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与心理测量

20 世纪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心理测量的发展有着相似的和几乎平行的发展轨迹,这决不是一种偶然,因为特殊教育与心理测量之间有非常密切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1905 年,心理测量的创始人比纳和西蒙(Bitnet & Simon)采用心理年龄的计算方法来测量人的智能发展水平,大大地加快了心理学的定量研究。

心理测量的理论和方法很快地应用到特殊教育的领域。最明显的事实是立刻被应用到对特殊儿童,尤其是对弱智儿童与超常儿童的筛选和鉴定上。

例如,根据智力测量的原理,采用 1911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推孟修订的智力量表,倾向于把智商低于 80 的儿童和智商高于130 的儿童分别看成是弱智儿童与智力超常儿童。后来又在智力测量的基础上,发展了标准的学绩测验、人格测验和其他专用量表并用来测量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

尽管人们对某些单项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多有疑虑,但心理测量还是为各类特殊儿童的鉴定、评估和教育安置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现实的问题是,不是简单地肯定和否定心理测量和其他类型的教育测验,而是结合文化传统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修订和改善测量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并且做到在综合测验和评估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特殊儿童的现状和趋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