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淮安 | 春意盎然不老松——访淮安摄影界老前辈王松春

金秋时节,阳光灿烂的日子,《生活至爱——王松春从艺60年摄影展》,在座落于生态新城的崭新气派的市文化馆与观众见面了。

70年代初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知道王松春鼎鼎大名。经常看到他挎着照相机四处采风或出现在清江市的重大活动中,看过不少年轻人跟随他听其讲解或围绕他讨教……印象很深刻。当我听到王老举办摄影作品展的消息后,很是兴奋,乘有轨电车专程去文化馆观摩学习,收益匪浅,大开眼界。带着观展的愉悦和对王老的仰慕之心,在淮安市摄影摄影家协会主席朱天鸣的帮助下,我得了一个采访王老的机会……

兴趣与专业

《生活至爱……王松春从艺60年摄影展》共展出了王松春的84幅作品。为何是84?因为王老今年84岁。

王松春出生于清江浦。清江城解放后,他于1950年9月考入淮阴专署税务训练班。半年后,被分配到了泗阳县税务局,当了一名税务干部。因工作关系,他需同照相馆打交道。一来二去,对照相馆就逐步熟悉了。同时,对摄影也萌发了强烈的兴趣。于是就虚心地向老师傅学习,从摄影的入门知识学起,逐步地熟悉与掌握了摄影与后期制作的全流程……当时,在淮阴、泗阳这样的小地方,还没有胶卷一说,都是使用传统的原始方法,在玻璃上涂抹感光液……顾客也是连照片和感光玻璃底版一起拿走……

1966年,王松春调回老家清江市,在市政公司工作。因工程需要拍些照片作资料用,王松春就顺手拿起公司的捷克斯洛伐克产的双镜头相机,兼做一些工程摄影工作。随之也搞些新闻摄影,对公司、城建战线和市里有关活动,进行新闻摄影报道。

1970年,原清江市文化馆摄影师朱重保调回南京。于是,在清江市摄影界已声名鹊起的王松春,便进入了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领导的视野,最终被调入市文化馆,从事专业摄影工作。

那个时期,王松春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但经常在淮阴地委机关报《淮海报》出现,还上了《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家级、省级报纸的版面。

王松春从影60年来,始终立足于生他养他的这方土地,将他对家乡和家乡人民的无限的爱,聚焦在镜头之中。他创作了上万幅作品,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反映我市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与崭新面貌,这些作品被市档案馆收藏,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淮阴市文联于1989年表彰“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艺工作者”时,授予他“有重大贡献文艺工作者”称号。

传授与育人

王松春堪称淮安摄影界的老前辈。他不但自己潜心于摄影艺术的创作,还怀着一颗对年轻人的爱心,十分热心地培养、提携年轻人。

1985年,王松春被中国摄影函授学院聘为辅导员。清江市参加此函授学院的近300人,全部以优异成绩取得了毕业证书。王松春当时还在淮阴地区各县文化馆、站,举办过20多期文化干部摄影培训班,学员先后达600多人次。王松春说:我带新人,是实心实意地传授,毫不保留地将自己长期摸索总结的摄影“诀窍”与感悟,传授给年轻人,这才对得起“教员”这一称呼。在王松春诲人不倦地细心培养下,这些学员后来都已成为活跃在我市各条战线上的摄影骨干,有的已在全国颇有名气。学生们如今看到王松春,无不尊敬地喊一声“王老师”……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60年前的玻璃底片,先后被胶卷与数码所取代。尤其是ps技术功能强大,在摄影作品的后期制作上,呈现了极为广阔的天地。已进入耄耋之年的王松春,依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依然十分关心年轻人,乐于同年轻摄影家做朋友,同他们互相交流切磋摄影技艺。他说:摄影技艺,也是活到老、学到老。他虚心地向年轻人学习数码知识,积极参加各种摄影比赛活动,仍立潮头显身手。他在近年来举办的各种摄影比赛中,屡屡获奖,深受年轻摄影人的敬佩。

王老在授课,图片来自网络

坚守与创新

摄影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观察世界、记录世界的一种方式,成为艺术家表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载体,表现并传递自己的观点、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王松春常说:“摄影让我快乐、使我健康,对明天的美好生活更乐观、更热爱!”这次从艺60年摄影展,就命题《生活至爱》。

姜舟伟 摄

王松春是从黑白摄影起步的,对黑白摄影艺术始终充满了眷恋与热爱。他认为:黑白摄影中的黑白灰三色的运用,能带来强烈生动的视觉冲击,有些黑白摄影作品,与彩色摄影作品相比,有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在某些情境下,甚至比彩色摄影作品表现得更鲜明、更充分、更深邃、更有张力……

王老师展示了他拍摄的一张老者的像片,同时将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放入同框对比。黑白片中的老者面部轮廓更生动、有神,且斑白的胡须根根清晰。

在这次摄影展有《黑白情怀》一组5张照片:一是钵池山公园西大门前的廊桥;2是淮安大剧院与周边建筑;3是以淮安大桥为背景的路灯灯杆;4是淮安大桥钢制的道道斜拉索;5是以水渡口广场茂业大楼、电信大楼、万达大楼为远背景,大闸口民族饭店穹顶为近静物的图片。

这些照片,展示了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在欣赏这些照片过程中,通过这些建筑透出的韵律,仿佛听到了铿锵有力的充满金属声的行进交响乐,明快、简洁、富有韵律美,充分展现了黑白照片的艺术魅力,让观众陶醉其中……

王松春说:在摄影实践中,要有一双慧眼能看到独特的角度;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形成作品的轮廓;要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作品的创作。

他讲了一个例子:《金色宫殿》这幅作品,画面上是连排的塑料大棚,夜间灯光灿烂,煞是壮观,仿佛一座座宫殿。这幅作品如何创作的呢?那是1980年,当时农业种植使用塑料大棚还是新鲜事物。有一天,王松春去王营镇镇公所办事,发现楼下有一片塑料大棚。如果白天拍,拍出的效果肯定很直白,没啥艺术性。如果在夜间,将每个大棚里亮起灯,透出光芒,不就是一幅“金色宫殿”的作品了吗?可是,在当时的环境条件下,要在数个大棚里拉上几十个电灯灯头,真是一项“大工程”呢!

怎么办?动动脑筋……王松春不愧为善于思考、善于创新的摄影家。他在楼上支好照相机,用B门长时间曝光,自己跑到大棚里,将照相机闪光灯蒙上黄色的透明纸,强制手动一次一次闪光...如此跑了几个几十米长的大棚……一张创意新颖、视觉效果特别的艺术作品问世了……

他说:摄影艺术,最关键的是创意。这创意,就是构思、联想、升华,赋予拍摄对象以新的生命。要学会观察、感悟,使作品鲜活起来,表达出别样的意境……光与影的艺术,一定要在“影”子上下功夫、做文章,使光与影真正地完美结合,还给人一种全新的、震撼的感受……

如《婀娜多姿》,是点燃檀香后,捕捉其烟雾造型,拍出人物舞者的三个形象。《光影韵味1》《光影韵味2》,是将羽毛球、工艺竹篮、工艺纸伞、蒸锅馏网、鹅毛毽子、柠檬片等作为道具,辅以灯光,出现了魔幻般的光影特技效果,让普通观众大呼过瘾,让摄影同行脑洞大开……

几幅荷枝构成的光与影的画面,并没有停留在静物之美的景象,而是通过各种角度的画面,拟人化地展现出一个个鲜活、趣味性强的意境。如《残荷意象》,四张照片组成一组,《某公窥美图》《浴》《梳》《美臀》,组成一个叙事情境,运用荷枝、荷叶和其在水中的倒影,“无中生有”地构思出一幅幅美女形象和“某公”的“窥美”姿态,构图形象,配上标题趣味盎然,令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

王松春的摄影镜头中,为什么人物摄影极为传神?因为他将对美好生活的爱融入了其中。《人物篇》中的《祖孙情》《老年大学校长》《不服气》《美国摄影师——马丁本杰明》《外籍女教师》《战友情深》等。而由五位老年人物组成的《夕阳情愫》一组照片,令人印象特别深刻。《花之趣味》一组四幅照片,则将花拟人化为小姑娘的舞姿,表现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

王松春的摄影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花卉淡描》中的月季花,呈现出油画的效果;《古运河烟雨》《妙舞梨花》《常盈晨韵》《一枝独娇》等,洋溢着国画的风格;《电焊工》《晨晓》《拥抱太阳》等作品,既像国画,又有明显的木刻艺术的魅力,让人浮想联翩、美不胜收……

王老说,要高度重视潜心研究。赋予照片生命力,要会用作品讲故事,从而拓展和升华作品的内涵与意义。要使作品有咀嚼的空间,要越品越有味,要有洞察力,使每幅作品都能讲出一个故事,产生美丽的联想。如《爱巢》,就是一幢爬满了爬墙虎草藤植物的窗户上,后期制作了一“红双喜”剪纸帖在玻璃窗户上,绿意盎然,喜气洋洋,使人感受到浓浓的美好生活气息…《腾飞吧,淮安》《钵池暮色》《蒸蒸日上》《霞蔚亭桥》《绿绣田园》等一幅幅作品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评价与寄语

9月30日上午,《生活至爱——王松春从艺60年摄影展》开展时,原淮安市政协副主席朱友冬、原市人大副秘书长王连生、市文联主席张益民、市文联副主席潘华春、市文广新局党委副书记庄建禾、市文联顾问、市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周思民、市文化馆馆长王淮生、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朱天鸣等出席了开幕式。

摄影展分为风光篇、创意篇和人像篇三个部分。周思民为展览撰写了《前言》,高度评价了王老的作品:“王松春在摄影艺术的人生追求中,尤为令人感佩的是他的不懈创新的精神。他的风光作品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呈现,人像作品熟练地把握瞬间的表达和虚实的表现,创意作品更是他不断尝试各种新的技巧、技法、技艺的结果,充满了新意与活力。他是艺术的长青树,人老艺新、寿艺俱臻。”观众纷纷前往欣赏王松春的摄影艺术,说王老不愧为是淮安市摄影界的老前辈,他的作品确实是难得的摄影艺术瑰宝。

最后,王松春语重心长地寄语年轻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一是要充分掌握摄影的原理,了解掌握摄影器材的各项功能,熟练地运用色彩、光线、构图等基本要素,打好基本功。当前数码摄影一定要掌握ps技术,但是不能滥用,要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切不可乱添乱加。二是好的作品主要是创意,要创新,并不是讲场面。有的摄影爱好者过于热衷什么坝上风光、霞浦海景、新疆秀色,等等,去开开眼界、松松筋骨固然不错。但是,那里成千上万人出的优秀作品已经无计其数了……年轻的摄影人和摄影爱好者,眼睛和镜头聚焦淮安本地,聚焦身边的人物。只要创意好、手法妙,一样出精品。

——2017103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