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那时的她有多美 ”——七旬老人为何说出最美情话?

“你们看,那时的她有多美。”赵晓鹏老人指着墙上两张精心装裱的合影,向来访的工作人员介绍着他的爱人刘桂荣。据老人回忆,他和爱人是部队党组织介绍的,第一张照片是他们刚在一起时拍的,第二张则是他们结婚后的周年照。

因为心情好,老人就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说了好多过去的事,整个屋子充满了笑声。

而这样的热闹,自从刘婆婆因为一场大病失能后已很久没出现过了。

赵晓鹏与刘桂荣的结婚照及结婚周年纪念合影

2016年,刘婆婆因患上缺血缺氧型脑炎失去自理能力,基本生活全靠赵大爷照顾。有一次赵大爷抱起刘婆婆为她擦洗身体时,因力气不够,双双跌倒在地。当时家中无人,心急如焚的赵大爷挣扎着拨打了120,却连为医护人员开门的力气都没有。说起当时的情形,赵大爷眼中泛起了泪光,“我倒在地上后,连开个门都不能,真的感到后怕,怕我照顾不了她。”

转机发生在2017年。这一年,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开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成都市成为首批15个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并于2017年7月正式开展试点工作。

刘婆婆的家属在了解到政策后及时提出了申请,并委托经办机构上门评估,按照成都市成人失能评定标准评估刘婆婆为重度失能一级,每月可享受千元的基础照护待遇。同时,还有专业机构的照护人员提供社会支持类上门服务,每月定期为刘婆婆提供一些专业的照护服务。

照护人员帮助刘婆婆活动身体

这次来访的工作人员正是定期照护老人的专业护工,护工一边察看刘婆婆的身体情况,一边为刘婆婆进行腿部关节、肌肉的放松。赵大爷满眼温柔地看着老伴,告诉大家,因为有了长期照护保险的保障,哪怕再昂贵的治疗费用,只要有康复的希望都会去尝试。

事实上,像赵大爷刘婆婆这样的年老型“失能家庭”并不在少数。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约4000万。而因年老失能的家庭又只是众多“失能家庭”中的一部分,社会上还同时存在着很多因失智、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的“失能家庭”。

53岁的成都锦江区市民刘勇,多年前因外伤导致高位截瘫,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卧床。2017年因身体原因选择了膀胱造口,需长期留置尿管。经过评估享受长期照护险待遇以来,专业机构派护士定期上门为刘勇提供洗澡、修脚以及安置尿管服务。专业的护理和指导让刘勇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也为其家属减轻了不少照护压力。

护士正在为刘勇进行护理

减轻失能人员家庭长期护理的事务性及经济负担、保障失能人员所需的基本生活照料、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共同提供失能人员家庭社会保障,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正是在深入研究现实需求后所做出的有效探索。

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三年来,制度覆盖参保人员867万人,累计受理失能认定申请3.99万人、待遇支付2.96万人、47.42万人次,基金支付5.83亿元。切实帮助了“刘婆婆”和“刘勇”们,提升了群众医疗保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20年7月,成都启动深化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自2021年起,成年城乡居民也将纳入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保障范围。成都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晓涛表示,“此次深化试点,我们在第一轮只保障城镇职工的基础上,应广大城乡居民需求,把成年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同时,进一步提升居家照护服务品质,让失能人员的生活更有尊严。”

根据文件规定,2021年成都市城乡居民参险个人缴费标准为25元/人/年,在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时一并缴纳。制度实施后,成都市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试点预计覆盖人群1300余万人,实现了制度对人群的全覆盖,让全体市民都能享受制度红利,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想我寻遍所有的诗歌也不能形容她的好,哪怕是短短的一句。”赵大爷的情话仍在继续。而有了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守护,这份爱也将走得更远更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