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厂记忆,三十二

雪狗和高新

前进中学的北墙外有几户人家,记得最东边的是雪狗家。雪狗家是父子二个,好像姓朱,我一直不清楚雪狗是父亲还是儿子,就当是父亲的名字吧。

我进过雪狗家,那间小小的堂屋北向,采光差,室内很暗,真正的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印象中没有餐桌,没有方凳,只有一张不平的破长凳,大概不会有人坐这张长凳的,因为很容易会翘头,把人掀翻在地。

我不知道雪狗家以何为生,似乎踏过二等车,不知道这车从哪里来的?当时自行车算是奢侈品了。不过我知道那辆自行车极破旧,似乎通体生锈。父子二个没有什么正经营生,苟且度日,有时候难免做点偷鸡摸狗的事情,但没有时迁的手段,三厂镇人民又比祝家庄的百姓警觉。

改革开发之初,曾经有过几次严打,罪行重的都被镇压了,雪狗父子往往是陪审陪判的。有一次在中心小学,台上有七八个人,被反剪双臂,接受宣判,雪狗之子也在其中。还好不是文革期间,不是那种喷气式的姿势,不然这父子二人早晚会被弄残。

其实雪狗父子犯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连劳教也够不上。那次宣判后,雪狗之子和另一个人被当场释放,其他人被判了刑押走。我正好站在后台的台口附近,看到雪狗之子被松开双臂,正在晃动双肩,让血液流回麻木的双臂,然后四处望望,若无其事地走了,那二个反剪他双臂的人,一句话也没说,甚至都没有多看他一眼,转身而去。似乎一切就应该是这样的,非常自然。我突然感觉到一阵茫然:他们家已经这样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欺负他们呢?

初中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心思想里总会提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常常联想到那晃动的双肩,那些叫阿Q的、孔乙己的、雪狗的,他们注定是不幸的,但他们怎么争呢?我会机械地把八个字写在考卷上,拿到高分,但我一直都没想明白,直到今天。

高新家在雪狗家西隔壁,高新是个弱智,比我大好多岁,但小学和我一起入学,我们在同一个班级。第一天放学,高新的妈妈可能不放心,来接他。我也没什么顾忌,指着高新说:他是乌子。高新妈妈好像没有任何不悦,只是挺认真地说了一句:他不乌,以后你们是同学了。

回家后,我把这事告诉奶奶,我奶奶比高新妈妈要严肃,她说:不能喊人家乌子的,以后你们是同学了,你要照顾他一点。从那以后,我再没有叫过高新乌子。

高新年纪大几岁,个子比我们都高,坐在最后一排,我当时负责收我们那一列的作业本。一年级的时候,教的是1-10,和拼音字母,高新还能写写,只是歪歪扭扭的。后来开始教加减法和写字,他就写不了,我收作业的时候,快速帮他把答案补上,茅益群可能也曾帮他写过。班主任徐老师发现后,关照我不用这么做,高新的作业本收不收都可以。不过高新还坚持把作业本交给我,只是我再没有帮他补答案了。

小学里放学后,住在附近的同学要排成一队,一起回家,我、费晓华、高新在同一队。常常和别的队走在一起,偶尔有人说高新是乌子,我们就反驳回去:他不乌,他还会写作业呢。只有一次,和一个高年级的队吵起来,差点要动手,正好一个老师看到,把那些大孩子狠狠教训一顿,之后好像再没有学生冲着高新喊乌子了。

到了四五年级,高新不来上学了,辍学在家,可能怕他影响升学率。

高新经常受到捉弄,我也曾参与其中,而他每次都很配合。有一个经典的段子:

“高新,要去南通吗?”

“要去的。”

“去的时候带什么呢?”

“带书包。”

“书包里放什么呢?”

“放盐。”

“那你去干什么呢?”

“盐书包。”

......

还好的是,邻居们捉弄高新都是限于言语上,不会伤害他,大家基本上还是同情为主,平时能帮忙的尽量都帮忙。我上中学后,再也没有捉弄过高新。每次我回到三厂,遇到高新,他总会问我同样的话:“潘晓磊,你现在哪里?”我会认真地回答:“我现在海门(上海)读书。”

我们初中同学建微信群后,有人提到高新,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又想到这位童年时期的伙伴。周娟告诉我们一件事,差点让我眼泪流下来。有几次,周娟走在三厂街上,高新一直跟着她,别人以为高新要对她不利,主动要去报警什么的,周娟赶紧劝阻,告诉别人认识高新。而高新跟着她,一直想知道的是:“潘晓磊呢?茅益群呢?他们现在哪里?”

就在那次聊天前后一段时间,高新去世了

在我考进海中和复旦以后,曹伟阿哥说过几次同样的话,他说:高新和晓磊还是同学呢。在邻居们的眼中,一个是神童,一个是弱智,天差地别。其实在我心目中,我们俩没多少区别,我会解那些复杂的题目,而高新始终保留了纯真,老天有时候或许是不公的,但最后还是公平的。

(0)

相关推荐

  • 笑死人了,孩子眼里的“家长开车”、“老师进教室”、“同学的抽屉和书包”

    小学三.四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怎么教?两者可以怎样结合?先看一篇刘亮程的文章.           炊烟是村庄的根     刘亮程 当时在刮东风,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叶子,和李家杨树上一片叶子,在空中遇到 ...

  • 【春风新蕾】实验小学张馨元作品||诵读 实验小学 华梓墨

    编者按 "春风新蕾"是春风诵读文学会开辟的新的板块,旨在发掘善于写作和热爱诵读的中小学生,我们每期邀请文学会成员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本期学生习作是来自淮滨县实验小学张馨元同学的作品 ...

  • 我挣脱了五分钱的枷锁

    我挣脱了五分钱的枷锁    文/盛常国 在一座小学旁边的晒谷场上,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老师有事回家,于是班主任华老师将这一节的体育课,交给一位叫小常的男同学,由他安排体育游戏节目 ...

  • 《“我的算术课本被人撕了”》阅读答案

    (20分) __________ 林一苇 ①同学们纷纷将作业本交到林老师面前时,只有小豆豆一直拿着作业本看,看看作业本皮又翻翻里面,难道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林老师走到小豆豆面前说:"小豆豆啊, ...

  • 《小时代》终将随风逝去 小四啊,百花齐放是几个意思?

    "所有挺小时代的人,都将在电影史耻辱柱上,有一席之地."今天,郭敬明淡定地回应烂片质疑:"国产电影需要百花齐放."作为现象级的存在,郭敬明在<小时代> ...

  • 三厂记忆,十二

    三厂人 我从小知道,三厂人属于沙地人,但不知道为什么. 从三厂往北是常乐.平山,再往北是四甲,这儿的人和沙地人不同,他们讲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习俗,他们是通东人(南通以东),但我们把他们叫做江北人.这 ...

  • 三厂记忆,十九

    名讳 不知道始于何时,始于何方,学生的考卷需要带回家,让家长签字,这恐怕是中外教育史上最让人厌恶的措施.可惜的是,如今移动通讯发达,微信联系起老师与家长,先进的工具往往是助纣为虐. 小学期间,我的成绩 ...

  • 三厂记忆,十八

    打夯歌 新海门成陆时间不足三百年,没什么历史积淀,表现在地方戏曲,拿的上台面和拿不上台面的,也就二种:海门山歌和打夯歌. 海门山歌是沙地移民带来的,1930年代中,管红心的爷爷剑阁先生,将民间小曲加以 ...

  • 三厂记忆,十六

    打牌博 牌博是启海话的发音,我曾经问过一个北京人,他们有相同的游戏,好像叫摔纸角什么的,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记不真切了.网上看到在豫北叫"摔面包",面包是很后来的名词了,估计最早的 ...

  • 三厂记忆,十五

    打香烟壳子 打香烟壳子曾经很流行,很可能是全国性的,三厂镇也不例外.我看到有人介绍,他们那儿把烟壳折成三角形的,也有折成长条形的,三厂镇上的孩子玩的是后一种. 比大小是按照香烟本身的价值,当时三厂镇男 ...

  • 三厂记忆,十四

    寄爷 我在南通工作的时候,从<江海晚报>看到一则报道,说是瑞祥有一个男青年,出国去了意大利,回国时带了一个洋媳妇.在老家举办婚礼时,报社记者前去采访新娘,外国新娘说,这儿很好,就是寄爷太多 ...

  • 三厂记忆,十

    玲珑男子 张志芹曾经是三厂中学(红旗中学)的英语老师,后来调去外地. 前进中学大门朝东,面向中心街,斜对面有条小路,向东一直到中心小学的西墙.从路口进去,北面第三户就是张志芹的家.他家对面是戴国旗家, ...

  • 三厂记忆,二十九

    南河沿.学农 前进中学向南,住了几位同学,周娟.范寒光.陈明辉,周娟家比较靠近前进中学,范寒光和陈明辉住在更南面一点.陈明辉现在是海门某银行领导,他讨了管红心做娘子,他家住在轧花厂:范寒光不知道是否轧 ...

  • 三厂记忆,二十八

    忆苦思甜 曹伟家南边.我家西南边的邻居是一个大院子,住着二户人家,叫什么我彻底忘了,离我家近的那户有二个孩子,儿子好像叫鹿鹿,比我小四五岁,我上初中后他刚上小学,女儿还要小一点,没什么印象了.另一家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