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成年后反而更尊重老师?

前几天跟一位在高中任教,并常年担任班主任的老友闲谈。他说,自己带过的很多届同学,少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主动与自己联系,反而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会经常主动联系自己。
老友提到自己曾带过的一个毕业班,有三个考上了名校。这三名学生上了大学后就一直杳无音信,据同届学生讲,他们也几乎断了与所有的同学的联系。而那届学生中有几个考上大专的学生,却年年回校探望老友,大家交谈甚欢。
或许是客观事实,或许是大家的认知出现错觉,我们身边确实有不少教师有“成绩不好的学生毕业后更尊重自己”的感受。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何当年成绩不好的学生,长大后反而更尊重老师?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成绩不好的学生长大后大多留在本市,与原任课教师接触的机会多
相对而言,成绩好的学生,更多的会离开自己的家乡,他们中有些会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读书并留在那里;有些会出国深造。因为地理位置上的距离,以及双方兴趣点、世界观、人生观不在一条轨道上,很难有共同话题。于是我们会看到,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回来与老师相见,却聊不上几句话,场面比较尴尬。
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大多留在本市工作,他们与原任课教师打交道的机会多,相互之间也有不少共同的话题,比较容易建立感情。
第二个原因:不同学生对老师有不同的评价
不同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是不同的,这与老师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有很大关系。有些老师上课讲得很细,知识点讲得比较浅,照顾成绩不好的学生。这就可能会让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觉得老师水平不咋地;有些老师上课讲得快,知识点讲得比较深,还经常讲一些难题,成绩不好的学生学起来很困难,但特别适合成绩好的学生的口味。
如果觉得老师水平不咋地,对老师的评价就不会太高;如果认为老师讲课水平不错,就会对老师有比较好的印象。不管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当时对老师的评价和主观印象,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长大后对老师的态度。
第三个原因:老师在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总的来说,乖巧、温顺、成绩好的学生,老师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基本不用太操心。而成绩不好的学生,老师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辅导;比较调皮的学生,老师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教育。
因为老师在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同,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态度也就不同。成绩好的学生会认为老师没有花多少精力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完全靠自己的努力,与老师没有多大关系;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认为,虽然自己学业上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就,但老师一直很在意自己,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所以更容易记住老师。
第四个原因:学生们的性格差异
不少成绩很好的孩子性格偏向矜持,他们内心或许十分感激老师,但很少把这份情感表露出来。
笔者有个亲戚,她儿子小郑高中时成绩非常优秀,高考考上了985大学。小郑的高中班主任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学生,对他的关照可谓是无微不至。有一段时间,小郑的学习成绩有所波动,班主任老师想尽各种招数帮助他恢复信心。在拿到985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小郑非常高兴,准备到班主任老师家里“报喜”,却因为各种顾虑耽搁了,如今过去了好几年,他也一直没有与班主任联系过。
与很多成绩好的学生相比,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更“无畏”一些,他们中有的人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早早褪掉了身上的“书生气”,与人交流也显得颇为老道。也就是说,学生们的性格差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又直接影响着老师们的感觉:看到自己教育出来的“好学生”对自己态度一般(其实他们是过于矜持),觉得这些成绩好的学生不尊重自己。
人们都讲,一个好老师可以正面影响一批学生。可是每个人心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同一个老师,在一部分学生心目“很优秀”,而在另一部分学生心目中却“不怎么样”。
当然,所谓的“成绩不好的学生成年后反而更尊重老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是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个人感觉。至于这种感觉究竟对不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