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回望徐家汇
回望徐家汇
一
徐家汇,大上海的中心城区。
差不多400年前,晚明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在此建农庄产业,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其后裔在这里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集成镇。因地处肇嘉滨与法华泾两水汇合处,故得名“徐家汇”。
今天的徐家汇,白天车水马龙、人流如织,入夜华灯照彻、美轮美奂。
站在徐家汇的任一处地方,没有了徐光启的身影,也不知道他身后是否有直系的后代生活在徐家汇,或是在什么地方?
斯人远去,但后人并没有忘记他,在上海南丹路建立了徐光启纪念馆。
徐光启,生活在明代时期1562年——1633年,上海人,万历进士。明崇祯时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是中华民族发现、接受外来文化、先进技术的翘楚。
二
多年来,媒体无不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在千年前的唐王朝时光照日月,四海来朝;明、清王朝闭关锁国,盛极而衰,落后于人了。
祖国在明清王朝时落后,固原有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原因。拂去历史的尘埃,实在地说,固步自封没错,但要说闭关锁国还真说不上。
大航海以后,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的炮舰来到了广东福建沿海,当然被明朝挡在了国门之外,祖国的台湾还曾一度为荷兰侵占。但是,西方的传教士纷至沓来,来到了中国。
请看:1583年,明朝万历十年的时候,意大利基督教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了1553年起葡萄牙人占得居住权的澳门。利玛窦是来传教,当然不是帮助发展经济的。但带来了不同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外来文化与当时的工业用品,其中有航海的罗盘、三棱镜、地图等。1598年利玛窦带着自鸣钟、八音琴等,历经15年,终于到了明王朝的帝都北京。
与此同时,法国人邓玉函由澳门经南京来到了北京,他是今天汉语拚音的发明者。
也就在这个时候,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龙华民,德国人金尼阁、汤若望先后来到了中国。金尼阁是第一个把天文望远镜带到中国的传教士,他是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好友。
明清易帜,康熙十四年,公元1715年,法国人郎世宁来到中国。
1793年,清朝乾隆时期,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华,英国使团双手奉上的战列舰、蒸汽机模型和地球仪,这些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工业样品,受到了清王朝的冷落,直到半个多世纪后英法联军打进北京时,才得重见天日。
星星点点,不能备述。
或许有人会说,差不多200年的时间中,就是这几个人来到了明清王朝,难道还不是闭关锁国?那个时候大航海不久,西方工业文明只是处在量变到质变的前夜,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总不能让外国人将所有的生产机器不远万里搬来中国吧?
有道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这外来文明的“石头”,投入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的封建社会农业文明中,古老的神州仍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些工业产品,我们没有多看一眼,也没有想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更没有谁说制造同样的产品了,整个国家还在固有的农业文明模式下运行。就是到了1865年,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后的第25年,英国商人杜德在北京宣武门附近修建了一条长约500米的小铁路,试行小火车。彼时,距世界第一条公用铁路只有40年。孰料,国人视之为怪物,喧哗若狂,清王朝急忙下令拆除。
三
正如日本启蒙先驱福泽渝吉所言:中国是不擅变之国,一两千年只知固守古人之言而根本不知随机应变,妄自尊大。但是,尽管当时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们对外来文明、技术视而不见,还是有智者敏锐地看到了“洋人”们带来的文化及手中的物品与中华几千年不同,大学士徐光启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徐光启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在韶州,即今天的韶关,与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认识,第一次看到了世界地图。公元1600年,徐光启在南京与利玛窦相识,后两人生活在北京。徐光启与多位传教士的接触中,敏锐地发现了外来文化与“四书五经”的不同,领略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积极学习,著书立说,与利玛窦同译了《几何原本》一书,致力于西方文化在国内的传播。
1628年,时任礼部尚书的徐光启,再次上书组建一支全火器化的新军,提出练兵强军,引进西方武器,特别是葡萄牙人红夷大炮,红夷大炮俗称红衣大炮。时礼部给事中卢兆龙三次奏疏,言称“堂堂天朝精通火器,能习先臣戚继光之传者亦自有人,何必外夷教演?”崇祯帝批阅“此奏亦有所见,所司其酌议”,崇祯言下之意,是说卢兆龙的报告有道理,要不还讨论下吧?
这其实是当时明王朝不具备“科学技术”的土壤。就如一个用习惯了算盘的人,突然面对计算机时,因计算机复杂的认知,会让他觉得还是算盘更好用。
徐光启引入火器的建议,是一个将冷兵器转换成热兵器的军事革命。如果成功,中华民族的历史将会从这里走出另一条路。时明王朝处于崩溃的前夜,自顾不暇,固步自封,最终没有成军。
历史已经定格,没有如果。但今天不妨假设。
假设当时的士大夫接受徐光启的建议,引入火炮这种兵器,这等于是引入了炼铁、机械制造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极有可能自然参与到100余年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自然不会被第二次工业革命落下。
徐光启的视野和思路已经超出了当年人们可能看到的世界范畴。可惜的是,圣哲者的智慧淹灭在民族千年不变的思想、思维中。
四
1840年,辉煌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天终于坍塌下来了,列强凭借工业技术的优势,肆意侵略,百年屈辱,暗无天日。
实在地说,中华民族本来是幸运的,当西方工业文明刚刚起步的时候,基督教的传教人士便带着最初的工业产品来到了中国。为什么我们就没有从相关的信息中发现什么呢?还是按着固有的思维、走在几千年不变的道路上。
多年来,我们无不说是明清落后于人了。这个说法从时间上讲当然没有错,西方工业文明优势显现后,明清是落后了。但是,走进历史,不难发现:明清落后是横比当时西方工业文明而有的说法,明清纵比汉唐不能说落后。因此,明清的落后不是明清一时形成的,实际上是多少年前就开始形成了。就如一辆行驶中的车辆翻车出事故,并不能将事故归咎于翻车的瞬间,而是几百米前、甚或不良驾驶行为早就埋下了事故的伏笔。
祖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金碧辉煌,创造出了“秦时明月汉时关”那种诗意的环境。可是,千年不变,先秦时代公元前记载生产技术的古籍《考工记》,与六世纪时南北朝北魏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及明代宋应星注的《天工开物》,时间前后两千余年,技术方面的发展并没有任何跨越,还是停留在手工作坊。
制约祖国走上工业文明的因素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也不妨说出自己的观点。
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始皇帝焚书坑儒,其坑儒,从史料中发现,被坑杀的大多实则是方士、术士,或称方术士。两千多年前的方士、术士,都是对自然有一定认识和探索的人,当是那个时候的“院士”。方士、术士被坑杀,是对学术、技术无情的摧残,更是王权对学术、技术的肆意封杀。
二是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行,当时是有益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的。而“百家”之中,有不泛注重技术的“墨家”等,独尊儒术后它家不存,再一次除去了科学技术生长、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是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隋唐后,读书人,也就是拥有知识者,都全身心地应付科举考试,皓首穷经地研究四书五经,人生的起点是父母的怀抱,人生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的标准是“出将入相”,很少有谁对自然科学投去目光。
实事求是地说,中华民族在两千年前,主观意识淡薄了技术对生产的发展,至少在技术发展认识上就开始落后于人了,那个时候当然没有科学技术这个概念,后来更是完全偏离了技术发展之路,在固有的封建农业文明模式中运行,而最终在明清时被西方工业文明超越。当中华民族的天在1840年坍塌下来后,晚清时的魏源提出了“师夷技之长以制夷”,这时的魏源与徐光启相距300余年了。魏源生前与生后的时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黄海之战、八国联军,中华民族无一不是败北,“血溅长城之窟,尸填巨港之岸”,多少头颅被砍下,前赴后继,在付出了3500万人的生命与无数积累的财富代价后,中华民族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共产党人的率领下,历尽艰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扭转上升到了工业文明,接着又是几十年的奋斗,今天终于能与西方工业国家并驾齐驱!
工业文明自从西方萌芽、发展,已有300余年了,先后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科技工业革命。中华民族毕竟是优秀的,依靠自己的力量追赶上了世界工业文明的班车。走出泥潭了的中华民族,要向一切优秀民族学习,但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砥砺前行,将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国家。
衷心地祝愿并相信中华民族永远如日之升!
2020年11月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方亦飞,湖南人,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管理至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