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挑一的学生考场佳作,堪称范例的教师下水作文,你为谁打call?

导 读

炎德·英才大联考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联考之一,联合“四大名校”(长郡、雅礼、一中、师大附中)命题、组考。
日前,长郡教育集团举行了十一月份的联考。据悉,这次考试有近百所学校参加,参考人数超过5万,此外还有各地不少学校的高三生,也陆续使用了该试卷。
考试结束后,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高三的邓亮同学提供了他的考场原卷——《一腔孤勇皆不惧,风物长宜放眼量》,该文获得集团内第二高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万里挑一”。
今天,来自怀化的一线语文老师曾纯也写了一篇同题作文——《心之所向,一往无前》,同样很精彩,行文流畅,分析理性,语言老练。
你更喜欢哪篇,欢迎参与文末的投票,选出你喜欢的那一篇。

原题呈现

【2021届高三炎德·英才11月大联考(长郡月考三)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湖南某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以高分填报了北京大学的冷门专业——考古专业,并透露这是她自己的选择。选择考古专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她喜欢历史和文物,并被“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深深打动。该考生的这一选择在网络上掀起热议。有网友认为,作为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要为家里考虑,学经济、金融等专业,将来解决家庭实际困难。也有网友认为,这么高的分数,就应该填写竞争力更大的热门专业,不要浪费了机会。

樊锦诗女士得知此事后,为该考生送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表达对她的祝福和希望,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全国各大博物馆、考古机构纷纷为这位考生点赞,并为她精心准备了“考古豪华大礼包”——考古珍贵资料,希望对她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读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体会,分享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

相关作文资料请点击如下链接
2021届高三大联考(长郡月考三)作文:解析、好题、佳作、语段、素材……

考场佳作

作文原卷(点击可放大查看)

一腔孤勇皆不惧,风物长宜放眼量

作者:麓山国际实验学校G1813  邓亮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得知湖南考生高分报考北大考古系后,不禁引发思考,当我们面对无穷尽的选择时,究竟是拘泥当下、关注眼前,还是如同那位考生一样,追随心之所向,坚定素履以往,用实际行动去追求与实现自己真切的所爱?

不知是鸣沙山旁的洞穴里,暗含千年秘密的敦煌壁画打动了她;或是黄河边的良渚文明遗址中,那一粒粒跨越千年的稻谷击中了她;抑或是故宫博物院内清明上河图上一角的印章,呼唤了她最本真的内心,使她毅然决定回归本心坚守热爱做此决定。她说都是,又都不是。三千里外地下的文物固然是几千年历史与现实的复调与交织,风尘仆仆的历史遗址固然有现实没有的古朴与厚重,但真正走入她内心的,是樊锦诗,是莫高窟风沙流也吹不尽的赤诚之心,是轻轻拂去千年尘土的孤勇与热爱的心。这才是她下定决心踏入博雅塔旁的历史学院的初心。博雅塔下人博雅,当她处于湖南,每依南斗望京华时,早已决定。

纵使诸多人认为,她应该将热爱考古当做爱好而非主业,理应选择所谓“就业前景更广”“含金量更大”的经济、法律抑或是其他专业。我则认为不然,那并非真正的热爱与喜欢。如同卡尔维诺在《树上的男爵》中塑造出一位热爱大地却栖居树上的形象,这便如同那些认为考古可以稍后的人一样。始终生活在树上意味着永远保持距离,纵然可以保持清醒,但也意味着永远无法触碰大地——触碰考古意味着热爱永远不真实不确切不具体,意味着热爱是冰冷的不坚韧的。唯有像湖南高分考生一样,触摸考古,触摸大地,才能真正热爱与坚守,幸有青春可倚恃,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坚信未名湖畔的她有无限的可能性。

樊锦诗先生也给考生送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热爱的同时也得到了热切的回应。一腔孤勇皆不惧,她始终相信追随先辈,翻开历史的画卷揭开历史的面纱,在历史的长河里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必将收获属于她的蝴蝶。

而反观当下,信息爆炸、乌合之众、娱乐至死,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成为失去本心的大多数,仍不自知,甚至甘之如饴。何不学堂吉诃德手持长矛,屹立在风沙过身的蒙铁尔郊原;何不学陈寅恪,摆脱世俗的桎梏,坚守自我的学术立场,将真理发扬光大;何不学斯特里克兰德,于塔希提岛拥抱艺术,用画笔谱写光辉灿烂的人生。她做到了,历史是一堆灰烬,但她用自己的热爱让灰烬中的余温持续放热,升向天空。

无畏足下尘与土,只为头顶云和月。她坚守本心,一腔孤勇皆不惧,在燕山山麓开始了梦寐以求的学习历程,而每一个个体,也应如她,心之所向,一苇以航,必将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各位在寻找热爱之时,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师下水

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作者:曾纯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我们在评价他人的选择时,往往投射的是自己的观念。一个高分考生有没有选择自己心仪专业的自由呢?有。那么她的选择为什么会引发争议呢?究其根由,是她的选择突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人们先入为主地认为:热门专业是高分考生的首选。
  
  人之蜜糖,己之砒霜。热门专业是可选项而非必选项,遵从自己的内心,就是值得尊重的选择。这位高分考生说她的选择是缘于热爱,同时也是受了樊锦诗的影响。在人生充满无数可能性的年龄,能笃定自己的爱好,在专业选择上不追逐热门,不为外界的纷扰所动,恰恰是她的可贵之处。
  
  这个时代是一个过分推崇成功的时代,无数的自媒体文章在贩卖焦虑,遍地都是成功学,而财富多寡成了成功与否的主要尺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一个人做出反熵增的选择,争议声起也就在所难免。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这样的人的存在,他们以自己的选择诠释了生活方式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一门课程是幸福学,有别于成功学关注外在尺度,幸福学关注的是内在的满足。其核心概念包括心流,即一种非常专注并非常享受的状态。
  
  比起被迫谋生的心为形役,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专业,能更大概率收获幸福。因为唯有热爱,能让人心无旁骛活在当下,也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让人超越寂寞清苦,在自我实现的层面获得人生的巅峰体验。
  
  这位考生无须向外人解释自己的选择,而我们也不必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她。所谓的寒门子弟应当选择热门专业获取丰厚收入反哺家庭,不啻于一种道德绑架。每个人首先应该独立,她的父母也表现出对女儿的选择不加干涉。这是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抚养孩子,既是一种法律义务,也是基于情感的选择。而过分强调父母的恩典,去限制孩子的梦想,则有可能成为对亲子关系的异化。
追寻梦想并非与反哺家庭截然对立,尤其在这样一个频频出现“扶弟魔”现象的国度,对一个刚刚考上北大的优秀女生去未雨绸缪地强调反哺家庭的责任,颇有几分耐人寻味。如果是弟弟执著于自己的梦想,人们也会如此求全责备吗?个体与家庭的合理界限在哪里呢?反哺的程度究其以什么为标准呢?古人尚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则贫家无孝子。北大考古专业毕业,谋生不存在问题,大概率不会啃老,至于能给予家庭多少经济回报,真的是原心不原迹。
  
  一言以蔽之:我尊重、理解并支持这位高分考生的专业选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