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讽刺的一首词,两个字反复使用八次,一直从宰相骂到太守

唐宋时期是我国诗词的巅峰时刻,很多诗人其实都是官员出生,他们了解社会现状,故而我们读到的很多诗词要么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要么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抑或是对朝廷非常不满,极尽讽刺。

唐末五代时诗人罗隐,曾借咏叹黄河来讽刺李唐王朝贵族阶层重用私人、埋没人才:“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一直不能收复北方,加上朝廷上奸臣不断,百姓生活日渐艰难,很多诗人都留下了讽刺朝廷,讽刺现状的诗词,如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过小佛认为南宋词人写的诗词中最具有讽刺的是醴陵人士的《一剪梅》: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小佛认为这首词最具讽刺意味是因为其他的人都是直接骂朝廷或者骂一些官员,而这一首词可以说把南宋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员骂了一个遍,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直骂到一方州牧太守。

根据《全宋词》当中的介绍,这首词写于咸淳甲子(有人考证过,实际上是景定甲子),那个时候朝廷再一次经量湖南,而主持这一切正是南宋的宰相贾似道。贾似道在南宋晚期做了十多年的宰相,而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怎样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而是推行所谓的“公田法”,限定私人地产数量,超出限定的土地由朝廷收购变成公田,然后将公田的收入去偿付军需,同时又推行“经界法”,经界丈量百姓的土地,严格按照土地田亩收税,两个做法引起了地主和百姓的强烈反对,导致民怨沸腾。“经界法”推行到湖南的时候,醴陵人士写下来这首《一剪梅》。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贾似道高高地坐在庙堂之上,想着想着就想到了宋高宗时期在浙江地区曾经施行过的“经界法”,于是立刻下令推行,根本不管这个法令的推行会给百姓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百官们收到命令之后,一个一个争先恐后地上奏章表示赞同宰相的做法,并且认为这个法令非常好,可见这些官员也不在乎百姓,只是一味趋炎附势讨好宰相,可见其嘴脸有多丑陋。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醴陵人士所在醴陵的地方长官得知朝廷推行“经界法”,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人马连夜经量土地,好像只要慢一点就不能及时讨好宰相,根本不管治下百姓的死活。

从宰相到太守,都只管推行“经界法”而不管百姓的死活,词人忍不住发出质问和谴责,“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北方土地早已沦陷在金国人的铁蹄之下,按照他们推行经界法的热情去收复北方失地,恐怕北方早就收复了。如此喜好经量,为什么不把北方收复之后去经量北方呢?

整首词描写了“经界法”的产生和推行,以及各级官员的丑恶嘴脸,揭示了“经界法”实际上就是坑害百姓的恶法,表达了醴陵人士对朝廷的强烈不满。

有人可能会说,这首词语言过于通俗,艺术性不高,连用八个“经量”过于重复,而小佛认为这才是普通人对于现实最真实的写照,八个“经量”更显重点突出,直指百姓生活艰难和“经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全词末尾使用反问句,更是极尽讽刺之意。

参考资料:《全宋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