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旧事」老杭州的十座城门

我画的《老杭州十城门示意图》

为写本文,打开百度,想寻找一些图片资料,居然发现第一张《老杭州十城门示意图》,竟是我20余年前亲手所画!并且摇身变成了"清代地图",还被多篇文章所采用,我也玩一把“穿越时空”。

转为正题。自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置杭州,始筑城垣,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经东晋南北朝,到南宋,大批士人从北方中原地区来到这里,杭州官话中有了许多带"儿"字后缀的词,如毛豆儿,小伢儿,櫈儿,筷儿,耍子儿……等等,都少不了北方人的卷舌音。

其实杭州本地人的语言多绍兴和萧山口音。人说“杭州萝卜绍兴种”,“杭州萝卜萧山种”,是指杭州人往上数三代,多半祖籍是绍兴或萧山人。所以曾听茅家埠、龙井一带的人说起,他们才是正宗的杭州(土著)人。城里人大多是外来户。足见杭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移民城,具有极大的交融性和包容性。

古代杭州城的规模并不大:东至老城河,西至湖滨路南山路,南至今天南星桥一带,北至展览馆后面的环城北路。西湖因位于城的西边一侧,故称为西湖。现在全国有十几个西湖,不知是否都在城的西面?

古代杭州(临安)有旱门13座、水门5座,城墙高约三丈余,宽约一丈多。元末时,在武林门(余杭门)北增设天宗、北新二门,将艮山门以东至新开门(永昌门)南向城垣拓展三里,城南候潮门以西向内收缩二里,废去保安、嘉会、东便三门;水门有凤山、涌金、武林、坝子桥、横河、车驾6座,自此城垣、城门基本定局。明清两朝城墙承前朝,城门裁为清波、涌金、钱塘、武林、艮山、庆春、清泰、永昌、候潮、凤山等10座。

城墙上开城门,是为了官员和百姓进出方便。而方圆不足十公里的杭州城为何却开了十个城门呢?从下面这首民谣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

后面我们逐一分析每座城门的历史沿革和特征。

凤山门(正阳门)

"凤山门外跑马儿"。凤山门是古代杭城的南大门。南宋王朝于绍兴二十八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内城),又筑外城,设城门十三座。古人以南为阳,以北为阴,正阳也即正南方向,故又名正阳门。凤山门北通御街,旁有六部桥,系三省六部官署所在地。门外万松岭一带,地势起伏,风景优美,是骑马踏青的好去处,故有“凤山(正阳)门外跑马儿”之民谣。

凤山门除陆路城门外,还有建于1359年的水城门,是目前杭州唯一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钱塘江之水,自龙山河南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水道,北出武林门,与京杭大运河相连。2014年凤山水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

凤山门外万松书院始建于唐贞元年间,原为寺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改辟为万松书院。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现遗址尚存有“万世师表”四字的牌坊一座和依稀可见“至圣先师孔子像”的石碑等物。前些年一个夏天,我与几位大学同学曾经沿着山间小道一路游览至此,四周静宓,青松肃立,怀古追今,不禁感慨万分。

候潮门

候潮门外酒坛儿。候潮门原名竹车门,因筑城时以竹笼石,车运之定城基,故名。始建于五代吴越,绍兴二十八年在竹车门旧基上重建候潮门。

古时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可在此候潮、观潮,所以达官贵人和商贾市民纷至沓来,饮酒品茗。一时城门内外遍布酒坊和茶肆,熙熙攘攘,一番热闹景象。

因为酒坛运输经不起车马颠簸,绍兴老酒进入杭州城,大都走候潮门旁的水门。每每酒船划过候潮门外,阵阵酒香扑鼻,过水门经中河,一直飘向城中各处。“候潮门外酒坛儿”由此而生。候潮门直至民国以后,拆城筑路,方被拆除。

望江门(草桥门)

望江门外菜担儿。望江门,俗称草桥门,又称永昌门,康熙五年(1666)永昌门坍塌重建后,更名望江门。这一带为郊区,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城门外江岸淤沙日增,江涂扩大,垦荒农户以种菜为业,挑到城里售卖。清末以后,城砖被毁,菜农们便直接在城墙上种菜,一时间到处可见菜园棚子。民谣“草桥门外菜担儿”,说的便是望江门外的菜地和菜农。

我们小辰光去望江门外耍子儿,望过去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这里一年四季,为杭城市民提供各种新鲜蔬菜。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始终是杭州市民不可或缺的菜篮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建起了华东地区最大的肉联加工厂,具有储存万吨级的现代化冷库,有专用铁路线通往厂内。七十年代中,我在市外贸工作,出口到港澳和罗马尼亚的冻肉冻鱼,从肉厂冷库发货,装上专用冷藏机列发车。在肉联厂附近,还有杭州味精厂,杭州食品厂,杭州冷气制品厂等,这一带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食品加工企业。

清泰门(螺蛳门)

清泰门外盐担儿。清泰门是杭州古代的东门,吴越时名南土门。南宋初另辟崇新门,门近荐桥,亦名荐桥门。元兵进占杭城后,城门被毁。元末重建,东延三里筑门,名清泰。门外一片水网交错,多螺蛳,故又有螺蛳门之称。

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达江水入海处,成了煮海盐的好地方。滩涂之上,灶户各有分地,煎水成盐,卖与盐商,分行各地。朝廷在菜市桥设有批验盐引所,称掣放行,故城门内盐商聚集。民谣:“清泰(螺蛳)门外盐担儿”自此而来。

杭州最早的铁路也与清泰门相关。清光绪年间两淮盐运使汤寿潜(著名学者马一浮岳父)被推选为“浙江全省铁路公司”总理,主持修建沪杭铁路。1910年沪杭首段江墅铁路建成,全长16.135公里,设艮山、清泰、南星桥三车站。后为方便市民,将原在城外的清泰站改迁至城门内,取名"城站"。老城站为中西结合翘檐大屋顶式样,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杭州的脸面。

记得我小辰光曾多次陪母亲沿三桥址出羊埧头,走清泰门直街,送姐姐到城站赶火车回南京。月暗星稀,母亲一路叮嘱,我也盼望姐姐常回家看看。

庆春门(东青门)

庆春门外粪担儿。杭州城东郊,早就有'东郊迎春'习俗。芒种前,杭州官民都会到庆春门外先农坛迎请芒神。市民们抬着芒神的轿子前呼后拥,从庆春门外一直迎送到吴山上。沿途鼓吹、秧歌、台阁、戏曲一路跟随,街边市民烧香迎供,放炮竹相庆,庆贺春耕开始,一年丰收。

庆春门在唐代就集市兴旺,宋朝时自东而西称昌乐坊、兴德坊、兴庆坊、前洋街为坊间通道;明时,众安桥以东分段,称为庆春门直街、菜市桥直街、忠清里、盐桥街。

相传清代名将年羮尧因功高盖主,被贬守庆春门,他执法严明,盗贼顿减,庆春门又被称为太平门。城门外为郊区农民的菜地,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出入,故民谣有“太平门外粪担儿”之说。

在庆春路扩建前,有一座东青桥跨过城河,连接环城东路和庆青门外。过桥不远即是沪杭铁路路口,每当火车来时,铁道两边会提前放下拦杆,急着赶路的人便侧倒推着自行车,从拦杆下钻过去,任凭铁路工人“嘟嘟”不停的吹哨警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庆春门外大部分地方还是一片滩涂,滩涂上有许多黄蚬儿、小螃蟹和江馒,我们小时候常去那里玩。前些年庆春门旧址上恢复了古城门和小段城墙,享受其他城门所没有的“待遇”。

艮山门

艮山门外丝篮儿。艮山门,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因位于杭城东北角,按易经八卦,东北为艮,为山,故名之。今有人以为杭州十城门均是以后天八卦取名,其实不然,仅艮山一门而已。

出艮山门是沙田里,北通打铁关、东新关;东北经三条枪(今机场路里街西段)连接走马塘路(今机场路北侧),通汤村(乔司)、赤岸(丁桥),过上塘河至皋亭山、黄鹤山、临平山(也通临平湖),是宋代的一条重要官道。沿途有“三铺(邮驿)一馆”:石陡门铺、姚陡门铺、横塘铺、赤岸班荆馆。凡有北方官邮文牒或使者陆路来朝,都由此路进入艮山门去南宋朝廷。

明《万历杭州府志》称:“艮山门东城上有望海楼,俗呼跨海楼。”其时,艮山门是受倭寇侵扰较多的城门,浙江总督胡宗宪在艮山门外东侧建造了望海楼,以拱卫杭州城。

艮山门最富特色的,当数古时女人们挽竹篮去河港漂洗炼丝,以及蚕农们兜售土丝的景况。故有“丝篮儿”之称。

每年小满一过,就是东街(现建国北路)各丝行的黄金日子。兜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近的来自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的来自南浔、湖州。蚕农们上午看货作价交割结账,吃八菜一壶黄酒的招待午餐,下午返回。一时走不了的,便吃住在船上。东街上最风光的要数银号送款的伙计,挑两只装了银圆的细篾竹篓,风风火火为蚕农送去货款。

晚清时,艮山门内最大的丝绸织坊有纬成、庆成、虎林三家,可谓家家日进斗金。其时土造织机,已被电动织机替代。著名的都绵生丝织厂也从茅家埠迁出,引进了第一台法式织锦电力机,在艮山门火车站旁建起了新厂房。

武林门

武林门外鱼担儿。武林门, 因地处城市北面,又名“北关门”。“北关”在杭州话里同“百官”发音相近,民间俗称为“百官门”。杭州古时城外有山,据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记载:“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广不满百步……弄虎出焉,故名虎林。吴音承讹,转虎为武耳”,故讹传为“武林”,所以此城门名称变为武林门。

武林门始建于隋朝。吴越国王钱鏐修建杭州城垣时名为“北关门”。南宋高宗建都杭州,将它称为“余杭门”,是城北唯一的旱门(另外还有“天宗”“余杭”两座水门以通舟楫)。其后,杭州城城门虽屡有兴废,但此城门始终未变,明代改为武林门。辛亥革命后城门被拆除,故址即今天的万向公园。

武林门近京杭运河,一直是商贾云集之地。每当夕阳西下,“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加上游人集宿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形成热闹的夜市场面,素有“北关夜市”之称。

武林门到湖墅一带,历来是杭嘉湖地区淡水鱼的集散地。每到清晨,码头一带百船聚汇,鱼虾鲜活,成箩成筐,肩挑手抬,鱼市繁忙。故民间有谣传唱“武林门(百官门)外鱼担儿”。

钱塘门

钱塘门外香篮儿。钱塘门自隋朝起即有此称,1400多年既未改名,也未易地。南宋以后钱塘门与涌金门、清波门并列为杭州西城三门之一。清时湖滨一带建旗营,钱塘门位于旗营西北角,湖滨一公园附近则称“旗下”。有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民国初年杭州仍有大小寺院2000余座。出钱塘门即昭庆寺(现市少年宫)、过看经楼,直通灵隐、天竺。凡往这一带进香的香客,手提装满香烛的篮子,多由钱塘门出入,故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谣。

钱塘门外断桥,是中国四大传奇故事《白蛇传》中白蛇与许仙相会之处。民间传说中,杭州青年许仙在清明节踏青扫墓途中,在断桥巧遇峨嵋山修炼成精来杭游玩的白蛇和青蛇,她们化作美丽的白娘子和小青,演绎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杭州因此也被称为“爱情之都”。

涌金门

涌金门外划船儿。涌金门是五代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之处。因传说西湖中有金牛涌现,而得名。现在南山路原涌金桥闸门处,塑有金牛铜雕一座,探头观望,栩栩如生,远远看去金光闪闪,为西湖增添了一个新的景观。

涌金门在南宋年间,曾增筑城垣,改称丰豫门。到明初,仍复旧名。涌金门历来是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城墙内又是钱塘、仁和两县治所所在地,向为市区最繁华地段。城门楼上楹联“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连闹市烟火万家”充分概括了当时盛景。西湖游船多在此处聚散,故“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丝毫不虚。康熙南巡来杭,曾从城内河道浣纱河出涌金水门游西湖,对沿河沿湖风光赞不绝口。1913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除“旗营”之后,涌金、清波、钱塘三门间城墙均拆除改建为南山路、湖滨路。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成一体,成为城中之湖。

清波门

清波门外柴担儿。古代杭州人烧饭煮茶,主要用木柴和木炭。出清波门,便是城南起伏的山峦,更远的还有富阳、桐庐等地,山民们挑柴进城售卖,故清波门附近柴炭行较多。

清波门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曾是水门。推窗临湖,阅尽湖上清波,故以“清波”名门,历代沿用。又因筑暗沟引湖水入城,清波门也俗称“暗门”。另一说是山水画家刘松年曾居此,刘氏号"暗门",故城门因而得名。

元末,西城只存清波、涌金、钱塘三门。明、清在原址上维护复建,清波门成了城西南市民出入的唯一通道。清末,太平军挖地道破清波门城垣数丈攻入杭州。辛亥革命以后,杭州拆城筑路,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及城墙均被拆除,改建为南山路,湖滨路。现在,南山路已经成为杭州城里绿树成荫文化气息浓厚的一条名街。

(本文依据网上相关资料摘编,如有侵权,告知即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