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南天门是谁修建的?
这是今年夏天我爬泰山在南天门东侧休息时时拍的一张照片。
凡是爬过泰山的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当艰难地登上十八盘,遥望南天门的时候,那种喜悦与赞叹真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明朝山东参证陈沂曾写过一首《南天门》的诗:望入天门十二重,瑗然飞雾半虚空。千寻不假钩梯上,一窍惟容箭栝通。风气荡摩鹏翮外,日光摇漾海波中。欲求阊阖无人问,但拟彤云是帝宫。
这首诗将南天门的恢弘与险要刻画地栩栩如生。两座陡峭的山峰之间,如同天梯的十八盘的终点,南天门宛如一道通天的大门,又仿佛是天上的宫阙。游人至此,群山环绕脚下,清风扑面而来,不禁让人想起大诗人李白《游泰山》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诗句。不过,李白当年游泰山时还没有南天门。那么,南天门是何时所建,它的创建者又是谁呢?
金代末年,全真教在山东兴起,创始人王重阳及其弟子纷纷来到泰山,或潜心修炼,或传经布道。一时间,全真教在泰山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出现了许许多多名垂青史的道教方士,这其中就包括王重阳的再传弟子、泰安道士张志纯。
张志纯,泰安肥城市安家庄镇张家安村人,世人称之为颠仙、张炼师。张志纯原名张志伟,崇尚道教的元世祖忽必烈久仰他的大名,几次召见,相谈甚欢,于是下诏将“志伟”改为“志纯”,赐号“崇真保德大师”、“天倪”,授予紫服,住持岱庙,同时监管泰安道教事宜。
但是当时的泰安泰山,因多年战乱,道观庙宇大部分毁于战火之中。张志纯以重振道教在泰安的声威为己任,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修复历程。
据《岱史》记载:张志纯“先后重修玉女祠,创建南天门及岱顶东岳庙,岱下则修岱岳观、会真宫、朝元观等”。中统四年重修岱庙,重建仁安殿,至元二十一年重修蒿里山神祠一百二十楹。”这里面最为艰巨而又名垂青史的就是修建泰山南天门。
由元代翰林学士杜仁杰撰文、东平万户严忠范手书的《天门铭》石碑详细记述了南天门的修建过程。它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泰山天门无室宇尚矣”,意思是泰山南天门原来没有什么建筑物很久很久了;“布山张炼师为之经构,可谓破天荒者也”,就是说布山张志纯来建南天门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南天门古称“天门关”,山高路远,地势险要,需要借助绳索才得以攀登,要在这里修建一座城楼式建筑,工程之艰巨可想而知。作为南天门的设计者和监修者,张志纯吃穿与工匠们一样,硬是用三年时间,在元中统五年,即公元1264年完成了这一破天荒的壮举。
现在我们看到的南天门为清代重建,但仍保留了元代风格。建筑分上下两层,下为拱形门洞,上建“摩空阁”,门的两侧还有一幅石刻楹联:“门辟九霄,仰天三步胜迹;阶宠万级,俯临千嶂奇观。”建成后的南天门既雄伟又稳重,还不压山,游客从山下登山,随着峰回路转的盘道往上走,南天门时隐时现,似在眼前,又似在虚无缥缈的天上,时刻吸引游客奋力攀登。
南天门的建成,不仅标志着道教在泰山统治地位的确立,也使南天门成为泰安、泰山“三重空间,一条轴线”整体格局中最重要的景点之一,成为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绝妙结合。
张志纯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整修泰山庙观20余座,可谓功德无量。每当工程竣工,面对朝廷的封赏,他总是“慨然拂衣,复还布之旧隐”。而一旦时事需要,他又义无反顾地再次出山,直到晚年仍上书皇帝重修蒿里山神祠。令人遗憾的是工程尚未完工,张志纯便以96岁高龄羽化升仙。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张志纯这样的人才使得泰山庙宇屡屡得以劫后重生,也使得我们今天仍能欣赏到泰山上这些了不起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