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大昭寺壁画,和八廓街上的五个国保
2021年6月份参加了历史讲坛(砚总大素)组织的阿里地区壁画之旅,为缓解高反的影响,提前到达拉萨静养三天,在三天时间内走访了拉萨市大部分国保,每天2万步以上,第一站当然是大昭寺。有一张1936年拉萨的俯瞰老照片,拉萨广大的平原地区当时仅有两个小片建筑群,其它地方都是旷野荒地,第一个建筑群大一点,是以大昭寺为中心的老城区,第二个就是以布达拉宫为中心的王宫城区。史料介绍拉萨市最早的建筑就是大昭寺,拉萨城是以大昭寺为中心开始向外摊大饼式的扩张,也形成了内环、中环和外环的地理标志,这三个环也是现在藏民们保留最传统的行转经仪式的路线。被当地人叫三个“廓”,以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就是内环,简单说就是大昭寺转经廊的路线,而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也就是中环,这是来拉萨旅游的中心街区,外环指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石窟、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个圈虽然不圆,确是藏民早期最经典的的转经路线,在布达拉宫壁画中有庙会这个圈举行盛大仪式的内容,历史悠久。
本篇涉及内环转经廊的壁画和中环八廓街上的五个国保,这些位于“环”上的古迹,都是藏民转经路上的重要节点,与拉萨的历史息息相关。大昭寺是第一批国保,包含西藏最早的建筑遗存和壁画,虽然早期建筑面积和壁画遗存面积很小,但坐实了大昭寺是拉萨第一寺的位置,而八廓街上的五个国保都列入第七批名单,一条街上相距百米一起增加五个国保单位,也算是拉萨八廓街独有的特色,五个国保包括,桑珠颇章、冲赛康、帮达仓、拉让巴宁和门孜康,都是藏式建筑群,它们守护着中心点大昭寺,特意做了一张位置示意图,当做博客文章封面。
1、大昭寺的转经廊壁画,大昭寺占地2.5万平米,建筑面积约8千平米,壁画面积4400平米,这个壁画面积4400平米是什么概念,北京最有名的壁画是法海寺大雄宝殿的壁画,合计237平米,大昭寺的壁画大约是法海寺正殿的20倍,再说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壁画403平米,大昭寺的壁画是三清殿的10倍,可见壁画数量在藏式寺庙中的分量可观。西藏壁画美术艺术传承有序,属于亚洲之巅的地位,也是本次西藏之行的主要目的。
藏式寺院的壁画面积多与藏式建筑的特点有关,无法用汉式寺院建筑的理念套用,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藏式建筑以墙体做支撑主题,大昭寺中心佛殿的外墙厚度超过3米,木立柱密度大,仅仅支撑垂直力,藏式特有的平层楼盖结构有汉式梁架屋脊所不具备的多层优势,这种墙体支撑结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可以在原有的结构上沿四周不断扩张,沿高度也可以扩张,大昭寺在中心佛殿的基础上又扩大几倍,在原有二层的基础上增加到四层,这种滚雪球的扩建方式并形成同一个单体建筑群,是藏式建筑的特色。在这种结构上可以分隔很多独立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主题壁画,最有特色的是在外墙上也有壁画,大昭寺转经廊壁画实际上是外墙壁画,其面积在800多平米,这是中原寺观建筑中绝没有的现象,而转经廊的壁画面积是藏式寺院的奇迹,不论是外墙还有内墙,很多藏式寺院的转经廊壁画是寺院最大的亮点。
大昭寺建筑分为四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11世纪前的遗存,中心佛殿一层和二层的核心部分,二层保留壁画,存量很少,保存状态不佳,是西藏地区最早的壁画遗存。第二阶段是11-14世纪,中心佛殿部分,第三阶段是14-17世纪,中心佛殿天井部分,第四阶段是17-18世纪,千佛廊院、转经廊、中心佛殿3-4层,最神奇的是四个阶段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现在的规模和体态。而转经廊壁画是清代壁画,五世达赖时期的壁画,因为是在户外,可以拍照,虽然室内壁画虽然更精彩,从吐蕃时期到萨迦时期,贯穿西藏绘画艺术的传承发展,但是不让拍照就放弃了,有的昏暗地看不了,只有转经廊壁画可以仔细观看,算是清代藏式绘画的精品。 转经廊壁画有一个很大的统一主题,用连环画的绘画语言,描述了全本的《如意藤经》的内容,参考项江涛老师的博士论文《大昭寺转经廊壁画艺术研究》,17世纪五世达赖组织高僧撰写并定稿《如意藤经》,将释迦佛祖的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比喻成一颗巨大的如意树,共有108枝,也就是佛祖108个本生因缘故事。壁画气势宏大、内容连贯、题记注解清晰,是西藏地区难得的经文全本壁画,是藏式绘画艺术学习入门的佳品。
关于大昭寺的参观,我重点关注了大门前的两个碑亭,唐代会盟碑和清代的种痘碑,中心佛殿二层的木门装饰、木柱装饰和斗拱伏狮装饰,都是早期藏式建筑的精品,有刘拓和兹在文斯两位老师发的照片为证,这种大型藏式寺院,殿与殿之间互相连接,没有天井采光的话几乎暗无天日,在寺院里面很容易转向,分不清是哪里,十几个独立的殿名更混乱,只能走马观花,看个热闹。
2、桑珠颇章,现在是八廓街街道办事处的驻地,疫情期间在门口设立了八廓街入口检查站,文保碑被套上塑料袋保护起来,有一块墙碑,执勤警察帅哥帮我挑开遮挡的横幅条。在门口偷看了一眼,里面是一座多层的四合院藏式建筑群,独门独院。1642年为蒙古统治者而建,统治西藏80年,后来是七世达赖的父亲索朗达吉的住所,1729年,雍正皇帝在北京接见了他,并封他为公爵。西藏山南地区的大片土地和桑珠颇章便归其名下。算是比较有名的房主。
3、邦达仓,现在是藏式餐厅,独院设计,周围是二层环廊式建筑群,中间天井宽阔,邦达仓为西藏最大的商号邦达家族所有,邦达仓家族也成为西藏第一个通过经商而获得贵族地位的家族。
4、拉让宁巴,现在闭门不开放,是一座三层的四合大院,最美的立体花园。也叫吞巴府,原为旧西藏四大家族之一吞巴家族的府邸,该家族是吐蕃松赞干布时期藏文字的创始者吞弥.桑布扎的后裔;十五世纪宗喀巴大师曾在此居住。到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将此作为寝宫。可谓是西藏历史名人大院。
5、冲赛康,现在恢复为清政府样式的陈列馆,免费开放,藏语名为“冲赛康扎康”,是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行政长官(驻藏大臣)办公和居住之所。三个横向排列的院子,二层环廊建筑,互相通贯,有几块石碑。建筑距今已有300多年,展览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清政府驻藏大臣治藏事迹专题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复原陈列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诗词书画生活展、民国中央政府治藏事迹专题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治藏新纪元展等。在这里拍到英军1904年8月3日从布达拉宫西城门(白塔下)列队入城的照片,3000人的英军横扫清军藏军,落后就要挨打。
6、门孜康,现在迁移百米重建中,已经名不副实,建议撤销国保名号。1916创建门孜康,“门孜康”也就是旧西藏的医院之一。1959年,门孜康与原药王山医学利众寺合并,成立拉萨藏医院,即现在的西藏藏医院。
后面五个国保都是国七,没有发现公开的专业建筑测绘数据,更没有对建筑本身的专业介绍,规模大小和范围都不清楚,做为国家级文物的保护措施令人担忧,这是西藏拉萨最繁华市井的国家级文物保护状态,西藏解放七十周年之际,要保护好自己民族的非寺院性质的建筑文物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