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要吸取古人数千年的经验,供自己运用
◆ ◆ ◆ ◆ ◆
“数称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过去的大臣,都是深通历史,如司马光,著有《资治通鉴》,但他也是大政治家。他有一度被贬回家,后来皇帝有许多事情,要找他去谈,他接到命令进京,到了京城——洛阳的城外,洛阳的老百姓听说司马相公蒙皇帝召见进京,大家高兴得跑到郊外去排队欢迎他。司马光看见这情形,问明白了原因,立刻往回走,不进京了。这就是太得众望了也不好,这就是司马光做人小心的地方。同时,也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当荣耀来的时候,高兴不要过头了,过头了就不好,花开得最好的时候,要见好便收,再欣赏下去,就萎落了。这里是说做大臣要深通历史,因为在历史上有很多的经验,可以引用来帮助领导人。
在清初,皇帝的内廷,有一个祖宗的规定,皇帝每天早晨起来,一定要先读先朝的实录,他们祖先处理政事的经历。可见历史的经验,有如此重要,不管读得多熟,每天要读一下,以吸收经验,启发灵感。随时以自己历史的经验来辅助皇帝的才是忠臣。(《历史的经验》)
“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如果研究完,再加上《逸周书》、《管子》等等,就基本晓得中国过去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乃至做人做事。可是这一切体制经验我们已经忘了。假使没有忘记的话,自己晓得有几千年文化,这些东西拿出来,根据历史的经验,配合现在接受西方的经济学、工商管理等等,那就很了不起、很伟大了。可是,我们“几多归鸟尽迷巢”啊!找不到自己的路子走,这是一点。
第二,我们有五千年历史,譬如我们经常提到二十六史。全世界的民族,保存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最完整的只有中国人。譬如印度,历史都没有了,靠十七世纪以后的外国人帮他们整理。印度这样大的国家,这样大的民族,这样深厚的文化,就是没有历史。你们不能拿美国来讲,我在美国的时候给他们讲笑话——你们的历史两百多年,我们有五千年,我说你们要给我们做文化的学生,做徒孙我都不要。讲科技的话,我们叫你师父还可以。
我们小的时候是讲二十五史,加上清朝三百年的历史是二十六史,如果再加我们这一百年,就是二十七史。任何一个国民,如果自己不懂历史,就不要谈文化了,因为新旧的观点无法对照。所以我也常提这个话——“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想了解现在,了解未来,必须读历史,回头去看过去的经验。没有古代哪有现代?没有父母哪有儿女呢?没有祖先哪有我们呢?可是,我们现在迷了路。(《漫谈中国文化》)
我常劝青年多读古书,不要以为自己学问够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问经验永远不会够的。古人著书立说,累积了多年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穷毕生精力,到晚年出书,流传下来,我们如果不读古书,那才真是愚蠢,因为有便宜不知道捡。读了古书,就是历史的经验,是吸取古人付出辛酸血泪的数千年经验,供自己运用,所以何必自己去碰钉子,流血流汗,茹苦含辛再领悟出同样的经验呢?或者说,只是读他的书,而又看不见他的人,可以和他交上朋友吗?当然可以呀!我们由古书就看到他的时代背景了。例如读唐诗,就知道唐代之所以成其为唐代,那种淳厚、朴素、气魄,那是伟大,的确了不起。杜甫和李白的诗是好,而在文字技巧上看来,似乎不如现代的诗;但现代的诗作就没有唐诗的风格与气势,尽管堆砌,也没有唐诗的那种精神与气魄。
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在未得志前,连吃饭也成问题,但他的书房就有一副对联:“读书万卷,神交古人”,这种胸襟,这种抱负,是年轻人应该效法的,这就是“尚友”,也是与古人交朋友的意思。(《孟子与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