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胁肋痛,需要吃药吗?可以先试试这两组穴位

导读:今天学习贺普仁先生章门、合谷穴合用及丘墟、照海穴合用的临床经验。

01

章门、合谷

章门为肝经穴位,是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足厥阴、少阳之会。

章指彰盛,章门为脏气出入之门之意。常用之治疗胁肋痛、积聚痞块、腹痛、泄泻、食积不化等病症。

关于其主治,医籍这样记载,《针灸甲乙经》:“奔豚,腹胀肿,腹中肠鸣盈盈然。”《类经图翼》:“主一切积聚痞块。”

肝脉夹胃,若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胃气壅滞,气失和降则可发生呕吐、呃逆,章门可疏肝利胆,和胃降逆,故贺老常选用章门治疗呃逆。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可清泻阳明,调中理气,治疗胃肠疾患,与章门配伍应用,对呃逆有较好效果。

病例:孙某,男,60岁,呃逆3天。

3天前生气后出现呃逆,发则持续几小时,声高,不知原因地偶有缓解,旋即再发,入睡后可自行停止,3天来有逐渐加重倾向。伴有胃脘胀满,胁肋不舒,烦躁,无法正常进食,大便偏干。

望诊: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切诊:脉弦细。辨证:木郁乘土,胃气上逆。治则: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取穴:章门(左)、合谷(右)。

刺法:毫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第1次治疗,针入呃止,但走后再发,频率、程度有所改善,2次治疗后,呃逆基本平息,再巩固治疗1次而愈。

02

丘墟、照海

丘墟为足少阳之原穴,具有清宣少阳郁热,清泻肝胆火热,疏利肝胆之功,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贺老用本穴主要治疗肝胆疾患和少阳经分布区域内的病变,如:胆囊炎、胆结石、带状疱疹、疝气等病,同时治疗因肝胆功能失调所致的胸胁胀满疼痛、目痛、耳鸣耳聋等症。

本穴的临床应用在古代医籍中已有很多记载。

《针灸甲乙经》:“目视不明……目翳……两胁痛,脚废转筋,丘墟主之”,“寒热颈肿,丘墟主之”,“大疝腹坚,丘墟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丘墟主腕不收,坐不得起,髀枢脚痛。”

《医宗金鉴》:“胆原主治胸胁满,痛不得息,牵引腰腿……足胫难行等症。”

丘墟为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原穴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变化,脏腑出现病理变化后在原穴出现反应,根据这个特点我们不仅可以用该穴进行治疗,还可以用于诊察,贺老在针刺前经常触压患者的丘墟穴,以感知病情变化。

治疗时,贺老多取透刺的方法。照海为足少阴肾经穴位,阴跷脉所生,八脉交会穴之一,与丘墟分别位于内、外踝下。

由丘墟向照海方向透刺,以在照海穴处触摸到皮下针尖为宜。

采用先泻后补的手法,具有疏肝解郁,调气止痛的作用,达到少阳经气疏通以利转枢、阴经气血充濡的效果。

一针刺二穴,可减少患者疼痛,又可增强穴位作用,事半而功倍。

病例一、国际友人,女,70岁。

主诉:左胁痛数年,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曾检查肝功、肝胆B超以及十二指肠引流均未见异常,西医治疗无效。舌苔白,脉弦滑。

证属肝郁气滞,经气阻塞不畅,法当条达肝气,通调经络气血。

取穴:丘墟透照海(患侧)。

手法:捻转补泻,先补后泻。

针后即刻疼痛减轻。

病例二、周某,男,50岁。

主诉:参加劳动时,突然感到左侧肩胛缝隙处疼痛,5~6日后痛势加剧,继之波及左侧胁部,疼痛不已,呼吸加剧,咳则更甚,经服药物后无效,舌质紫暗,脉弦紧。

辨证:劳动时用力不当,致使气滞,阻塞经络。证属气机不畅。治以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取穴:丘墟透照海、曲池(患侧)。

手法:行捻转手法,先补后泻。留针30分钟。起针后,气舒而痛止,欣然而去。

病例三、李某,男,56岁。

主因“右侧胁肋部疼痛1年”就诊,发作重时向右侧后背部放射,经超声检査示:胆囊炎、胆结石。

取穴:丘墟透照海。

手法:并行九六捻转补泻法,治疗十余次,症状消失。

注:具体治疗与操作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贺普仁——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谢新才等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7.11。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