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记者述,亲历延安曾经的“十个没有”

美国女记者的延安岁月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出生,是一位美国籍的进步女记者和作家,曾5次到中国进行访问,如果说斯特朗的此前访问只不过是因为工作之邀,那么在72岁时,斯特朗做出了一个震惊的决定,她冲破了重重阻力到中国进行定居,这代表了她真实的内心。

斯特朗一生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也写了多达30多部的书籍,这些书的名字就将她的内心反映了起来:

《中国出现黎明》《百万农奴站起来》《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我为什么在七十二岁时来到中国》

但使得斯特朗闻名中外的原因不是这些,而是源于一次采访,也是这次采访,让她开始认识到什么才是未来。

1946年年初,斯特朗在旧金山出发,先后转机到上海,又转往北平,最后才通过军调部的飞机安全抵达延安进行采访。

在毛主席居住的地方杨家岭,斯特朗见到了她一生中最好奇的人:毛泽东。

美国女记者见毛主席的日记

8月6日下午3时,延安雨后初晴.

陪同她去的是长期在延安工作,也是美国籍的医生马海德,替斯特朗担任翻译工作。

听到斯特朗到来的消息,毛主席快步走出窑洞口,对斯特朗的到来表示强烈的欢迎,毛主席为了显示出待客的礼仪,特意借了件干净的蓝布衣,他褪下了他那件又脏又布满补丁,简直不能被称为是衣服的衣服。

在窑洞前有一棵苹果树,在树下的一张石桌成为了他们这次准备交谈的场所。

斯特朗还没有开口,表示出对来到这里的高兴,毛主席就先礼貌地对她到来表示祝贺,接着便又提问了一些美国国内的情况,毛主席不肯放过这次难得机会。

他需要去验证自己的推理,他也需要去验证自己的战略。

斯特朗僵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后来她回忆自己心理活动:

这个男人就是这里的首领,可他不是没有出过国吗?他不是一直在延安吗?为什么美国发生的事他知道得比我还详细?

令斯特朗震惊的不单单于此,以至于后来再出现破天开的言语,都已经习惯了。

毛主席对她提出的很刁钻的问题,列举国际事件来为她解惑。

毛主席列举了俄国沙皇和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以及日本等国深奥的事实,说出了最本质,最长远,也是他贯彻一生的内容:

“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斯特朗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她第一次从一个人的言语中,感受到世界的未来,这也是她为什么在之后不顾一切,前往中国定居的原因。

毛主席十分坚定地告诉斯特朗:“拿中国的当前情况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历史最后必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如果说哪句话给斯特朗打开新世界的大门,那么无疑就是毛主席对她最后的言语。

毛主席对正紧张地与他对话的斯特朗说:我们总有一天要胜利,这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我们代表进步。

经过这次采访,斯特朗已深深折服于他,这次的采访成为今后她难得和珍贵的回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回看延安思想呢?

1940年2月1日,毛主席在延安民众大会的演讲里,他吼出了10个没有的延安思想:

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上梁正了下梁才能不歪

这10个没有反映了当时延安的良好风气,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做到“10个没有”,创造了一个实践中社会的奇迹,给我们留下了实践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重新进行思索和继承,这是难得的宝贵经验。

延安的良好风气,得益于高级干部的带头实践,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延安思想里就是从上梁开始的,所以如果稍改一下,以身作则的上梁们,就变成了上梁正了下梁才能不歪。

毛主席带头种菜,周总理带头纺线,为的就是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

熊云,曾任机要科的译电员,他回忆了一段毛主席在延安的亲历往事,这件往事令他至今记忆犹新,也值得我们参考。

1942年年底,熊云在机要科当译电员,他跟毛主席一起住在枣园,枣园内有一排窑洞,是用两道墙隔成了三个院,他住在中间的院内,毛主席就住在北边的院内。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担心毛主席累坏了身体,因为当时延安大生产,毛主席以身作则先到地头挖地。

几个机要员们提出帮毛主席挖地,毛主席边微笑边摆了摆手:“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于是毛主席用了不知多少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

无独有偶,1983年6月曾任毛主席延安时期警卫员的杨辛克,回忆起一件往事。

当时有一位华侨送给延安两辆小轿车,杨辛克和当时警卫战士们很是高兴:“毛主席外出开会再也不用骑马、走路了!”

可是没料到,在分配小轿车时,毛主席拒绝这一分配方案,提出先照顾年龄较大的同志。

虽然所有人都希望把小轿车留给毛主席,但在毛主席一再坚持下,一台配给了朱老总,另一台配给了延安的“五老”。

但事情总是波澜曲折的,有一次,毛主席骑马去枣园开会,回来时候马突然受惊,主席从马背上被摔了下来,左手手腕不一会儿就肿了起来。

毛主席的警卫员杨辛克很是着急既着急,主席见他紧张就安慰他,然后把马缰递给杨辛克,之后便强忍着疼痛步行回到延安。

经过这次事情,朱老总和“五老”都提出为了方便毛主席养伤,希望把车让给毛主席坐,为了不被毛主席埋怨,甚至还把车开到主席的窑洞面前。

毛主席一怒之下,全让身边警卫员给送了回去,至此之后,再没有提给毛主席分配轿车这一意见。

美国女记者嘴里的“东方魔力”

大生产时,毛主席带头下地,华侨捐赠的汽车,毛泽东带头不坐,凡此种种,美国女记者斯诺称这是独属于延安的“东方魔力”。

正因为各级领导们的带头艰苦奋斗,各级干部谁也不会以权谋私,他们都在与群众一起共度时艰。

延安军民们同心同德,铸成了这样一种良好社会风气,虽艰难困苦却充满希望,这是对延安精神的真实写照.

当然,也不是说延安就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但在延安精神带领下,只要出现一点苗头,就被立即处理了,不会允许这丝苗头蔓延滋长。

延安也出现过个别以权谋私的人,但被揭发出来就立刻严肃惩处,延安精神毫不姑息迁就,无论是谁,刚一露头就被人唾骂,这延安写照就杜绝了形成的土壤。

1937年10月,当时红军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黄克功,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陕北学员刘茜。

黄克功是老红军了,于是很多人为他求情,但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为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做一个普通的人。”

于是黄克功被严肃惩处,经过这次事情,无论是谁都吸取教训,有力维护了延安风气,起了极大的影响。

毛主席在延安同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谈话时,就说过怎样才能走出历史周期律,避免重蹈“其兴也浮焉,其亡也忽焉”。

毛主席给出了一个答案:“我们能跳出这个历史周期律,只有让人民站起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重新回顾延安精神,学习延安经验,可以对我们树立良好风气,有启迪的作用。

我们有信心继往开来,学习延安精神,不忘十个没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