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地名小考(连载九):高梧—高吴—高吴桥

      樊英民,1947年生,山东兖州人,退休前供职于兖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著有《兖州史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兖州历代碑刻录考》(齐鲁书社2013),点校整理《菉绮阁课徒书牍》(《新美域》专刊2008)、光绪《滋阳县志》(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另有《牛运震空山堂文集诗集笺证》《颜伯珣诗集校注》待刊。

9、高梧—高吴—高吴桥

高吴桥村是今新驿镇的一个大村,历史极悠久。《兖州县地名志》说,此地“春秋时称高鱼城,五代称高梧城,是个屡动干戈的古战场。据《左传》载,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齐乌余以廩丘奔晋,遂袭我高鱼城。《五代史》载,梁朱友恭败朱垣于高梧。胡三省注:高梧即春秋鲁国之交鱼……”。

按,乌余袭高鱼说,《地名志》或取自周元英《滋阳县乡土志》卷一《兵事》,该条作者注:“按高鱼,今城西三十里高梧桥村即其地”。

历史地名,人言人殊的情况很多,尤其经书上出现过的地名,最容易被后人附会。像此处的高鱼城,《左传》杜预注云:“高鱼,廪丘县东北有高鱼城”。则其地在今郓城县境,似与兖州无关。

地名志所引《五代史》实应为《资治通鉴》。但朱友恭应为葛从周,朱垣应为朱瑾。其事见《旧五代史》卷十六《葛从周传》:“乾宁二年十月,围兖州。兖人不出,从周诈扬言并人郓人来救。即引军趋高吴,夜半卻潜归寨。朱瑾军出兵攻外壕,我军士突出,掩杀千余人,生擒都将张汉筠……”。这里的高吴确是兖州高吴。

引文中的葛从周是后来当了后梁皇帝的朱全忠的大将。他包围的是驻守兖州城的军阀泰宁节度使朱瑾。朱瑾死守兖城不出,所以葛从周采用计策引其出城。《资治通鉴》叙此事,高吴作高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认为高梧即高鱼,在汉廪丘,即郓城境内。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不同意其说,他说:“今(兖州)府城四十五里有高吴桥,正其地矣。高鱼在郓城范县之间,宣自郓东救兖,何得西至彼乎”!其说很有道理。还可以补充一点,是前引文说葛从周诈“引军趋高吴,夜半卻潜归寨”,如果高梧在郓城,离兖州近三百里,不可能当天半夜回到兖州;高吴桥距兖州只四十五里,骑马返回很容易的。

乾宁二年是公元895年。这样看来高吴之名至少也已有1200年历史了。

原在新驿王堂村后、刊于元至元四年(1388)的《重修重兴院记》碑上,有“匠人高吳□□   佑并男任克恭刊” 的题名。

地名志又说,“明初郭廷睿随鲁王自安徽迁此居住,在洸水、溪水上建了两座大桥,村改称高梧桥,后讹为高吴桥。名由最初之高鱼、交鱼、因音近而演改为高梧,系取凤凰棲高梧吉祥嘉言之意……”。

按,博物馆藏明万历时鲁府郡王朱寿钜墓志中有“葬于高梧凤岭之原”之语,正是吉祥嘉言。但高梧之名不自明朝始,已如前述;而高吴之名,在前引《旧五代史》中就有,也并不比高梧为晚。至于高吴后边加个桥字,当与建有桥有关。除前引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中称高吴桥外,清高懋功《云中纪程》中也有:“又三十里,至滋阳县之高吴桥,高吴二氏所造,故名”。可见高吴又演变为高吴桥应是较后的事。

直到现在,高吴桥村中仍有-座古代石拱桥,虽已废弃,但并未毀坏。村民说那就是村子得名的桥。至于此前复杂的历史,已很少有人了解。

(未完待续)

——本文原刊于《兖州春秋》年刊第七期

特别推荐

鲁王文化|记录真实的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