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伊根:大萧条时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剧增,农民失去土地、流落他乡;曾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蜷缩在领取救济食物的长长队伍里......

大萧条是划时代的,也是毁灭性的,但除了那些结束了自己生命的不幸的人之外,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的到来,生活还在继续。

01

对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者来说,每一天都是从找工作开始的。

失业是一种痛苦的经历,不仅令人沮丧,也让人感到耻辱。

▲ 1931年,芝加哥,大萧条时期,传统上被认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男人,每却花几个小时排队领取免费食物

失业者在工厂和造船厂排队,希望经理或领班会贴出那个神奇的宣告:“招工”。当然,所需的工作岗位数量只会使一小部分人满怀希望。

为了排在队伍的前列,打架斗殴经常发生。

机会少得可怜,让人灰心丧气,无奈只好想办法打发时间,尤其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比如“胡佛村”的居民。图书馆温暖的环境比书架上的书更吸引人们前往打发时间。
▲被称为“胡佛村”的临时棚户区遍及美国各地,“胡佛村”是以胡佛总统的名字命名的,他被认为应该对经济萧条负责
减少非分之想不仅仅是失业者的现状,那些有幸未失去工作的人也认命了,学会了接受低酬且欠公正的工作,他们还经常被老板提醒:
如果懈怠,有很多人愿意取而代之。
人们很少谈及变革,与以前相比,更多的人认为轻微的犯罪行为是正当的,如入店行窃或窃电。
还有所谓的道德犯罪,如不信教的人谎称信教,只是为了得到“救世军”(注:the Salvation Army,1865年成立于伦敦的一个国际基督教及慈善公益组织)所提供的食物和庇护所。

▲ 失业的纽约人被迫在街上卖苹果,以维持生计

与这些无害他人的犯罪相比,阴险邪恶的是抢劫和盗窃:

周末下班回家的路上,人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工资袋。

然而,犯罪从未被人们认为是普遍的威胁。

像“邦妮和克莱德”(注: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在大萧条时代相识并相爱,他们结伴盗窃、杀人、卷入黑帮,几次入狱而又逃脱。1967年,他们的故事被拍成电影《雌雄大盗》)这样的“壮举”在当时依然是新鲜事,他们的故事通过大众媒体传播,被赋予一种人为的意义。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他们被媒体过分渲染,公众形象远远超过了他们的能力

事实上,这样的人只是少数,社会仍然有序运行。

02

典当、以物易物和行乞成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因为客户没有其他支付方式,实物交易也被接受。

乞讨和接受施粥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对许多人来说,造访街上的施粥厨房成了家常便饭。

那些自尊心太强而不愿接受施舍的父母会把他们的孩子送去,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们的羞耻感没有那么根深蒂固。

▲ 孩子们经常被送去乞讨,或去街上的施粥厨房寻找食物

另一个新的但常规的活动是自己种植农产品。

这并非出于喜欢耕种,而是把耕种作为获取厨房食物的一种手段。

制作或修补衣服也一度兴起。穷人也不再简单地穿破旧的衣服,而是用纸板为穿破的鞋子制作鞋底,用土豆包装袋缝制内衣。
发达国家的出生率出现下降,家家户户都担心会多一张嘴,尤其是当时大多数家庭人口比现在多。
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结婚率也下降了。

▲ 多萝西·兰格拍摄的加州贫困采豆者弗洛伦斯·汤普森的照片。大萧条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损害,既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

对孩子们来说,一个必经的心理之路是认识到他们的父母并非绝对正确。但在大萧条时期,这种认识来得往往要早得多,因为年轻人发现,父母也像婴儿一样无助。

此外,男性越来越感到软弱无力,女性劳动力实际上有所增加。

在一个性别角色划分严格的社会里,只有女性愿意担任秘书和电话接线员的工作。

虽然额外的家庭收入是令人愉快的,但男人养家糊口的地位被削弱了。

这并不一定反映在离婚上,离婚仍然是社会禁忌,经济代价也大。要么丈夫抛弃妻子,要么夫妇在紧张的气氛下仍住在同一屋檐下。

▲ 20世纪30年代,纽约,背景是曼哈顿大桥

出生率下降的同时,自杀率却在上升。

报纸的头条上充斥着引人注目的、虚构的从华尔街窗户跳楼自杀的信息,而那些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农民或走投无路的下岗工人的自杀信息却从未登上报纸。

街角经常会有奄奄一息的人。在许多地方,看病是要收费的,有人因无钱医治而使健康状况变得更差,公共汽车上经常有人因为饥饿而晕倒。

人口流动有所增加,特别是青少年,他们不安地意识到他们是家里需要养活的一张嘴。

人们四处游荡,寻找季节性工作,或者跳上火车前往就业机会更多的大城市寻找工作。

▲ 那些父亲失业的男孩子参加了由肯特童子军举办的夏令营。对于在大萧条中挣扎的孩子们来说,难得有这样的经历

在美国,由于流浪者数量增加,出现了著名的“流浪汉代码”(Hobo Code):

流浪者(乞讨者)会在一些房屋上用粉笔画上符号,以便向下一个乞讨者表明,当地居民对这些乞讨者是否欢迎,是怀有敌意还是慷慨大方。

03

娱乐方面,广播是人们娱乐的主要来源。

尽管1938年由奥逊·威尔斯根据小说《世界大战》改编而成的广播剧引发了恐慌,无意中触及了美国人心里的不祥预兆,但肥皂剧、音乐和其他各种各样的节目还是很受欢迎的。

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购买留声机播放流行音乐,就是逃避现实的好途径。

▲1935年的一场舞蹈马拉松中疲惫的舞者。“舞蹈马拉松”让参与的情侣们尝试连续几天不间断地跳舞,坚持到最后的情侣们,有机会赢得一大笔钱。但残酷的现实是,一些人之所以去参加,只是因为组织者给他们提供食物
奇怪的是,英国电影处于蓬勃发展之际,影院上座率在1939年高峰时达到了9.9亿人次,但此时,美国电影上座率则呈下降趋势。

1927年有声电影出现后,美国电影开始大流行,电影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艺术形式。但在1929年至1934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电影院关闭。

美国人转向廉价的娱乐形式,如棋盘游戏和迷你高尔夫。

工人阶层经常阅读的是那些低俗杂志和哗众取宠的报纸,阅读仍然是整个社会的一项主要休闲活动。

一些高雅的文学作品也涌现出来,詹姆斯·T. 法雷尔的《斯塔兹·朗尼根》三部曲、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沃尔特·格林伍德的《失业救济金之爱》和乔治·奥威尔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都是当时冷酷现实的写照。

▲ 尽管这些观众的生活已远离那个时代,但他们仍然渴望看到由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改编的、反映大萧条时代的电影

这些小说对那些亲历者理解当时的社会是一种抚慰,它们也为后世提供了一幅关于那个错乱世界的珍贵而详尽的图景。

本文内容摘选自《大萧条(1929—193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