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深耕课堂 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李燕芸
三年前,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为了跟上教育“深综改”的步伐,大力推进基于形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这时“理想教育文化”课题给我们带来了福音:课题理论的引领、专家高屋建瓴的指导促成了学校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明显感觉到业务素质、专业能力快速提升。
重视单元整体结构,促成学科知识体系建构
教师在细研教材的前提下,坚持落实单元备课,由单纯的只关注课时备课转变为关注单元知识结构,关注课时备课在单元中的地位。教师通过单元教学设计,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意识、工具意识、学科思维品质等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单元备课中教师摒弃了知识碎片化或远离生活的弊病,站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将同一单元出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整合成新的知识结构整体。
教师朱紫赫进行《万以内数的认识》单元教学设计时,以“结合多样化的数数活动,理解核心概念培养数感”为主题进行分析。借助多种直观模型数数,活动以“数感”为核心概念,把位值概念、计数单位、十进制等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积累“逐一计数”到“按群计数”的多种数数方法和经验,渗透十进制位值思想,培养数感。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学校开展了“研究如何在整体架构单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课时教学”的校本教研活动。从单元角度出发整合教学内容,从学生需求出发抓住核心内容确定单元主题,确定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如教师徐梦迪的靶子课《毫米的认识》,就是从知识领域“常见的量”入手,纵观1-6年级全套教材梳理出单元的研究主题“计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次主题“建立空间观念”,明确学生在建立概念的同时要体会这些计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目标。
重视从单元视角根据单元学习主题及学生真实学情,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整体把握,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重整,使教学脉络更清晰,统整学习方法使学习更有效。同时也促成教学活动“向后伸展”,激励学生运用“转化”方法去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科思维培养
在课题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把讲台还给学生,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为学生选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供机会、搭建平台。数学教师李建华以尊重为切入点,让学生自主选择座位,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科学教师赵硕主动改变教学方式,创设课前5分钟自主交流分享活动,把课堂真正留给学生,从室内到室外,让学生在室外真正意义上的探索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课题组推介的合作探究、合作对话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内省和质疑,掌握知识的本质。教师蔡倩倩与学生共同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交流、讨论,结果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出了3种求周长的方法,培养了不“唯师”、不“唯上”、不“唯课本”的科学实践精神。教师李燕芸与学生共同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时,从生活中寻找百分数,在实践话题中扰启学生思维,逐渐促成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了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意作业灵活评价,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尝试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可操作的评价任务,即“创意作业”。针对评价任务设计教学活动,请学生选择作业呈现方式,采用学生自主交流、全班进行评价的模式,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被有效应用到单元创意作业中,如统计居民用电量、用水量,收集家长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凭证,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六年级综合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开展“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活动;三年级在学习了时分秒、测量和万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后,学生利用“十一”假期观察生活并发现数学问题,假期后学生提交的作业有绘画、日记等,内容丰富又有设计感。创意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的评价任务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在探究活动中将数学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大幅度提高,工作状态也呈现出更加理想的态势。现在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很少了,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却越来越浓,学习收获越来越多,教学效果也越来越好。
(作者:李燕芸  系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副校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