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北齐 · 娄睿墓 · 骑俑》中的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魏晋南北朝#
【北齐 · 娄睿墓 · 骑俑】
来源:山西省太原市南郊晋祠公社王郭村娄睿墓
馆藏:山西博物院
娄睿,鲜卑人,本姓匹娄,改姓娄;其姑母为高欢嫡妻娄昭君。娄睿墓位于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西南一公里,汾河以西,悬瓮山及太汾公路之东畔(过去长期被误传为斛律金墓),其发掘清理工作开始于1979年4月,历时21个月,直至1981年1月底结束。 娄睿墓由封土、墓道、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出土遗物经过初步整理,保留有相当数量的随葬品。
娄睿墓在前期已经介绍过一些,例如2018年12月4日微博介绍的女官俑、女侍俑,以及2018年11月4日微博介绍的【鞍马出行图】等。今天为大家介绍两件现存于山西博物院的骑俑。
(图一)娄睿墓出土的骑俑
如图所示,图一至图五为娄睿墓出土的骑俑,标本606,通高32厘米,马高26.5厘米,骑俑面庞圆润,体态丰腴,细眉圆眼,扁鼻阔翼,小嘴紧抿,脸微侧看向左边
(图二)娄睿墓出土的骑俑
骑俑头戴浑脱帽(疑似,发掘简报将其简称为黑帽),呈半圆状,中间有中缝,外围有毛饰,面料较厚重,露出耳朵。浑脱,原指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整张剥下的动物的皮制成的革囊或皮带。
(图三)娄睿墓出土的骑俑
明代的陈士元在其 《诸史夷语解义》中说道“ 浑脱,华言囊橐也”,视其义相当汉语中的“ 囊 ”。 同属明代的叶子奇在其《草木子》中将“浑脱” 解释的更为具体: “北人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逐旋取去内头骨肉,外皮皆完,揉软用以盛乳酪酒湩,谓之浑脱”。可见,浑脱帽是用动物的整张皮囊做的囊形帽子,是胡服中首服的主要形式,最初是游牧之家杀小牛,自脊上开一孔,去其骨肉,而以皮充气,谓曰皮馄饨。隋唐时期更加盛行,至唐人服时,已用较厚的锦缎或乌羊毛制成,帽顶呈尖形,如“织成蕃帽虚顶尖”、“红汗交流珠帽偏”等诗句,即描写此帽。骑俑内穿窄袖高领衣,外穿短袖黑襦,上有十五枚桃形饰,面料质感比内衣硬挺;腰间系带,下穿白色缚袴,膝盖处有两道勒痕,脚蹬乌靴;双手执物已朽,腰部左右皆有配物痕迹;
(图四)娄睿墓出土的骑俑
红马极为俊朗,装有黑鞍、红缘鞯( 鞯jiān,马鞍子下面的垫子),靷(靷yǐn,栓在车轴上拉着车前进的皮带)、靽(靽bàn,古代驾车时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带)均饰有黑花。
(图五)娄睿墓出土的骑马武士俑
图五至图九为骑马武士俑,标本558,通高33.1厘米,马高26.6厘米,其神色与骑俑相似,头戴金色兜鍪(móu)。
(图六)娄睿墓出土的骑马武士俑
兜是一种形同口袋,具有一定可变性的头盔,大多数兜鍪除了能保护头部的防护外更能护住全头、颈、喉,而且兼护部分面部及肩部。
(图七)娄睿墓出土的骑马武士俑
战国之前头盔都称之为胄,战国后随着技术革新,也给头盔赋予了新的名称“兜鍪”。《东观汉记·马武传》中记载:“﹝武﹞身被兜鍪铠甲,持戟奔击”。
(图八)娄睿墓出土的骑马武士俑
骑马武士俑上身穿鱼鳞金甲,疑似筩袖铠,肩部有护肩的筩袖,前后连属;下穿缚袴,脚蹬靴,小腿部分有红漆;左跨带兵器两件,可能为槊、剑。
(图九)娄睿墓出土的骑马武士俑
南北朝时期的传世珍品极少,出土者也为数不多,娄睿墓的壁画、陶俑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这一时期艺术史和服装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魏晋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