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进样 or 不分流进样,你真的搞懂了吗?

对于毛细柱进样口,理论上可以实现的进样模式包括分流进样、不分流进样以及脉冲进样(流量编程、压力编程等)等。今天咱们主要介绍最基础的分流进样和不分流进样模式的实现方式,其他类型进样模式的实现方式可在此基础上扩展。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气相色谱仪流量/压力控制采用的控制装置一般分为两类:即手动调节流量/压力的机械阀控制系统和可以自动调节流量/压力的电子流量控制系统。机械阀控制系统/电子流量控制系统说明了仪器是如何控制进样口的各路气体流量。在实际应用中除了要设置仪器进样口的气体流量参数之外(包括色谱柱流量、分流流量、柱前压等),进样模式也是毛细柱进样口重要的参数之一。
对于气相色谱仪器而言,如果需要了解毛细柱进样口的分流进样模式和不分流进样模式,应当首先对毛细柱进样口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毛细柱进样口的基本结构

对于毛细柱进样口,其主要包括三部分气体流量控制:载气流量、分流流量和隔垫吹扫流量。
载气的作用是以一定的流速将气体样品或经气化后的样品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分流的作用是将气化后的样品按照一定比例排出进样口;隔垫吹扫的作用主要是消除进样时可能带入的杂质和消除进样口密封垫在高温时释放出的杂质。
一般而言,载气、分流和隔垫吹扫的相对位置为:隔垫吹扫在最上方,载气在中间,分流管路在最下方。

毛细柱进样口的分流模式

对于毛细柱进样口,分流进样模式是其基本功能。对于分流进样模式,在进样期间,液体样品进入进样口后迅速气化。少量样品进入色谱柱,大部分样品从分流出口排出。进入色谱柱的样品和分流出口排出的样品的比例可以通过调节色谱柱流量和分流流量的比例来控制。一般将分流流量和色谱柱流量的比称之为分流比。
分流进样主要用于高浓度样品分析,大部分样品从分流出口排出。它也用于不能稀释的样品。

不同厂家实现分流进样模式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稳流阀-背压阀控制模式和稳压阀-针型阀控制模式两种。

在介绍这种模式之前,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稳流阀、背压阀及针型阀,以及它们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稳流阀
稳流阀的作用是保证在阀出口气阻发生变化时保持气路流量稳定。
对于机械流路控制系统来说,稳流阀的工作机理需要前端压力稳定才能保证出口流量的控制的恒定,因此在稳流阀前一定是接了一个稳压阀。
当色谱柱随着程序升温阻力增加时,稳流阀通过调节内部阀座位置来增加加载在柱头上的气体的量从而增加了柱头压,保证流过色谱柱的流量保持恒定。
当色谱柱随着温度降低阻力减少时,内部阀座改变位置减少气体输入量从而维持恒定的流量。
对检测器气路,通常情况下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稳压阀加可调气阻,那为什么不在稳压阀后面加一个稳流阀和气阻直接显示出实际流量呢?首先,检测器各气体的流量相对柱流量大很多,微小的变化影响不会很大,通过稳压和气阻之间的计算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其次主要还是考虑成本问题吧。
▶▶▶背压阀
接下来还有一个对柱子来说很重要,进样口气路的——背压阀:
不言而喻,背压阀也是用来稳定压力的,只不过是用来维持阀的输入端压力。
背压阀是通过阀体内弹簧与膜片之间的平衡调节了气体排放量,从而稳定阀体前端的压力,保证柱头压力保持稳定。
特别要说明的是,背压阀是属于被动性控制模式,仅仅用来稳定阀体入口的压力,而不能自己调节前端的压力,也就是“稳定”二字。
▶▶▶针型阀
最后,在机械气路控制里,还有个小小的部件,即针型阀。
针型阀是通过阀体旋钮来调节内部气路开度,从而成为一个可调气阻,在前端压力稳定的情况下,来控制输出流量满足不同的需求,主要用在检测器气路里。
1、稳流阀-背压阀控制模式
下示为采用稳流阀-背压阀控制模式实现分流进样模式的机械阀流路图和电子流量控制流路图:
稳流阀-背压阀控制模式 机械阀流路图
稳流阀-背压阀控制模式 电子流量控制流路图
2、稳压阀-针型阀控制模式
下示为采用稳压阀-针型阀控制模式实现分流进样模式的机械阀流路图和电子流量控制流路图。
稳压阀-针型阀控制模式 机械阀流路图
稳压阀-针型阀控制模式 电子流量控制流路图
无论是使用何种机械阀控制模式或者何种电子流量控制模式,分流模式的特点是:在分析过程中,控制毛细柱进样口载气流量、分流流量和隔垫吹扫流量的阀旋钮/阀开度的位置不会进行调整。

毛细柱进样口的不分流模式

对于不分流进样模式而言,在进样期间,液体样品进入进样口后迅速气化,此时保持分流出口关闭,绝大部分的样品进入色谱柱。在进样后的指定时间,分流出口打开,此时从分流出口吹出衬管中剩余的蒸汽。
采用不分流进样可避免由于进样体积大和柱流量小引起的溶剂拖尾。对于不分流进样,分流出口从进样开始到打开的时间用户可以进行设置;另外,分流出口打开后的分流流量也可以进行设置。
不分流进样模式的初始阶段需要关闭分流出口的流量,运行一段时间后分流出口需要重新打开,对于采用手动调节流量/压力的机械阀控制系统的气相色谱仪器而言,常规的操作是进样前后手动调节阀旋钮。但是手动调节需要时间,操作过程也不方便,流量调节的准确度也会存在偏差。因此而言,该种情况下默认为仪器只能进行分流进样。
为了实现毛细柱进样口的不分流进样模式,不同厂家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安装电磁阀(开关阀)实现不分流进样
在分流出口安装电磁阀(开关阀),适用于使用稳压阀-针型阀控制模式的气相色谱仪,见下图:
在不分流进样模式的初始阶段,开关阀关闭,分流流量为零;一定时间后(可在仪器上设置或者手动开启)打开开关阀,由于分流出口处的针型阀没有调节,分流流量即可恢复初始设定值。
2、流路切换实现不分流进样
在分流出口安装电磁阀(开关阀)该种方式不适用于稳流阀-背压阀控制模式的气相色谱仪,因为在采用背压阀情况下直接打开/关闭分流出口的开关阀会导致柱前压上升,改变柱流量引起波动。稳流阀-背压阀控制模式的气相色谱仪毛细柱进样口可以通过流路切换实现不分流进样。见下图:
通过流路切换实现不分流进样需要在毛细柱进样口气路安装俩个电磁阀(开关阀)。具体实现方式为:
(1)进样前保持开关阀1关闭,开关阀2开启;此时需要分流的流量不经过进样口而从开关阀2进入背压阀排出进样口;
(2)进样一定时间后(可在仪器上设置或者手动开启)开关阀2关闭,开关阀1开启,此时需要分流的流量经过进样口而从开关阀1进入背压阀排出进样口;
该种模式切换切换过程中不需要进行稳流阀和背压阀的调节,不会引起进样口压力的波动,能过保持分析条件稳定,切换也较为简单快捷。
3、电子流量控制实现不分流进样
目前多数厂家生产了带有电子流量控制装置的气相色谱仪,电子流量控制装置可以快速准确的调节流量,在实现不分流进样模式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见下图示例:
在不分流进样模式的初始阶段,分流出口比例阀关闭,分流流量为零;一定时间后(可在仪器上设置)仪器自动打开分流出口比例阀,可在数秒内调节至设定流量。调节过程中可以保持柱前压稳定,非常自动快捷。
如果电子流量控制装置的算法不能在数秒内调节至设定流量,也可以进行改装。
对于毛细柱进样口,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实现进样模式中的分流进样和不分流进样;对于脉冲分流进样、脉冲不分流进样(流量编程、压力编程等)等,原理类似但是基本过程会稍为复杂,一般通过电子流量控制装置实现。

最后,小编在把气相色谱的五种进样方式和大家聊一聊。气相毛细管色谱柱有直接进样、分流进样、不分流进样、冷柱头进样和程序升温气化进样五种不同操作方式,各操作方式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各不相同,接下来就跟小编一一学习一下吧!

大口径毛细管柱的直接进样

内径≥0.53mm的毛细管柱称为大口径毛细管柱,由于其内径比一般毛细管粗,柱的样品容量为填充柱的1/10~1/20,介于填充柱和常规毛细管柱之间,柱内载气流速可高达10~20mL/min,因此只需将气化室的内衬管和柱接头稍加改进,就可采用填充柱的进样口直接进样。

图中a、b、c、d为4种装有改进内衬管的大口径毛细管柱气化室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仅(a)具有隔垫吹扫功能。图 (a)为最常用的衬管,适合柱流速快的大多数分析,但当进样量大时,因内衬管容积小,样品气化后体积膨胀,瞬间气化室压力可能超过载气柱前压,会发生倒灌,而使样品蒸气反扩散至载气管路中。为了防止倒灌可使用图 (b),它为具有大容积的衬管,其上部为锥形,可防止样品倒灌,下部的锥形可保证样品快速进入毛细管柱。图 (c)的衬管为对(a)的改进。图(d)是为向毛细管柱内直接进样而设计的,色谱柱头一直伸到内衬管的上部,样品可直接进入柱头气化。

大口径毛细管柱直接进样用衬管

分流进样

它是毛细管气相色谱首选的进样方式,注入样品后大部分样品被放空,仅有约1/100的样品进入毛细管柱,分流比可在1/20~1/200的范围调节。适用于大部分气体或液体样品的分析,尤其对未知样品使用分流进样,可保护毛细管柱不被沾污,防止柱效降低。

分流进样方式,由总流量阀控制载气的总流量,载气进入气化室分成两路,一路作为隔垫吹扫气,流量仅为1~3mL/min。另一路进入气化室与气化的样品蒸气混合后再分为两部分,其中大部分经分流口放空,仅小部分进入毛细管柱。若载气总流量为104mL/min,隔垫吹扫气设置为3mL/min,则101mL/min进入气化室,当分流流量为100mL/min时,柱内流量仅为1 mL/min,此时分流比为1/100。应看到此气路设计将柱前压调节阀安装在分流气路上,在载气总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柱前压,使柱流速增大,可加快分析速度;若保持柱前压不变,通过调节总流量阀可改变分流比,即总流量愈大,分流比也愈大。

Agilent7890仪器分流进样口原理示意图
1-总流量控制阀;2-进样口;3-隔垫吹扫气调节阀;4-隔垫吹扫气出口;5-分流器;6-分流(不分流)电磁阀;7-柱前压调节阀;8-柱前压力表;9-分流出口;10-色谱柱

分流进样时,气化室的内衬管如图所示,其大部分都不是直通式,管内有缩径处或装有烧结板,在缩口处放置有玻璃珠或硅烷化玻璃毛,以增大与样品接触的面积,保证样品完全气化。填充物应位于衬管的中间温度最高处,也是注射器针尖所达到处,可减少分流歧视。

气化室的内衬管

分流歧视是指在一定分流比的条件下,由于样品中不同组分的沸点差异,而造成它们的实际分流比是不同的,因而会造成进入毛细管柱的样品组成不同于原始样品的组成,从而影响定量分析的准确度。消除分流歧视的方法是在柱容量允许的条件下,依据样品浓度尽量采用小的分流比,并尽量使样品快速气化。

不分流进样

当分流进样不能满足对分析灵敏度的要求,或分析含有大量溶剂的样品中痕量组分时,才使用不分流进样技术。

为消除溶剂效应可采用瞬间不分流技术,即当进样开始时关闭分流电磁阀,使系统处于不分流状态,如图所示,此时进入系统的载气,仅为进入毛细管柱和隔垫清扫所需的载气量(3~5mL/min),然后向气化室注入2~3uL样品,经30~80s,待大部分气化样品开始进入毛细管柱,立即开启分流电磁阀,使系统处于分流状态。此时存留在气化室的大部分溶剂气体(显然也包括约5%的样品组分)很快从分流口放空,从而明显地消除了溶剂拖尾,使分流状态一直保持到分析结束,就可将原来被掩盖在溶剂拖尾峰中的组分分离出来。

Agilent7890仪器不分流进样口原理示意图
1-总流量控制阀;2-进样口;3-隔垫吹扫气调节阀;4-隔垫吹扫气出口;5-分流器;6-分流(不分流)电磁阀;7-柱前压调节阀;8-柱前压力表;9-分流出口;10-色谱柱
F,G-用于不分流进样或程序升温气化进样的气化室的内衬管

由上述可知不分流进样不是绝对不分流,而是一种将瞬间不分流与大部分时间分流相组合的进样方式。为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如何确定瞬间不分流的时间间隔,就成为操作的关键。依据大多数文献报道,此时间间隔多采用0.75min,就能保证95%的样品进入色谱柱。此时间间隔也可自行测定,方法为:首先设置一个长的时间间隔,如120s,以保证全部样品组分都进入色谱柱,分析后从谱图上找到紧挨拖尾溶剂峰后的一个被完全分离的色谱峰作测定标志,测出该峰的峰面积值,它就代表100%的样品进入了色谱柱。然后逐步缩短不分流时间间隔,如100s、80s、60s、40s,分别进样分析,再计算标志色谱峰的峰面积与第一次分析时的峰面积比值,直到此值达到≥0.95,即为瞬间不分流的最佳时间间隔,如图所示。

分流/不分流电磁阀开启时间的影响
(a)放空阀开启太早,只有少量样品进入柱内;
(b)放空阀开启太晚,最后样品被大大稀释,溶剂峰严重拖尾;
(c)放空阀开启时间恰到好处

一般地讲,使用高沸点溶剂比低沸点溶剂有利,因为溶剂沸点高时,容易实现溶剂聚焦,且可使用较高的色谱柱初始温度,还可降低注射器针尖歧视以及气化室的压力突变。表1中列出了常见的溶剂及其沸点和实现溶剂聚焦宜采用的色谱柱初始温度。

表1 常见溶剂的沸点和实现溶剂聚焦宜采用的色谱柱初始温度

注:①只能用于固定液交联的色谱柱。

对高沸点样品,不分流时间间隔长一些有利于提高分析灵敏度,而不影响测定准确度;对低沸点样品,则尽可能采用短的不分流时间间隔,以便既能最大限度消除溶剂拖尾,又可保证分析的准确度。

使用不分流进样时,样品进入毛细管柱的绝对量比分流进样多,并利用了溶剂效应(又称溶剂聚焦),使与溶剂挥发性相接近的微量组分被浓缩在尚未挥发的溶剂中,从而获得微量组分的狭窄谱带并提高了分离度,还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定量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应当指出,溶剂效应的正确应用会受到气化室温度,毛细管柱柱箱温度,进样量和样品中溶剂沸点的制约,它是在气化室温度、柱箱温度皆低于溶剂沸点20~25℃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气化后溶剂样品混合物大量进入色谱柱头时,大量低沸点的溶剂会在柱入口内壁短期凝聚一层越来越厚的溶剂液膜(df),起临时固定液的作用,因而会造成毛细管柱的相比β值大幅下降,但溶质的分配系数Kp保持恒定,因此会随溶剂液膜df的加厚,使样品中所有组分的容量因子k大大增加

式中,r0为柱内径。

这样使进样后的样品组分的谱带前沿,总是在一个越来越厚的混合固定液液膜上移动,而样品谱带的后部则是在一个相对较薄的液膜(主要是固定液的液膜)上移动,结果使样品谱带的前沿移动得慢,而谱带后部移动得快,从而使每个组分的谱带被压缩而变窄,呈现出溶剂聚焦的效应。

另一方面,溶剂的极性一定要与样品的极性相匹配,且要保证溶剂在所有被测样品组分之前出峰,否则早流出的峰就会被溶剂的大峰掩盖。同时,溶剂还要与固定相匹配,才能实现有效的溶剂聚焦。不分流进样也是分析高沸点痕量组分的首选方法。

当采用不分流进样方式时,气化室温度设置可比分流进样时稍低一些,以使样品在气化室滞留时间长一些,气化速度稍慢一些。但此温度下限应能保证待测组分在瞬间不分流时间间隔内能完全气化。进样后应尽量采用程序升温方式操作,以保证溶剂聚焦的良好结果。进样量不宜超过2~3uL,应采用容积大的内衬管,否则会产生样品倒灌;进样速度应快些,进样速度的重现性会影响分析结果的重复性。

冷柱头进样

对受热不稳定的样品,可将其直接注入处于室温或更低温度下的毛细管柱柱头。此时气化室的结构特点如图所示:无加热装置,但有冷空气或制冷剂(液态N2或CO2)的入口和出口;注射针入口处无进样隔垫,但有一停止阀可阻止或允许注射针将样品注入冷柱头。进样时,先把注射针头插入进样通道,停在停止阀上部,再开启停止阀,将针头插到毛细管柱头上,快速注射(约0.5uL)样品,然后将注射针头提回到停止阀上部,关上阀门,拔出注射针,立即开始程序升温分析。

此进样系统的密封是依据专用注射针头(外径0.23mm、长80mm)和进样通道(内径0.3mm)的紧密配合来实现的。

冷柱头进样口

冷柱头进样时,柱温比所用溶剂的沸点低25~30℃,气化后的溶剂在柱头处冷凝,此层溶剂形成临时性液膜固定相,在载气流的作用下伸展产生溢流区(图中A),当溶质分布于整个溢流区,会引起进样谱带的展宽(图中B),为抑制此种现象产生,可使用保留间隙技术。

保留间隙是一段经过去活处理但没有固定相的毛细管,因此它对任何溶质或溶剂都无保留作用,即k'=0。保留间隙的去活试剂应与溶剂的性质相近,例如样品的溶剂是非极性时,则应采用非极性去活试剂(如D4;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以使溶剂与保留间隙表面有很好的润湿性。通常当进样1~2uL时,保留间隙长度为0.5~1.0m,溶剂的溢流区就处于保留间隙柱区,当溶剂蒸发时,随载气向前移动,较易挥发的组分(k<5)被溶剂聚焦,较难蒸发的组分保留在色谱柱头的固定相上(如图中C, D)聚焦,从而达到克服溶剂溢流造成的谱带加宽。

保留间隙的作用可总结为:

①通过溶剂聚焦和固定液聚焦使进样谱带变窄;

②解决溢流区太长产生峰劈裂问题;

③可以作为保护柱使非挥发性脏组分不进入分析柱;

④可作为细口径毛细管柱与自动柱上进样器匹配的界面;

⑤用作 LC-GC联用的界面。

保留间隙使用很多次后,钝化层会剥落下来露出表面的吸附点,所以工作中要注意更换新的保留间隙,实际经验是保留间隙约可进样100次。

冷柱头进样方式的保留间隙作用机理
o为易挥发组分;·为高沸点组分

冷柱头进样的优点是消除了宽沸程样品组成的失真和受热不稳定样品的吸附与分解;分离的柱效高,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都比较高。缺点是仅适于分析浓度簇0.1%的样品,对高浓度样品需稀释后再进样,否则引起柱超载;专用的细长注射针头操作不当易损坏;长期使用柱头易被污染;各组分的保留值重复性较差。

冷柱头进样远不及分流进样、不分流进样使用得那么普遍,冷柱头进样器不是气相色谱仪的标准配置,是需另购的选件,会增加分析成本。

程序升温气化进样(PTV)

将气体或液体样品注入气化室处于低温的内衬管后,立即按设定的程序升温步骤,迅速提高气化室的温度,再实现样品的快速气化。此种气化室的结构如图所示。它的结构特点是:

①气化室既有实现快速升温的程序升温电热装置,又有可使之快速降温的半导体制冷装置或可通入制冷剂(液态N2或CO2)的进、出口通道;

②配有分流阀,可实现分流进样和不分流进样;

③进样口可采用无隔垫进样头,配有专用的停止阀,也可配备有隔垫的进样头。

采用无隔垫进样头的PTV进样口

由上述结构可看出,它在实现程序升温气化进样的同时,也兼有分流/不分流进样和冷柱头进样的功能,是用于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的通用进样器。由于其构造复杂,其价格约为分流/不分流进样器的3倍,为冷柱头进样器的1.5倍,因其功能齐全,高档气相色谱仪已配备了此种通用进样器。

此进样器具有既可将样品低温捕集又可将样品快速气化的功能,完全消除了宽沸程样品的进样失真和分流歧视;可在气化室实现对样品的浓缩;使不挥发物滞留在内衬管中,保护了毛细管柱。它具有的进样操作方式如下:

①程序升温气化分流进样,适合于绝大部分样品分析,当进行方法研究或筛选样品时,应首先使用此种进样方式。

②程序升温气化不分流进样,适合于痕量组分分析,其操作要求和一般不分流进样相似,仅瞬间不分流时间间隔要长一些,0.5~1.5min,且进样量可大于一般不分流进样。

③冷柱头进样,不启动程序升温,适合于受热易分解样品的分析。

④溶剂消除不分流进样,可选择性地除去样品中的大量溶剂,达到浓缩痕量组分的目的。

进样时,先关闭分流阀,控制气化室温度稍低于溶剂的沸点,缓慢注入样品,进样后立即打开分流阀,可采用大的放空流量(可高达每分钟几百毫升),同时以低的程序升温速率升高气化室的温度,加速溶剂的气化一,待大部分溶剂蒸气放空后,立即关闭分流阀,待气化室达到设定高于柱温的温度,可启动色谱柱程序升温程序进行样品分析。此方法的缺点是有部分低沸点组分会随溶剂一起放空,而使分析获得的样品组成失真。

由以上介绍的用于毛细管柱的直接进样、分流进样、不分流进样、冷柱头进样和程序升温气化进样五种不同操作方式,可看到影响毛细管柱分离效果的因素远比填充柱复杂,但也提供了改善分离效果的更多调节因素。因此掌握毛细管柱的不同进样技术,也已成为色谱分析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文章来源于色谱学堂,转载仅为分享知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