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31,漴缺与华亭海塘
漴【zhuàng】缺,也写作漴阙,属于奉贤区胡桥镇,在镇南2公里,距离杭州湾5公里。漴缺村旧址已经全部拆迁,新的漴缺有几个村民小组,属临海村。
漴,水冲击的意思。缘于海潮的顶冲,漴缺地势拗入,便逐渐成为“渔舟入海采捕处和盐斤集散点”,明代顾炎武曾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苏松》中有记载曰:“今渔船出海,皆在松江漴阙口,孟夏取鱼时,繁荣如巨镇。”嘉庆《松江府志》载:“华亭东南濒海,自柘林堡延袤而西数里为漕泾,中间地势拗入,是名漴缺”。
我不明白为什么海潮对这个点特别眷顾,使得其地势拗入,我猜测漴缺位于海岸线东扩北退的交点,今天的南沙港就仅靠村西一百米。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漴缺在明清之际是松江府东南非常一个重要的海港,一度颇为繁荣。
漴缺村旧址以南的河,远处汇入南沙港,桥为S4沪金高速桥
漴缺村旧址处的南河与南沙港交汇处
漴缺七组西的南沙港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大胜台湾水师,不久据守台湾的郑氏集团投降。第二年,清政府解除海禁,并决定设立海舶税务机构,定名为海关。又过一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分别在漴缺、宁波、漳州、澳门设立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和粤海关。
漴缺设关的时间不长,因海潮顶冲不断西移,泥沙淤积,港口堵塞,加以“公廨窄陋”,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江海关移驻上海县城小东门外宝带门内。而在分布于苏、松、常、镇、淮、扬六府和泰州、通州的24个分卡中,漴缺“仍属焉”。不过鸦片战争前的大清海关不是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是针对沿海百姓的内贸。到后来,仅广州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上海县城小东门外宝带门内的江海关,大致是现在复兴东路轮渡站的位置。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原来英国人打算的是四口通商,没有上海的事,但英军在沿长江西进时,发现长江口边上这个小县城的位置很好,在签署《南京条约》时加进了上海,于是上海开埠。
上海开埠后,江海关开始管理外贸的税收,因为清朝官员根本不了解现代海关制度,江海关初期的管理非常混乱,可能还不如中古时期市舶务的水平。尽管这样,海关收入和其他的财政收入相比,依然是一笔巨大的款项。
1853年9月,小刀会在上海起义,占领了上海县城,也占领了江海关,将仓库里存放的几十万两白银全部掳走,为了掩饰这个事情,小刀会众将江海关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那笔巨款也不知去向。
一年多后,清军镇压了小刀会,重建江海关,薛理勇认为,这个新关位于今天新开河路外滩。这条路现在保留了一百米左右,很容易定位。
不久,可能为了方便收税,在外滩13号建了江海北关,之后就一直在这个地点至今。1925年,江海北关再次重建,是年12月奠基,1927年12月9日落成。在我们几代人的心目中,这就是殖民主义者掠夺旧中国财富的象征,一旦电影里出现这座大楼,伴以钟楼上的钟声,似乎整个天空都会暗下来。
早期的江海北关,是座中国衙门建筑
漴缺村向南1.6公里左右是沪杭公路,向西一直到金山,向东到柘林后北折,继续向东的是奉柘公路,过了南竹港桥,现在保留了一道华亭古海塘。1996年5月,奉柘公路柘林段实施降坡拓宽工程,古海塘得以破土面世,暴露段石塘长约4.5公里,高2.5~4米不等。
从2019年开始升级为国保单位
遗存的海塘,绵延4公里
按照石碑上的介绍:(华亭东石塘)西起金山戚家墩龙珠庵,东到华家角,全长47.5里,经历多次增高加厚,形成一道顶宽15米、底宽30米的土包石海塘。下面补充说:华亭古海塘,始筑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西起漴缺,东至堰墩湾,全长8.6公里,地下基础1米,面高4米,底宽越3米,面宽约1.5米。
感觉特别的不清不楚,东石塘是怎么回事?古海塘又是怎么回事?这是我们的传统,石碑上的文字不是让人看明白的,而是展示书法艺术,或者就是一件事而已。
张修桂《上海浦东地区成陆过程辨析》一文,提到北宋皇祐年间华亭县令吴及“在华亭缘海筑堤百余里”,认为这个海堤就是明弘治《上海志》提到的下沙捍海塘,
“两宋时期中国东部海面有一个相对上升过程,上海地区受其影响,西部低地先后沦为湖沼;南部海岸大幅度后退,大小金山相继沦海;北部岸线南移,黄姚镇发展成深水港取代青龙港的地位;上海东部地区则因长江泥沙补充堆积,岸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吴及海堤沿当时海岸近旁创筑,南部海堤在大金山左右,南宋陷海;东部海堤遗址即今浦东里护塘......”
宋代为防止海潮倒灌柘湖一带,在通往杭州湾的河道上修筑了十八堰。加上海盐一带同样修筑了大量的堰坝工程,相当于掐断了古东江(或古南江)的泄洪通道,太湖向东南方向的水流全部汇聚到东流的吴淞江水系,这种治水思想比较奇葩。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华亭知县丘崈主持修筑海塘,与十八堰一起构成内外二道海塘。丘崈海塘应该比皇祐捍海塘北移了一段距离,具体数字不明。
元大德五年(1301年),华亭一带海潮大溢,冲毁乾道海塘。就在当年,将老护塘内移二里六十步重筑海塘,称大德海塘。
明成化七年(1471年)七月十七日大潮灾,大德海塘受到破坏,朝廷派毕亨为巡抚修筑海塘。毕亨经考察后发现奉贤南汇一带受杭州湾潮势冲击尤甚,将海塘内徙二里有八步。到此时为止,历史上修筑的所有海塘都是土塘。明后期漴阙一带海塘屡溃,崇祯年间在大德海塘决口处建成上海地区第一座石塘,决口处指的大概是漴缺附近。
清雍正年间成化塘又被毁,退筑雍正石塘(具体退后多少不明),同时在石塘外构筑外护土塘,土塘上又筑桩石护塘坝,为上海地区有护塘坝的肇始,并使长期后退的海岸趋向稳定。
从最早修筑的皇祐捍海塘,到雍正石塘,也就是现在保留下来的奉贤华亭海塘,上海面临杭州湾的海塘(海岸线)在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后退了八九公里,如今又涨回去三四公里,所谓沧海桑田。至于与抗倭有什么关系,大概出于臆想吧。
今天的海塘,以及外侧的鱼麟护塘,全部的钢筋水泥,外侧的水草表明近岸不断地淤积中
从东边胡滨公路前往漴缺的小路,应该走寺胡路从北边过来
漴缺村被拆迁了,只留下这个树林
原来临河有一幢房子
漴缺七组
漴缺八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