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免税“护照”:鄂君启金节

在市博物馆展厅,陈列着2件国家级文物———错金青铜鄂君启金节(复制件),出土于安徽省寿县,一直是业内专家眼中不可多得的楚国宝物,填补了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实物空白,可谓我国最早的通行免税“护照”。

那么,它在历史上担负着怎样的使命呢?

前世今生

在古代,节是一种信物。古人截取一段有节的竹,剖分为二,各执一件以此为信。后来发展成一种出入水陆关卡的通行证,与今天所见的护照非常相近。从鄂君启节上的铭文可以判断,颁发时间是公元前323年的战国中晚期,代表了中国早期通行证的雏形。

如此珍贵的青铜节是在怎样的背景下

产生的?

谁是它的主人?

翻开中国通史

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时期,鄂邑是楚国推行封君制的第一批封国,被封于楚怀王之弟启,尊称鄂君。鄂邑,也就是今天的鄂州市。

在当时

楚国的商品经济已高度发展,各诸侯国或城市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为稳定国家经济财政,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税务的制度,经商必须向国家按章纳税。于是,以国君名义铸造并颁发给封君的免税通行证“节符”开始产生,似于一种“特定减免”的政策,享有者只能是极少数王胄贵族官商。

《周礼·地官·掌节》有记载:

凡通天下者,必有节傅辅之,无节者几则不达。由此可见,节代表着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毫无疑问,鄂君启金节是楚怀王为“鄂君启商队”量身定制的独特通关凭证,对商队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范围、船只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这意味着统治者与经商者达成了共识,统治者损失税收的同时,却巩固了王权和政局,经商者在享受“特权”时,节省了税金,却受到了一定制约。小金节,大历史,可以说这2件金节,见证了战国中后期这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历史渊源

鄂君启节铭文称

“自鄂往,逾沽(湖),上滩(汉)。”

明确无误指出了鄂的始发港地位。有专家考证,这里的“逾湖”就是穿越梁子湖,即从东鄂出发,过梁子湖,入汉水,这是古代舟船航行的必经路线。

那么,2300年前的古鄂州有着怎样的地位?

楚国商贸又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史料记载

从春秋时期开始,日益强盛的楚国一直奉行“力农重商”的经济政策,物产丰富,商业活跃,它的疆域几乎囊括了半个中国,地位举足轻重。而鄂州因先后建立过樊国、鄂都、鄂国等,一直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优越、便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作为楚国重要商贸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作为封君的鄂君启统领着一支满载货物的庞大商队,以鄂州为中心,穿梭于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中南部五省的水陆联运交通网上,往来于大大小小的城邑间,每至水陆关卡,手持一件金节即可免税畅通无阻,经商路线涵盖整个楚国疆域,声势浩浩荡荡……

这个情景并非虚构,鄂君启金节铭文,小小几件免税通关符节,既生动重现了这一幕历史,又充分反映了楚国商业发展之昌盛,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掇菁撷华、溯源而上。

工匠之光

历史是面镜子,折射着岁月的光芒。

鄂君启金节上镌刻着精美的312个铭文,字体挺拔秀丽,代表着楚国高超的工艺水平,这里面又蕴藏着怎样的“金色密码”?

从外观观察

金节为2件长短不一的车节和舟节,一共有5件。其中,3件陆路通行证,2件水路通行证,均为青铜铸造,合在一起呈圆竹筒状,这种竹节的形制前所未见,独一无二,为研究古文字学、历史地理学和先秦史学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史料,是研究先秦符节制度、交通、税收及楚国封君制度难得的实物资料。

从工艺上看

金节展现了当时最尖端的铸造技术。节上的铭文通过在镶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复杂“错金银”再创作,可谓“字字真金”。这一工艺在春秋时期产生,传承应用至今,这也是一种非常高超的防伪技术,值得现代科技借鉴。同时,这些铭文字体介于小篆与大篆之间,对我国文字研究很有价值,是极为珍贵的青铜国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