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该有气度,格局大的男人都有大气度


01

男人必须有点气度,你想做大事的,更需要有大气度。

气度是一种胸襟和风度。人说大肚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说的就是气度。

有大气度的男人,怀着一颗宽容、从容、豁达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自己,因而能够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

是的,我看到的能做大事的人,都有大气度,道理其实你都懂,还是来听故事吧。

先从学者讲起。胡适任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的时候,常举行研究报告会,由研究生提出研究报告,所主任及导师加以批评。有次一位姓韩的研究生,提出一篇有关隋唐之际佛学的研究报告,宣读完毕之后,胡适以所主任资格首作批评,滔滔不绝,刚说到中途,韩君突然打断他的话说:“胡先生,你别再说下去了,你越说越外行了。”随即把他批评错了的地方指出来。

胡适毫不动气,立刻停止批评,请韩君导师汤用彤对韩君报告继续加以检讨,报告会刚结束时,他说:“以后举行报告,最好事先让我们知道题目,以便略作准备,免得象我这次对韩君的报告作错误批评啊!”他并未因此怀恨韩君,对韩君反而特别重视。

无独有偶,1922年,梁启超在北大礼堂作关于《老子》成书年代的讲演。他风趣地对听众说:“我今将《老子》提起诉讼,请各位审判。”几天过后,梁启超真收到一份“判决书”,作者是当天听讲的张煦。张当时只有20来岁,他对梁的批评毫不客气:“或则不明旧制,或则不察故书,或则不知训诂,或则不同史例,皆由立言过勇,急切杂抄,以致纰缪横生,势同流产。”

梁启超看到这篇文章后,并不介意作者的尖刻用语,反而赞许作者的才华,尽管并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仍然亲自设置题识,评价该文:“考证精核,极见学者态度。”

学者的气度,就应该是这样的。

02

对了,气度还包括相当程度的包容——对异己的包容,对陌生的包容,甚至对欺己者的包容。

光绪二十七年,晚清重臣李鸿章病逝,当时维新派主将梁启超,对李鸿章的去世,也深表悲痛。虽然两人政治主张不同,私交不深,但梁启超以其才情,奋笔疾书,写出了著名的《李鸿章传》。并在“著者自记”中承认:“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但是“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没有关系”。

梁启超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发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一个政治上的陌路人,尚且如此敬重李鸿章,也是少见的。对李鸿章的评价,显示了梁启超对待政敌的知人论世,客观公正;而在学术学问方面,则更见其大师的胸襟。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能忍人所不忍,容人所不容,就是气度。

某天,楚庄王携爱妃大宴群臣,酒至半酣,忽然一阵大风把蜡烛吹灭。一名武将欲乘黑调戏王的爱妃,被爱妃一把扯下盔上红缨,爱妃建议楚庄王即刻点灯,看看是哪个家伙盔上红缨已失,严加惩办。岂料楚庄王极其大度,下令众将全都摘去盔上红缨,然后方可点灯,继续饮酒。

不久,楚庄王御驾亲征与敌国开战,被困重围,手下兵将四散奔逃,楚庄王命悬一线,忽然闯出一将拼死力战,保庄王杀出重围,捡回一条性命。楚庄王激动地说:“别人都自逃性命,唯爱卿肯舍命救驾,你叫什么?是哪个部队的?”该将答:“我就是那日烛光晚会上调戏您爱妃的人啊!”

世事就这么奇妙,武将为庄王的气度所折服,成了死忠。


03

华为的任正非,就有这种气度,对跟过他的人,不计较来去得失,自信而从容。

1993年6月,23岁的李一男加入到华为公司,才半年就被破格晋升为主任工程师,2年后居然成为总工程师,第四年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而这一年李一男才27岁。

那时,大家都说李一男将会是任正非的接班人。

任正非对于李一男的培养,已经不是停留在伯乐的发现和栽培层面,可以说是如师、如父。

可是,谁也没有想,2000年李一男离开华为单干,任正非挽留无效,而且李一男带走了华为的人和技术,从事的业务,正是和华为有竞争关系的宽带网络通信技术和产品。

当华为人把李一男看成叛徒的时候,任正非没有这么做。

李一男确实是一个技术天才,他很快成为了华为的最大竞争对手,但是,任正非一直是容忍。直到李一男的港湾网络将被西门子收购的时候,任正非坐不住了。他意识到,港湾网络有太多的技术和华为相似,如果被国外公司收购,对华为的打击是致命的。于是,任正非出手击溃了西门子,将港湾收购,为此华为付出了17亿人民币的代价。

任正非依然善待李一男,他甚至在收购协议中明确写明,让李一男回华为工作,而且继续担任副总裁。任正非对李一男的包容和厚待,在别人看来已经超出了理智。然而,任正非的苦心,并没有感化年轻气盛的李一男,他依然决定离开。

这次,任正非没有挽留,在李一男离开前夕,任正非在深圳五洲宾馆设豪华宴,为李一男践行,华为所有高层全部参加。

让离开自己的公司的人过得更好,这是领导者的胸襟,正是这种气度和格局成就了华为,成就了任正非。

04

男人的气度,永远胜于高度,也胜于深度。因为只有气度能抵达天空的高度。

大师指着远处的一座高山,问弟子:“那山为什么能与天相连?”“因为它高呗。”弟子答。

大师带弟子来到海边,指着远处与天相连的海面问:“海在低处,没有山的高度,那为什么海也能与天相连、与天等高呢?”弟子支吾着,答不上来。 

“那是因为海的胸襟宽,它那宽阔的胸襟让它与天相连、与天等高。”大师说,“人的胸襟气度,如果像海,也能成就一种高度,一种抵达天空的高度。”

是哦,你的气度有多恢弘,你的格局就有多开阔。

看历史,成大事者必有大气度,尺寸之心能容物容人,更容俗世容天下。比如有“王者气度”的齐桓公,就不记“一箭之仇”,把国政委托给曾是仇敌的管仲,在管仲的改革和治理之下,齐国成了春秋时的第一个超级大国。

还有你更熟悉的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前,魏徵曾多次劝太子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却重用魏徵,接受他的上谏一百多次。

李世民的气度,非一般王者可比。隋唐时期,两位帝王都曾亲征讨伐过高句丽,但结果却不一样。

隋炀帝登基,周边各国纷纷前来朝贺,唯独高句丽没来,隋炀帝便亲征高句丽,倾全国之力攻打,却不能攻下都城,最后他是大肆劫掠而去。

唐太宗也征高句丽,也打不下都城,可唐太宗撤军前,叫人在城外留下大量丝绸布匹,然后自己下马向守城的官兵行礼,以示对顽强守城之官兵的尊敬。结果没过几年,高句丽内部便发生分裂,唐朝军队在原守城将领的引路下,一举攻下高句丽都城,将高句丽纳入唐朝版图。

隋炀帝与唐太宗结果的大相径庭,就缘于彼此气度的不同。你看,气度可以令山河动容,令敌人折服或者胆寒。正是有了如此不凡的气度,李世民才会被当时唐朝周边那么多少数民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而隋炀帝因为缺少气度,亲手葬送了大隋江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