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主要参战国 其余二战参战国(地区)领导人都是谁

说起二战的主要参战国,往往是指同盟势力的美英中苏四国以及轴心势力的德日意三国,而整个二战参战的国家和地区总数量达到了61个,除了那七个主要参战国,其他国家中也不乏一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领导者,那么他们中都有谁呢?小编简单罗列了一部分(不含傀儡政权)。

法国 -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战时的自由法国领导人,法国投降后逃亡至英国,1940年6月18日透过BBC发表《六一八宣言》的演说,宣告了自由法国运动的开始,直至1944年6月3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建立。

南斯拉夫 - 约瑟普·铁托(Josip Broz),1941年轴心国攻陷南斯拉夫后,铁托领导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参与对轴心国的武装作战,这支部队也是战后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前身。

波兰 - 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Wladysław Sikorski),战时的波兰总理和流亡政府领导人,领导下的波兰军队活跃在各个阵线,包括西欧、北欧甚至中东地区,1943年7月4日因空难逝世后由米科瓦伊奇克接任,但影响力远不如西科尔斯基。注:图片中右侧人物为西科尔斯基。

阿尔巴尼亚 - 恩维尔·霍查(Enver Hoxha),战时的阿尔巴尼亚抵抗运动领导人,1939年4月10日阿尔巴尼亚被意大利吞并,霍查领导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在英国的武器援助下率领民族解放军在1944年11月29日这一天收复了阿尔巴尼亚全境。

匈牙利 - 霍尔蒂·米克洛什(Miklos Horthy),战时的匈牙利王国摄政,为了获取捷克斯洛伐克以及罗马尼亚两国的匈牙利人居住区与德国结盟,领导匈军参与了入侵南斯拉夫和苏联的一系列军事行动,1945年苏军占领匈牙利后流亡海外。

荷兰 - 皮埃特·海布兰迪(Pieter Gerbrandy),荷兰本土沦陷后政府迁往伦敦,1940年9月3日海布兰迪取代了失败主义浓厚的迪克·德海尔,成为荷兰新一任首相,在他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对德国的舆论宣传,荷兰军人也大量编入同盟国军队参与对敌斗争,1950年海布兰迪获得了英勇勋章。

巴西 - 热图利奥·瓦加斯(Getulio Vargas),战时的巴西总统,美国参战前奉行中立立场,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转而投入同盟国,促成1944年派遣军队远赴欧洲参战,是当时唯一派兵至欧洲战场的南美国家。

罗马尼亚 - 扬·安东内斯库(Ion Antonescu),战时的罗马尼亚总理,为了夺回被苏联割占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而加入轴心国参与对苏战争,1944年8月21日因战局不断恶化被政変人员逮捕,战后因战争罪被处决。注:图片中右侧人物为安东内斯库。

南非 - 扬·史末资(Jan Smuts),战时的南非总理,二战爆发后取代了亲德总理巴里·赫尔佐格,一度被认为是丘吉尔的接班人,率领南非军队积极协同英军作战活跃在东非、北非、西西里岛以及巴尔干半岛。

保加利亚 - 鲍里斯三世(Boris III),战时的保加利亚沙皇,虽然博格丹·菲洛夫作为一名亲德首相为政府领导人,但普遍认为鲍里斯三世才是实权掌控者,并且菲洛夫也是由他认命的,保加利亚虽加入轴心国但并未出兵参战。

乌克兰 - 罗曼·舒赫维奇(Roman Shukhevych),战时的乌克兰反抗军司令官,同德军和苏军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直至1950年被俘自尽,被乌克兰视为民族英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尼古拉·瓦图京大将就是被舒赫维奇领导的武装力量伏击致死的。注:乌克兰当时并不算参战国。

挪威 - 约翰·尼高斯沃尔(Johan Nygaardsvold),战时的挪威首相,拒绝了德国的劝降,国土沦陷后转入伦敦担当流亡政府领导人,直到1945年5月31日重回本土。

加拿大 - 威廉·莱昂·麦肯齐·金(William Lyon Mackenzie King),战时的加大拿总理,在他执政期间加拿大不仅对外输出兵员支援同盟国作战,并且加拿大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但是当时的加拿大政府十分的孤立并不被西方大国待见,但是却丝毫不影响民众对总理本人的支持。

比利时 - 赫伯特·皮埃洛(Hubert Pierlot),战时的比利时首相,流亡政府领导人,自1942年10月开始兼任国防部长职务,1944年还亲自制订了重建比利时军队的皮埃洛计划(Plan Pierlot),因为比利时仍旧掌控着海外殖民地,尤其是比属刚果的铀矿对同盟国提供了重要帮助。

利比里亚 - 埃德温·巴克利(Edwin Barclay),战时的利比里亚首相,在1944年对轴心国宣战前,利比里亚政府始终站在亲美立场,尤其东南亚全部被日本控制后,利比里亚橡胶资源成为了盟军唯一的供应渠道,罗斯福在参加卡萨布兰卡会议后访问利比里亚并会见了爱德温·巴克利总统。

埃塞俄比亚 - 海尔·塞拉西(Haile Selassie),战时的埃塞俄比亚皇帝,二战爆发前因第二次意埃战争失利而流亡海外,二战爆发后在苏丹喀土穆成立新政府进行反意斗争,1941年5月5日在英国的支援下收复了埃塞俄比亚全境,赛拉西有着埃塞俄比亚之父的称号。

泰国 - 銮披汶·颂堪(Plaek Phibunsongkhram),战时的泰国总理,奉行亲日外交加入轴心国,泰国成为唯二没有被日本占领的非傀儡亚洲国家(另一个是中国),期间协助日军参与了缅甸战役及马来亚战役。

芬兰 - 卡尔·曼纳海姆(Carl Mannerheim),战时的芬兰国防军总司令,领导芬军先后参与了冬季战争和苏德战争,1944年8月4日解除亲德总统里斯托·吕蒂职务亲自担任,与苏联达成和平协议保证了芬兰独立。

沙特阿拉伯 - 阿卜杜勒·阿齐兹·沙特(Ibn Saud),战时的沙特国王,1945年对轴心国宣战前,沙特政府始终站在亲美立场,很大原因是国王本人同罗斯福的私交甚密,整个战争期间沙特向同盟国提供了大量石油资源。

希腊 - 乔治二世(George II),战时的希腊国王,即便是希腊沦陷后乔治二世仍然是希腊流亡政府和军队公认的国家元首,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希腊沦陷后的实际抵抗运动领导人是史芬尼·萨拉弗(希腊人民解放军)和拿破仑·泽尔瓦斯(希腊全国民主同盟抵抗军)。

乌拉圭 - 阿尔弗雷多·巴尔多米尔(Alfredo Baldomir),战时的乌拉圭总统,虽然在1945年对轴心国宣战前乌拉圭始终保持中立立场,但亲英的政府重心明显对同盟国更具好感,拉普拉塔河口海战后谢绝了德国海军施佩伯爵号的避难请求,是导致该舰沉没的重要因素之一,巴尔多米尔的决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伊拉克 - 努里·赛义德(Nuri al-Said),战时的伊拉克总理,1940年亲德的拉希德·盖拉尼执政,亲英的赛义德被迫流亡海外,1941年5月31日英伊战争后以盖拉尼为首的伊拉克亲德势力被清算,努里·赛义德得以重返伊拉克政坛再次执政,二战期间积极推行亲英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 - 爱德华·贝奈斯(Edvard Benes),战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捷克斯洛伐克遭到瓜分后,1939年10月在法国巴黎建立了流亡政府(后迁至伦敦),致力于推翻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恢复到1937年的边界,是同盟国承认的唯一政府。

澳大利亚 - 约翰·柯廷(John Curtin),战时的澳大利亚总理,发表了著名的《宣战广播》,积极斡旋英美等盟国筑起抵抗日本的共同防线,在战争中柯廷顶着丘吉尔的压力将部队回撤东南亚和本土,又把指挥权交由美国人而不是英国人,带领澳大利亚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战时岁月,被视为澳大利亚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理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