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95,小湖三,由拳
关于由拳县,《水经注》里引用了二个神奇的说法。
一个引自《吴记》:谷中有城,故由卷县治也,即吴之柴辟亭,故就李乡槜李之地,秦始皇恶其势王,令囚徒十馀万人污其土,表以污恶名,改曰囚卷,亦曰由卷也。反正秦始皇坏事做绝,多加一件也不为过,但他如何动辄能驱使十多万囚徒来帮他完成这些坏事,编这类故事的人需要有些想象力的,要知道当时整个会稽郡的人口也不足百万。
另一个引自《神异记》:由卷县,秦时长水县也。始皇时,县有童谣曰:城门当有血,城陷没为湖。有老妪闻之,忧惧,旦往窥城门,门侍欲缚之,妪言其故。妪去后,门侍煞犬,以血涂门。妪又往,见血,走去不敢顾。忽有大水长,欲没县。主簿令幹入白令,令见幹,曰:何忽作鱼?幹又曰:明府亦作鱼。遂乃沦陷为谷矣。因目长水城水曰谷水也。
后一个故事反而有可信之处,童谣的说法,可能表明地陷早有迹象,老妪似乎是女巫的形象,她用神谕来解释这种自然现象,这在世界上到处可见的,今天还有,秦汉时期的吴越之地,神巫崇拜盛行,因此门吏竟然会杀犬涂门,以印证神谕。
神话传说是神话传说,但由拳古城确实沦入湖中,这个湖,我认为是《越绝书·吴地传》中记载的“小湖,周千三百二十顷,去县百里。”
从苏州蛇门到王江泾镇的小圩港41公里,就是汉百里。东太湖生态园位于太浦河口和瓜泾口的中间位置,到小圩港的距离是27公里多,差不多是汉七十里,符合《水经注》所说的“一江东南行七十里,入小湖”。
这是想象中小湖的范围,西北端是小圩港,东南方是王江泾镇,直线距离10.6公里,中间正好是盛泽镇。以5.3公里的半径画一个圆,面积88平方公里,1320顷。
小圩这个地名在王江泾颇有几个,并不一定都能联系到历史上的小湖
按《水经注》的说法,从小湖东南流出来的谷水,很快就到由拳故城,那么王江泾镇一带是在由拳古城废墟上重建的可能较大。
双桥遗址,位于王江泾镇南的双桥村,面积约11000平方米,1953年发现,整个双桥周围及原苏嘉公路两侧均有文化层分布。1973年进行了局部发掘,发现两个文化层,年代从良渚文化时期一直延伸到春秋战国。该遗址范围较大,延续时间长,出土文物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古塘村现在建设为江南灶画村
双桥村附近的苏嘉路
因地陷而形成的湖泊比较浅,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淤塞,本地留下一个个小湖荡,今天的湖荡大体上能看出旧日小湖的轮廓,但整个要大一圈。
王江泾镇东首的莲泗荡
油车港镇千金寺村路边的水田
小湖形成于秦代末年,在秦代以前不是一个湖,吴越相争时,这儿是从姑苏通往馀杭、山阴的通道。《越绝书》:“吴古故从由拳辟塞,度会夷,奏山阴。辟塞者,吴备候塞也。”估计这儿漏了一个障字,可能是“吴古故障……”
《吴记》说:由卷县治,即吴之柴辟亭。柴辟亭与辟塞应该是同一个地点,亭是秦代以后的行政单位,但春秋战国时是个军事要塞。吴江、嘉兴一带没什么山,吴越几次大战,基本都是水战。辟塞应该位于几条河流的交汇点,成为一个水边的要塞。后来辟塞发展为一个水城,越语名为由拳,汉语名为长水。
和娄县、武原的地位类似,由拳辟塞应当是一个军事指挥部,往南还有一些前沿要塞,比如槜李、御儿、马嗥等,以防御山越(与外越不同)。
由拳城陷湖后,县城向南搬迁到今天嘉兴的位置,依然叫由拳。《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郡国志》记录的都是由拳县。到三国孙吴的时候,孙权要称帝,手下人到处找祥瑞,终于找到一个:“嘉禾生卷县,改曰禾兴。”后来因为太子叫孙和,避和的音,改为嘉兴。
嘉兴城西南的京杭大运河,流光溢彩
嘉兴城南7公里处的马家浜文化遗址。环太湖流域的文化源头是马家浜文化,也就是越文化的源头,后起的良渚文化是其扩张的结果,比如双桥遗址只有良渚时期的遗物,不见马家浜时期的遗存。吴文化是外来文化,双方在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允常勾践的年代,在以由拳为中心的地带大打出手,生死相拼,其后烟消人散,芳草萋萋,互相融合为吴越文化,再发展为今天的海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