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论家祝嘉先生说:“近来书家,仅得三人,四川谢无量,浙江马一浮,江苏吕凤子。”马一浮先生(1883—1967)是近代中国少数的通人。通人,就是孔子所说:「君子不器」的君子,于学无所不窥,故「儒/佛」、「汉/宋」、「诗人/学人」之葑畛均遭打破,于每个领域都比得上久在该领域专业钻研的大专家。因此,对一般学者来说,书法与篆刻之类艺事,或许最多只能旁及,略略「游于艺」而已,罕能专擅;更多的人则是无暇肆力于此。可是马先生博涉多优,不唯学称儒宗、大弘法性,书法也卓然成家,不可忽视。
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中.他与梁漱溟、熊十力被弟子们尊为“新濡学三圣”,俗称“三驾马车”。
马一浮早年学书以唐碑人手,尤喜爱欧阳父子,二十岁后遍临魏晋南北朝书,植根于钟王诸帖。兼用以唐贤骨法。“取北派之雄杰以充筋骨,而尽变其粗行之而貌,得南宗逸丽温润之韵致,而一洗其姿媚粉泽之态。’所以他的行草书碑帖交融,清稚高古。其结体坚紧,取势侧歌而险劲.但笔画俊迈秀拔自成一格。而在书法艺术上,马一浮也同样被称为一代大家,他是一位有真正书名的学者。真草篆隶无一不精,用笔凝练高雅.不名一体,对历代碑帖都有精深的研读。沙孟海曾撰文说:“我们展玩马先生遗墨,再检读他《润戏斋题跋》,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代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超卓.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曾受过马一浮亲炙的丰子恺更是服膺马先生的学问人品和书艺,称其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当然,马一浮在书法上有如此高的成就和赞誉,主要还是得自他博大精深的才学。他自幼就聪颖过人,有“神童’之誉。传记中说他十岁时,母亲指着园中的菊花命他做一首麻字韵的五言律诗,他即刻吟道:“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处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母亲闻之叹日:“儿长大当能诗。此诗虽有稚气,颇似不食烟火语。汝将来或不患无文,但少福泽耳。”十一岁时,他的家庭教师郑墨田居然因学生太聪明自己难以胜任而请辞.而在十五岁赴绍兴城参加县试时.马一浮更是名列第一,大出了一记“风头”。因为同次参加这次县试的还有鲁迅兄弟俩,他们在各自小组中.周作人考了第三十四名,鲁迅则是第三十七名。丰子恺曾有一篇散文《陋巷》,记述了马一浮先生始终孑然一身、深居简出地生活在杭州那一陋巷的老屋内。马一浮自十九岁那年妻子病逝后.就矢志不再续弦,从此研究理学、佛学,终其一生。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学盖世,但他却“不屑于事务’.骨子里有一种超凡隐逸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