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人被叫做爸爸

古往今来,大商人出过不少,富甲天下的也不胜枚举。
但能让人喊爸爸的,不多。
吕不韦就是其中之一。
《史记》载:
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牛不牛?贵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都喊他爸爸!
再看看他的履历,就更知道吕爸爸的成功有多么难得了。
吕不韦,出身商贾,在当时属于“士农工商”中最低贱最没地位的那类人。史载他“贩贱卖贵”,也就是捣腾点小商品交易,想必也常因为缺斤短两或假冒伪劣而到处挨骂。
但吕不韦的优点在于,他很有眼光,也很有执行力。
有次,他偶遇落魄在外的秦国王子异人,遂断定他“奇货可居”。于是,吕不韦果断全仓下注,并全身心投入为其运作。
皇天不负有心人。吕不韦苦心经营下,异人还真返国成功,又机缘巧合继位秦王,成了天下最大的腕儿。
这下,吕不韦真淘到了宝。从此,泼天富贵、平步青云,成了万众瞩目的吕爸爸。
只不过,吕爸爸可绝不是简单的一个淘宝成功的商人。他的牛逼,已经跨越了圈层,甚至影响了时代。
财富上,首富自不待言。而鲜为人知的是,史载吕爸爸“食河南雒阳十万户”,也就是说,当时全秦国几百万人口,其中几十万都归吕爸爸罩着,要给他交钱上税!
事业上,吕爸爸时代,秦国经济确实得到了恢复发展。他把自己的商业天赋运用到了社会事务上,给秦国带来了很多发展创新,为国力增强、经济活跃做出了贡献。
人望上,吕爸爸望重海内。满朝公卿、六国大腕多以与其交好为荣,士人游侠、才能贤德纷纷投其门下甘当食客,普天之下都知道有这么一号不得了的人物。
文化上,吕爸爸更是树起丰碑。他汇聚群贤,养士开书院,著成《吕氏春秋》,影响颇为深远,虽然自己不学无术,亦不影响无数人将其奉为导师乃至教父……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基本上是古人的最高理想。
风口上的吕爸爸几乎已经达到了。
只可惜,花无百日红,爸爸亦然。
那一年,宫里出了点事情,牵涉到了点吕不韦。
出人意料,这时候,“爸爸”不好使了。
秦王说翻脸就翻脸,丝毫不念吕不韦的功德,二话不说直接就要下狠手,“欲诛相国”。
好在毕竟吕爸爸地位非凡,人人也都觉得他不会真有事,于是纷纷为他说好话,“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
秦王见势,暂缓一手,把吕不韦免职,又将其赶出京城。
不久,秦王再次发难,亲自给吕不韦去信,责问他:
“君何功于秦?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翻译成现在话就是:
你有什么功劳?国家给了你这么多!你特么算老几?凭什么叫你爸爸!
公道来看,这话说得也太不讲武德了。就算不说吕不韦对秦国的功劳,光是他对你嬴政一家,说是再造之功也不为过吧,你搁这儿问人家啥功劳呢?
还有这叫爸爸也拿出来说事儿,明明是你尊称的,现在又问人家凭啥号称爸爸,这不是找茬嘛!
呵呵,其实没错,就是找茬。秦王的态度已经亮明了,没道理好讲,就是收拾你!
聪明如吕不韦,自然也看懂了。
老吕不死,君心不安……
貌似不可能折的人,说折就折了。
此瓜太大,坊间震动非凡,热议纷纷。
关于吕爸爸倒掉的真相,除了宫闱丑闻的小道消息,坊间大概有三种说法:
有的说,富可敌国,早晚遭人惦记!国君早就盯上你的家底了!
有的说,言多必失,《吕氏春秋》里啥言论都敢讲,不知道秦国不让乱说话吗?
有的说,树大招风,商界政界文化界到处张扬,比主上的风头还盛,不收拾你收拾谁?
只不过,事实上,这些还真都不是关键。
透过现象看,吕不韦折掉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在于他的“窃权”。或者说,拥有和行使了不该他拥有和行使的权力。
第一,社会动员力
吕爸爸的门下,三千食客、家僮万人,封地更是超越常规的“十万户”。兼有家资巨万,真要想的话,分分钟就能武装起一支队伍来。
并且,从对子楚奇货可居就能看出来,吕不韦极擅长搞人脉投资。从朝堂到基层,不知有多少关键位置上的“潜力股”早被吕爸爸提前布局。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吕不韦已经摊上了事、被秦王免职之后,还照样能有“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络绎不绝来迎接他,待遇不变规格不减。
这可是“人走茶不凉”。别管上台下台,别管国内国外,大家都认吕爸爸,都给面子、行方便,乃至听招呼。
这样的社会动员力,何等概念?
第二,舆论掌控力
《吕氏春秋》成书后,吕不韦命将这本书摆在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千金。结果,无一人增删。
当真是《吕氏春秋》完美无缺?其实汉朝学者早就指出,《吕氏春秋》书中明明“有脱误”。
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字千金的重赏,书中又确实有瑕疵疏误,但愣是没人挑一点毛病。
为什么?
或许是群众都觉得吕不韦对,也或许是怕得罪了吕不韦而不敢说,还或许是真挑了毛病,但发布不出来……
总之结论就是,没人说吕不韦的不好。
这就是传说中的舆论掌控力。有了这个本事,大家都说好。吕爸爸奥利给。
第三,人才掌控力
大到国家,小到生意,想要长期繁荣,必须有接续不断的人才在麾下效力。
人才,就是未来。吕不韦正是瞄准了这一点在着力经营。
此前的战国四公子也都养门客,但多是凑个人数充个门面。而人家吕不韦养士,格外重视的是文教,他广招智士学人,一起琢磨研讨、治学著书,颇有点像私立书院乃至私立大学的样子。
千万别小看这个。彼“书院”“大学”,可不是单纯的传道受业解惑,而是认师承、找组织的地方,往往以校长为中心,形成归属感和凝聚力都很强的小团体,并且互相帮衬,共同维护。
不懂的话,想想黄埔军校就明白了……
更要命的是,吕爸爸门下,由于待遇给得极好,高素质人才都抢着去。连李斯这样的人物,到了秦国都不去找秦王报到,而是径直投奔吕不韦。
类比一下,就像是北清复交的高材生,毕业了没人考公务员,而都削尖脑袋径奔私企996去也。
可以想见,长此以往,秦国的社会精英将多有出自吕氏门下,而新兴人才又多有先投吕氏门下。此圈层生生不息,国之要职将遍布吕氏门生,国之后浪又多为吕氏储备……
吕不韦无疑是高人中的高人,他奇货可居大赚一笔后,并没有得富即安,而是进一步苦心经营,把财富与地位的优势,转化成了社会动员、舆论掌控、人才把控方面的权力。
有错吗?貌似也没错。毕竟,金钱到了一定程度,商人就会追求让自己更安全、更有话语权、更能长盛不衰。
而这些的实现,光靠经济不行,必须靠政治、靠权力。
只不过,吕爸爸可能没有考虑好一个问题。
权力,是该用来干什么的?
他的折,就折在了这一点上。
要知道,吕爸爸经营的这些权柄,像社会动员、舆论掌控、人才建设,哪个也也不是一般权力。某种程度上,这些是决定国之所以为国、君之所以为君的关键,是权力中的权力、禁脔中的禁脔。
立国定本、济世安民的权力,你吕爸爸要经营过来为自家服务?
有点政治经验的人都明白,一旦想要分享核心权力,那基本上就意味着,你与最高威权之间,就没有任何调和余地了。
这个道理,后世赵匡胤要攻灭南唐时说的很清楚:南唐也说不上有什么错,但是,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乎!
同理,秦国容得下你吕不韦这个“爸爸”吗?
诚然,吕不韦未必有手揽天下大权的志向,他本质上只是个逐利的商人,也未必做了什么坏事。
只不过,利益最大化的追求,面对支配权、影响力的预期,很容易令人忘记“知止不殆”的道理,从而踩入禁区,翻车倒台。
风流宛在,警钟长鸣。权力的基本规则,是克制。
不论对于公权,还是对于凭借优势地位而衍生的支配权。不该惦记的,一定不要惦记;不该行使的,一定不要擅用。
否则,饶是吕不韦这样的风云人物,到头来也只会被人这么说上一句:
没有吕不韦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吕不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