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真的是这样吗?【760】
《那年花开月正圆》里面,沈家和吴家东院两家在一开始结怨的时候,其实就是沟通上出了问题。
当时的大概情况是,有一个军需订单需要吴沈两家的报价。沈家给军需订单的报价比吴家低一成,但没想到,最终这份订单仍然被送到了吴家手里。善良的吴聘邀请沈家一起合作,于是吴家和沈家按照要求,一起联合完成了军需订单,却没想到遭人陷害被告膏药有假。
这两家没有第一时间沟通,而是彼此怀疑。
吴家得知膏药有假,第一反应就是:“以前从没出过问题,这一次有一半是沈家承制,所以出了问题。”吴蔚文也说:“别忘了,当初沈家的报价比成本还低一成。”很显然,也是认定差错出在沈家。
沈四海怀疑吴家东院是要找借口陷害他们,还断言:“这一切都是吴家提前设计好的。”甚至连一个不相干的粗使丫头,他都怀疑是吴家东院暗插的眼线。
沈月生很清楚自己家的膏药质量,但却没想着直接找吴家沟通,而是选择三更半夜偷偷去吴家库房一探究竟。
如果能及时一起沟通一下,或许就不会造成两家结怨,沈月生也不会因此丢了性命。
很早之前,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狮子和老虎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到最后,两败俱伤。
狮子快要断气时,对老虎说:“如果不是你非要抢我的地盘,我们也不会弄成这样。”
老虎吃惊地说:“我从未想过要抢你的地盘,我一直以为是你要侵略我。”
其实,狮子和老虎都没有想过要侵略对方,但却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结果由于彼此之间的误会导致最后两败俱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他们事先能沟通一下,互相了解对方的想法,或许结局会大不相同。
前些天听樊登老师讲的《梁漱溟先生讲孔孟》,其中讲到“子绝四”。孔子的学生讲孔子有四件事情是从来不做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其中,毋意,就是别瞎猜。言外之意就是有不同意见,一定要及时沟通。
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周游列国,绝粮于陈蔡的时候,有一天,颜回负责煮饭,有人跑去告诉孔子说:“我看见颜回在偷吃。”孔子说:“不可能,颜回不可能偷吃。”孔子相信颜回这样一个能做到“三月不违于仁”的人,一定不会做这种事情。
过了一会,另外一个学生也来跟孔子说:“我看见颜回煮饭的时候在偷吃。”
孔子半信半疑,心里开始嘀咕。
后来,子路来了,也说:“我亲眼看见了,颜回偷吃。”
孔子忍不住了,问颜回是不是真的偷吃了。
颜回说:“是的,我吃了。我煮饭的时候,有米粒儿不小心掉地上了,不想浪费了,我就捡起来,把它吃了,今天的这个饭我就不吃了。”
孔子这才恍然大悟。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来即便是眼睛看见的,也要沟通了才知道事情背后真正的缘由,否则还是会免不了诸多误会。
假如没有沟通交流,孔子对颜回的为人产生误解,那么留在史册上的颜回可能会与他本人大相径庭。
由此可见,生活中处处需要沟通,所有的关系,一旦缺乏沟通,就成了独角戏。
有句话说的好:“这世上所有的误会都来自不理解,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不沟通。”
哈·纪伯伦说:“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
出现问题的时候,或者有误会的时候,不要害怕冲突,冲突也是一种沟通。及时沟通才能及时解除心中疑虑,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