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上市公司成立的23家健康类商业保险公司

国家医改的核心,在于控制不合理医疗医药费用的支出,在政策的指引下,催生出了一个个万亿级的市场,商业健康险便是其中的“猛将”一员。

与其他险种相比较,商业健康险虽然起步较晚,保费规模较小,但随着国家控费力度地不断攀升,健康险扶持政策的不断引导下,商业保险新晋成为市场上医疗保健服务重要的付费主体,进而可能重塑一条新的产业链。

2015年-2016年,是商业保险爆发式增长的一年,作为医保控费的核心元素,商业健康险正逐渐成为商业保险的重要分支之一。在此期间,共计成立了23家商业保险公司,全部涉及健康险种。动脉网(公众号:vcbeat)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以下为精彩内容:

2015年-2016年新成立23家商业保险公司一览表

1.政策与大环境是商业健康险快速增长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2015年到2016年,共有23家新成立的商业保险公司

2015年初,上市公司成立商业保险公司还寥寥无几,只有2家。然而到了下半年,随着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保监会相继在5 月、8月和12月先后颁布了《关于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关于实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试点的通知》,让个税优惠商业健康险政策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扩大到全国31个城市试点。根据规定,允许购买指定健康险的资金无需缴纳个税,其免税限额为每年不超过2400元。

伴随着国家医改和商业险等政策的不断开放,上市公司成立商业保险公司迎来跨越式增长,由图可知,2015年下半年新成立的商保公司数量比上半年5倍还多。

从长江证券得到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支出中政府、公共和个人付费比重分别为 30%、 37%和33%,其中商业保险机构付费比重仅为1%。未来,随着健康险政策的持续引导,个人付费比例将逐渐降低,商业保险机构付费比重将持续增高,大病医保、城镇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等均将提升商业保险公司医疗付费主体地位。

在大环境的带动下,2016年至今,已经有10家新成立的商保公司,可以预见,作为医疗支付方的核心环节,商业健康险正在成为各领域上市公司竞相追逐的一块璞玉。

2.专业健康险公司比重较轻,行业竞争尚处蓝海

2015年-2016年新成立23家保险公司中纯健康险公司占比情况

2015年12月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健康保险业务,相关产品2300多个。但专业的商业健康险公司只有5家,分别为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及平安健康、太保安联健康。

即使加上2016年新成立的3家商业健康险公司,专业健康险公司所占比例依旧很小,大部分公司除了健康险之外,还涵盖寿险、财险等主要险种。从这也可以看出,商业健康险在中国仍处于蓝海竞争阶段。

3.医疗行业与非医疗行业上市公司投资目的差异性较大

2015年-2016年新成立23家商业保险公司主发起方行业情况

23家商业保险公司里,由医疗行业上市公司作为主发起方的占比为52%,非医疗行业公司作为主发起方的占比为48%,两者基本持平。可见,虽然医疗类上市公司为布局商业险的主流,但非医疗企业对于商业健康险的热情同样不低。

从投资目的,动脉网(公众号:vcbeat)分析:

①医药和医疗大健康类公司

医药上市公司如海思科与灵康药业,由于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新医改政策逐步完善,政府对药品生产、价格调控均大大加强,药企的营收和利润上涨遭遇瓶颈,医疗大健康产业成为上市药企外延式发展的主流方向。

因此,医药类上市公司纷纷启动了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广泛布局,如医疗器械、医疗耗材、医疗机构、健康体检等都是其投资的重点。

由于医保资源有限,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的预防和康复服务覆盖在医保范围内价格被严格控制,而这些周边医疗服务正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核心,因此抢占医疗支付环节成为了上市药企和医疗大健康企业投资选择的必然结果。

而商业健康险不仅有很大机会协同医保成为未来医疗的主要支付方,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对于上市药企的利润增收具有战略性价值。

②医疗信息化公司

医疗信息化公司如卫宁软件、东软集团,通过HIS系统占有地方医保控费的入口,实际上也就拥有了电子病例的入口,利用长期积累的海量大数据和知识库资源,获取高净值患病人群,针对这部分人群设计商业健康险种,从而实现利润增收。

此外,PBM(药品福利管理)是目前国家药品控费的主要发展手段之一,基于患者就诊数据的采集分析,药品处方审核等对整个医疗服务流程进行管理和引导。作为一种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PBM企业通过卡位医保这个最大的甲方,与上游药企以及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等健康提供商的合作过程中获得盈利。

而医疗信息化企业恰好介于医疗市场支付方(商业保险机构,雇主等)、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和药房之间。因此相对其他领域的医疗企业,医疗信息化企业更适合利用自身第三方的角色定位,对整个医疗服务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

正因如此,医疗信息化公司通过布局商业保险,与医保控费、保险精准定价、慢性病管理与疾病预防等医疗健康业务形成互动,从而推动其构建完整的PBM闭环,形成新的服务模式,占得行业主动权。

③非医疗类公司

非医疗类企业涉足商业保险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以保险切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挖掘互联网金融行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完善金融生态服务战略布局,从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二是紧随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保险“新国十条”以及2015年保监会发布的“个税优惠商业健康险”等政策明确了现代保险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且优惠政策涵盖了健康险、养老险等诸多领域,为保险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机遇、改革红利和发展空间。

再加上我国人均GDP持续走高,大部分地区已超过8000美元,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加深,促使商业健康险和寿险拥有广阔的发展潜能。

4.商业险的盈利情况和运营风险让上市公司偏向于长线投资

2015年-2016年新成立23家商业保险公司注册资本情况

从规模和成本控制上看,成立10亿元-20亿元的保险公司成为了上市公司的首选。

2015年-2016年新成立23家商业保险公司主发起方投资金额情况

作为主发起方的上市公司,普遍投资金额在1亿元-2亿元之间,相对保守。

2015年-2016年新成立23家商业保险公司发起方公司数量情况

在23家保险公司中,上市公司公开了其中17家公司的发起方信息。其中有15家保险公司由超过5家发起方共同成立,而5家以下的公司只有2家。虽然各家对商业险持积极态度,但由于其投资回报和运营能力成正比,并且盈利情况尚不明朗,由多家企业来共同承担风险成为主流形态。

2015年-2016年新成立23家健康保险公司主发起方占股情况

由图可知,有78%的主发起方上市公司占保险公司财产比例达到和超过20%,只有5家上市公司没有达到20%,从占股比例可见,由于保险公司都需要一定时间的运营才能获得回报,所以各方都将商业保险作为长线投资来看待。

从风险的角度来说,目前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商业健康险产品并没有实现很好的盈利,所以,各家上市公司都相对默契地没有去实行绝对的控盘占比,这点也可以结合主发起方投资情况和发起方数量来看。

5.分析和总结

上市公司相继开启商业保险的“跑马圈地”,国家政策与行业环境是外部驱动力,而内驱力方面, 医疗行业公司与非医疗行业公司,乃至不同医疗行业公司之间,其投资目的也各不相同。

从行业上看,基于对完善大健康产业链,抢占医疗支付方的迫切需求。医药、医疗信息化类上市公司,成为了投资商业保险的主要参与者。

总体而言,由于商业健康险的市场接受度尚未迎来突破性进展,因此专业健康险公司占比较低,上市公司投资热情虽高,但相对保守,更偏向于多参与方、低投入的长线投资模式。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xi.n@vcbeat.net

本文作者

郝雪阳

二级市场的互联网医疗观察者

▼点击文字查看作者相关文章

魏则西事件腾爱医疗搜狗明医

新三板上市并购基金“并购狂魔

HPE中国三胞集团青松康护

青松康护泰康在线+丁香园海思科

四川执象三开科技华数康三诺生物

▷联系作者请加微信号:hxy942416176,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投稿:tg@vcbeat.net

授权:xi.n@vcbeat.net

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关注动脉网官方微信号:vcbeat或长按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