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见纪实】黄河故道边,有个“绝活”村

黄河故道边,有个“绝活”村

谢卫勋

“上到九十九,下到才会走,刘楼有绝活, 人人有一手”。村民自编的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乔集乡刘楼村杂技的历史发展进程。这个黄河故道边的小村,杂技的历史年代悠久,源远流长。

村口,杂技第一村的牌楼高大雄伟

“我五、六岁时就跟着村里的七八个邻居开始表演杂技,早年条件所限,只能步行,一路背着道具,走到哪儿演到哪儿,一场演出挣两三元钱,而出去一趟走上几千里路是常事”。现年70多岁的村民刘世田回想起以前的演出经历仍心有余悸。

村中的墙壁上,画着杂技表演的场景,让该村洋溢着浓厚的杂技文化气息

近几年,刘楼村利用独有的文化特色,积极打造刘楼杂技文化品牌,发展顶技、蹬技、耍花坛、走钢丝、开碑、吞剑、魔术等一千余种门类,整合、成立专业杂技艺术团15个,近70%的人从事杂技旅游或与其相关的产业,50多家杂技专业户,800余人从事杂技表演,2012年刘楼杂技被纳入虞城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楼杂技--伞舞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月,刘楼村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

老树与新庭院的结合,成为该村靓丽的风景

“仅杂技表演一项,我们村人均就增收2000多元,2016年我们刘楼杂技团还受邀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乐享杯’才艺大赛,荣获了团体‘二等奖’”。刘楼村班子成员、虞城县杂技协会会长刘世生说起刘楼杂技,一脸的自豪。

村中的杂技大舞台,常常上演惊险而迷人的节目

2016年9月份,听说要修路,大家来了“精气神”。虽是农忙时节,大家自发带上铁锹帮忙平整路基……近几年,村里累计修路4.4公里,几个自然村全修了。现在,走进刘楼村,排列整齐的光伏发电板、依照原地貌建立的公园一应俱全, 凉亭、绿化树、干净整洁的石板路面、坑塘里的莲藕……村里有了扶贫车间,30余户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留住妈留住娃,家门口前挣钱花”。成立了保洁队,全村摆放垃圾箱60余个,开展家庭卫生评比活动,现在家家门前干干净净……

无人的时候,它是这样美丽,在等待着节目的开始

9月24日,笔者走进这个小村,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杂技村的今天吧!

村里美丽的街道,柳树成行,绿树成荫

掩映在传统村落里的宜居人家

美丽而不失传统,这几棵老槐树,记载着这个杂技村的沧桑

村口一角

村里的民俗收藏馆,这些道具记录着多少杂技人走南闯北的艰辛

民俗馆的墙上,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村民演出的精彩瞬间

村里有了光伏电站,带动近40户村民顺利脱贫

废坑塘变成了美荷塘

村民刘世卿的家,大气而整洁

小庭院幽雅精致

村里实现了垃圾分类,不同的垃圾倒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里

红旗飘扬下的党群服务中心,旁边就是村里的扶贫车间

村民甄艳敏在加工雨衣,每天能加工100多件,每月能拿工资近4000元

村民史艳霞用微笑回答在扶贫车间上班的感受:在这上班,挣钱又顾家!

虞见:用图片讲好你在虞城遇见的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遇见虞见,就是遇见一串串精彩的瞬间,就是遇见一张张难忘的记忆。一张好的照片,会有它自己的温度。它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份感动和记录。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爱上了这个城市里专属于你的记忆,而照片,莫过于就是这份记忆最珍贵的证物。
一路走来,虞城这片沃土拥有无数珍贵的历史定格,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我们与它一同成长,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见证者,用相机和手机记录真实,用照片讲述故事,用图片展示精彩。让我们一起拿起相机和手机,记录虞城的变迁,记录你我他的故事,记录那些遗失的美好,留下时光的印记……
每天早上五点半,【虞见】更新内容,请到订阅号里找到【虞见】,打开后浏览新的内容、新的图片。如果在【虞见】遇见你认为好的图文,请帮忙转发一下,更欢迎您拍的图片,你来拍,我来发。

投稿要求:

专题组照:组照标题、作者单位(乡镇)、姓名、200字左右说明词+6—10张图片(每张照片下面附加一句说明词或一个标题)。

单幅照片:标题+单位(乡镇)姓名+拍摄时间+地点+说明(一句话说明拍摄意境或内涵,非必选项)

投稿微信:yujian476300(建议微信投稿,方便沟通)

投稿信箱:yujian0370@126.com

咨询电话:0370-3122688

投稿说明:微信投稿,直接以聊天形式发至微信号yujian476300即可(微信发图片时请勾选“原图”)。投稿微信号只收稿件,不回复消息。微信投稿或信箱投稿选择一种即可,所有入选稿件按顺序推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