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是最锋利的刀【439】

01

前几天吃完午饭在路边晒太阳,看到一家水果店门口有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男孩,很开心地抱着一小篮子车厘子往停车处跑去。

因为跑得太快,被路面凸起的砖块绊倒了,小男孩连人带篮子摔倒在地,车厘子撒了一路,见此情景,他无助地大哭起来。

在店内忙活的妈妈听到哭声赶紧跑出来,并没有第一时间抱起孩子,没有看他有没有伤到,也没有安慰他或者给他一个拥抱。而是赶忙捡地上的车厘子,一边捡一边气急败坏地说:“哭什么哭,让你不要动,你非要逞能,现在好了吧,你自己摔倒了,你还好意思哭?”

小男孩一边哭,一边说:“我想帮爸爸把它放在车上,让他给客户送去。”

“早都跟你说了,你拿不动,你就爱逞能。你看这裤子也摔破了吧,今天早上才给你换的新裤子!”妈妈把摔倒的孩子抱起来,一边叨叨一边拍掉孩子身上的脏东西。之后没好气地问:“摔疼了吗?”

小男孩拿袖子抹掉脸上的眼泪,满脸委屈地摇摇头说:“不疼。”

妈妈带着他进了店里面。

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好心疼那个孩子,他委屈的小表情,和他自己擦眼泪的样子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我多想告诉那位妈妈,比起外界的伤害,她在言语上的二次伤害才更让孩子痛苦和无助。

02

想起之前在网上看过的一则新闻,一个女孩被欺凌后服毒自杀。她自杀前写了封遗书,她说都是我不好,让全家跟着丢脸了,我太脏了,离开这个世界是最好的选择。

女孩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她在受到伤害之后,她的家人非但没有报警,反而害怕事情传出去,觉得丢人,在家里反复辱骂她。

谁让你大半夜还往外跑?

你为什么不反抗?

谁以后还会要你?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受害者有罪”论。当正常人不能有效的为受害者提供帮助,以维护公正时,就容易转向非理性的责备受害者,说服自己,这是受害者应得的,因为他本身有错,所以,世界还是美好的。

可怕就可怕在有些父母和家人就是“受害者有罪”论的秉持者。孩子在受到伤害时,不是第一时间去关怀、包容、理解、接纳,而是用赤裸裸的语言和冷冰冰的态度,在孩子的伤口上继续撒盐。

很多的时候,在孩子的记忆中,让他们更难过的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本身,而是这件事情发生时家人对他的态度。

就像这位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女孩一样,正是家人的态度和语言的二次伤害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03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都难免遇到挫折,也难免会犯错。挫折不可怕,犯错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孩子犯错时父母不能在精神上给他们一个强大的支撑,帮助孩子突破恐惧,度过焦虑的时光。

孩子的成长不需要一味地指责,而需要父母的爱和包容。就像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说:

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作出理性客观的判断。

他们甘心陪伴孩子一起经受痛苦和折麽,让孩子领悟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使他们明白:父母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是那么可怕,而且痛苦未必是坏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

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遭遇不幸、挫折或者伤害时,不要再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二次伤害了,而是应该坚定地告诉他:宝贝,别怕,有我在。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