。
宗教主题也变得阴暗,关注地狱的折磨和罪孽的代价,越来越不顾天堂的奖赏和仪式的美好。
薄伽丘以黑死病作为《十日谈》的背景——《十日谈》讲述一群男女为了躲避瘟疫从城市逃到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他们在庇护所所讲述的故事让人愉悦,与外界如同人间地狱一般的场景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下葬队伍的场面——成为这个时期绘画创作中常见的主题。画面中不再是那些著名的君主或者是圣人,而是去向墓地、无名无姓的受难者。
越来越多人认为黑死病是神明降下的某种惩罚,教堂强调通过宗教仪式进行救赎十分重要,而对抗瘟疫的正确方式是忏悔——当时许多书籍的插画中,都描绘了受难者接受牧师祈福的场面。
丁托列托,《医院里的圣洛克》
真实再现病人在医院或者在家里接受治疗的画面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画面中经常细致地刻画行将就木之人身上的伤口和凹陷的浓疮。
当时还盛行一种绘画场面——“死亡之床”,一个将死之人被爱他(她)的人仪式性地包围着。
社会还流行一种倾向,即在墓碑上雕刻出尸体真实的形象,常常带着发生过瘟疫的痕迹,或者干脆就是一副完整的骨架。
死亡,成为严酷的事实,天堂遥不可及,地狱就在人间。
黑死病流行时,人们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死者会从坟墓里出来,拉着不幸的过路人跳恐怖的死亡之舞。
Bernt Notke:塔林圣尼古拉斯教堂的死亡之舞壁画
著名的圣安德烈三一教堂的死亡之舞壁画
这个主题在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的木刻画和诗歌《死亡之舞》)(The Dance of Death)里得到终极表述。这本书1538年出版时有41幅木刻版画,1545年和1562年再版时已经有51幅。
小汉斯·霍尔拜因的诗歌木刻画《死亡之舞》
“死神的胜利”比起死亡之舞更让人躁动,这一主题在中世纪艺术家之间很常见。与跳舞一样,这个主题的言外之意也是死亡不可避免。
《死神之凯旋》(局部),Pieter Brughel,1562年,普拉多艺术馆,马德里
但是与“跳舞”不同,“胜利”把死神描述为导致混乱和破坏的工具,死神是凶残的暴君,他的奴才横扫一切,摧毁一切阻碍他们的东西。
然而,黑死病,当我们现在去回顾时,会发现它也并非全无好处。
在黑死病肆虐的十四世纪,刚好也是欧洲文艺复兴萌芽发展的阶段。
黑死病在欧洲的流行使得欧洲人口大量死亡,骤减了社会劳动力,整个欧洲社会秩序陷入了动荡与混乱,也促进了农奴制的瓦解,使得欧洲的经济体制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黑死病的扩散过程中,许多传教士忘却了自己拯救灵魂的圣职,趁机大发瘟疫财。
《十日谈》中也对这种贪财敲诈、骄奢淫逸的教士进行了描写,这些无疑降低了教会在民众心中的权威。于是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方法解释黑死病在欧洲不断蔓延。
黑死病的扩散也使得现实主义开始出现,由黑死病带来的死亡阴影对人们的价值和思想观念有了巨大冲击,使得人们信仰开始瓦解,并冲破了神学的禁欲主义。
古斯塔夫·多雷,《白马上的死神》
黑死病促使人们去追求现实生活,同时也使得人们对人生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推动人们冲破了教会的来世主义和禁欲主义,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创造了条件。
中世纪欧洲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医疗条件都很差,根本无力抵抗黑死病的入侵,那么这场疫情最终又是怎么结束的?
其实黑死病疫情的消失正是印证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至理名言。黑死病超强的致死性导致大批易感染人群被淘汰掉了,新的病原携带人数越来越少。而没被感染的人群除了隔离措施做得到位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体质本就不容易被这种病毒所感染。
因此当黑死病杀死了自己的所有宿主后,它们自身也随之完蛋。
这场令中世纪欧洲人闻之色变的疫情就这样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逐渐结束了。
瘟疫,总是相伴着我们人类的历史而行。
但是相较于过去而言,我们的科学更发达,医疗水平也在不断上升,比起过去动辄死去三分之一的黑死病而言,现在的疫情完全就是可控、可防的。我们终将在这场疫情防卫战中取得胜利!
大家不要担心,在家好好学习~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