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吴茱萸汤

第六十四方——吴茱萸汤

阳明六十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切,大枣十二枚 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土败胃逆,则作呕吐,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若得汤反剧者,则由上焦之痞热,非关中焦之虚寒也。

1食谷欲呕者,此属阳明也。胃为阳腑,而主下降,阳腑虚寒,则气逆不降而呕吐也。得汤反剧者,此属上焦之痞热,而非关中焦之虚寒。此属上焦之痞热者,应是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  重点,此属阳明也。本条阳明胃腑之虚寒,不要理解为阳虚,而要理解成胃寒,胃的器质之寒,也就是物理之寒,也就是胃寒,不要理解成阳虚。而吴茱萸,就是治胃寒,胃器质性之寒。以下所以吴茱萸汤的提纲,无论少阴篇的少阴病提纲,还是厥阴病篇提纲,都是胃寒。都在此胃体器质之寒的基础上学习。

3  《金匮》卷二,五脏风寒十六,五脏者,皆秉气于胃,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致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胃而致于手太阴。(此是真脏脉理论。)

少阴十八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吐利厥冷,烦躁欲死,则中气颓败,微阳离根矣。吴茱萸汤,人参、大枣,培土而补中,吴茱萸、生姜、温胃而回阳也。

1  少阴病者,是肾家之虚寒也,胃寒不降,足少阴寒水,不能化手少阴之君火,水寒无阳也。吐利者,脾陷胃逆也,手足厥冷者,中气之虚寒也。烦燥欲死者,中气颓败,不能升降化气也。烦躁欲死,一是中气之败,阳阳离根之烦。二是胃腑器质之寒,上逆不降,不能化火,少阴脏寒之象。君火离根之烦躁,手足厥冷中败之欲死。胃逆火炎不则则呕吐,肾寒而脾陷则下利欲死。

2  言微阳离根者,是肾中之微阳之义,肾为寒水,九阴一阳,心为阳火,九阳一阴,大体意思是坎离互根之义,火之根在水,水之根在火。阳火之根,即水中之微阳,此即是微阳离根之义。坎中之阳,即是微阳。君火离水中微阳之根,而上则火盛,所以烦躁欲死。《长沙药解》坎阳离根,散越无归,则烦躁欲死。

3  胃体器质之寒,不能下降,则微阳离根也。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温胃之寒,降胃之逆,以接微阳之根,而化寒水之气,以藏阳火归根。

4  本案病根,就是胃寒,器质之体寒,先胃寒不降,后少阴病虚寒,所以为少阴病。中气不降,少阴越寒,则上火越旺,则越是烦躁欲死。

胃为阳腑,而主下降,寒则不降,气逆则呕吐,吴茱萸汤,温胃体之寒,降逆止呕也。此即是阳明六十条。

胃为阳腑,阳明之阳,五脏之本,胃寒则君火不降,君火上热而少阴下寒,所以为少阴病。吴茱萸汤,温胃质之寒而降火,以化寒水之气也。此即少阴十八条。

胃寒而中虚,中气不交,而发厥逆,阳上而阴下,此即是厥阴病,吴茱萸汤,温胃质之寒而降逆,交济阴阳也。此即厥阴二十六。

而此三条提纲,都是胃寒。胃寒则欲吐,是阳明病。胃寒气逆,火热而水寒,则为少阴病。胃寒中虚,而发阴厥,即是厥阴病,阴厥病而见厥阳证,故头痛,吐涎也。

5   另一点,就是脾胃为中气,胃寒累及脾,也为太阴病,而太阴病,又附于少阴与厥阴二经。吴茱萸汤,是为胃寒,胃寒而少阴病,少阴病者,太阴必病,胃寒而阴厥病,厥阴病者,太阴必病。也是太阴病,附于少阴与厥阴二经。

少阴病,吐利者,脾陷胃逆也。此是胃寒,而下利者是为脾陷,也为太阴之病,附于少阴经,也是少阴病,而太阴必病。附于阳明,此也是胃寒而脾虚也。

胃寒中虚,而发阴厥,阴厥病,太阴也病。也是太阴病,附于厥阴经。也是厥阴病,而太阴必病。此也是胃寒,而见三阴病。胃寒则五脏失秉,不能承气也。而也是太阴病者,俱附于少阴与厥阴也。少、厥二经的四逆汤提纲,非常明显,即不用多说,而吴茱萸汤的胃寒,三阴俱病,也是太阴病。

卷十,太阴脏病,开头原文;已入太阴,阴邪内传,势不久驻,故太阴之病条甚少,俱附于少阴,厥阴之篇矣。

6   另外说一点,烦躁欲死者,也是脏厥。而脏厥者,就是胃寒中虚,阴阳不交,阳上阴下之厥逆。乌梅丸提纲,厥阴二,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蛔厥者,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而此脏寒者,就是乌梅丸中的,细辛,干姜,附子,桂枝,人参,蜀椒之类药对症。所以吴茱萸,专治胃寒,区别于脏寒。所以我原来解的吴茱萸治脏腑之寒有误。

厥阴二十六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胃气上逆,浊阴涌泛,则生干呕。胃逆肺阻,清气堙郁,则化痰涎。胃逆而胆火升炎,津液涌沸,则沫生焉,譬犹汤沸而沫起也。胃逆而浊阴升塞,头上气滞,故痛生焉。是少阳、阳明之病,而见之厥阴者,肝胆同气也。缘肝脾寒陷,故胆胃冲逆如此,宜吴茱萸汤,参、甘,补中而培土,茱、姜,温寒而降逆也。

1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是胃寒而阴厥也。胃家之寒,中气之虚,阴盛而发厥逆,阴阳不交也。胃逆则干呕,火逆刑金,则吐涎沫,阳厥不降,浊阴上逆,头上壅塞,则头痛也。

本条提纲,此属厥证,胃寒中虚,而发厥逆,厥阳上逆而不下降也。此因胃寒,气逆不降,阴阳不交也。厥阴者,阴极之脏,阴盛而发厥逆者,必因阳明之阳虚。厥逆者,阴厥于下而阳厥于上。阳厥于上,则见干呕,吐沫,头痛也。厥阳不降,浊气升填,头上壅塞。阳厥则头痛。则若头痛。此也是太阳经气上逆之证,所以头痛。

2   胃为阳腑,寒则不降,阳火不降,少阴虚寒,厥阴为阴极之脏,阳气不降,则阴盛则阳厥,则发厥逆。

3总结一点;厥阴与少阳的关系。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厥阴是厥热往复,全是中虚,本气之偏。少阳是寒热往来,外邪之寒,郁其本气热。

厥阴者,是少阴之阴盛,阳明之阳虚,阴盛而而发厥逆,厥热往复,厥深者热复也深,厥多则病进,厥少则病退,厥热相平而病愈。厥阴病者,厥深者热复也深,厥将终而热将作时,应当下之,使热复之阳与阴平,则热可不作,热去则厥也不来,厥热相平则病愈。热过燥屎者,则小承气下之。厥多病进,阳不复者,吴茱萸汤,四逆汤理中,当归四逆汤,阴极化阳也。

少阳者,是外伤之寒,闭其少阳之相火,所以外伤之寒,与少阳之火,寒热往来也。少阳病者,外寒与火热和解也。小柴胡汤,黄芩泻相火,表寒未退者,加桂枝解表寒。

4 《金匮》卷十三,呕吐十九,与本条提纲相同,不在重复。

附,按:郭雍曾说:“四逆而烦躁者,不问其余证,宜先服吴茱萸汤;四逆不见烦躁,宜先服四逆汤;四逆而下利脉不出,宜先服通脉四逆汤。”以上皆经验之谈,当记而不忘。《伤寒掣要》

5  胃寒则少阴不能化火,是为少阴病。胃寒而中虚,阴阳不交,是为厥阴病。胃寒气逆而呕吐,即为阳明本病。手少阴是君火主令,火逆不降,不能化水,所以胃寒不降,火不化水,而言少阴病。而足厥阴是风木主令,所以是中寒而承厥之病。。

呕吐十八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卷十三

呕而胸满者,中气虚寒,胆胃逆升,浊气填塞于膈上也。吴茱萸汤,人参、大枣补中而培土,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也。

1   胃为阳腑,寒则不降。呕者,胃寒而气逆也。此是胃体脏器之寒。可以说成物理性的寒,如吃冰块冷饮,食寒过冷,导致的胃体器质之寒。而胸满者,就是胃不降浊,浊气上填清虚之地。吴茱萸温胃寒以降逆,生姜温胃寒以降逆,胃寒不能气,人参大枣,补中而化气。

黄师解“中气虚寒”者,此就是胃寒之义。胃寒累及太阴,即是中虚之义。

2   《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与本条《金匮》提纲是互文。本条提纲已说明,呕吐之理,是因虚寒,在《伤寒》阳明提纲,就不在多说,只说后的辨证,如得汤反剧者,属上焦。

胃为阳明,阳之最盛,食寒凉之伤,则病胃寒,胃寒不降,则呕而胸满,总因胃寒。

3  《长沙药解》吴茱萸;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吴茱萸辛燥之性,泻湿驱寒,温中行滞,降胃逆而止呕吐,升脾陷而除泄利,泻胸膈痞满,消脚膝肿痛,化寒痰冷饮,去嗳腐吞酸,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平心腹胸首各种寒痛,熨胁腹诸癥,杀脏腑诸虫,医霍乱转筋,疗疝气痛坠。

热水洗数次用。

《本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一名毅。生山谷。

论:吴茱萸

三黄,双花连翘,这样的苦寒药,是药性之寒,而食寒饮冷,如雪糕冰镇冷饮,这都是物理的寒。而吴茱萸,就是治这个胃体器质的物理之寒。他与附子的扶阳之气,正好形成对比。胃为阳腑,而主受纳,冷热酸甜苦辣,各种杂货,全部往里填。所以会伤物理之寒,也会成宿食停积。而胃为阳腑,五脏之气,各承胃气,胃寒气逆则呕吐,胃寒不降,三阴不能承气,则见阴寒。皆因胃寒,吴茱萸汤,温胃寒而降逆,则三阴承胃阳之气也。

三黄之药,泻火降胃,胸中痞热,胃中不和,胃气不降,还能泄热消痞,降逆建中,健胃消食。与双花连翘知母的寒,还不一样。寒药伤及脾胃,一般药后能明显感觉出来,所以停药换方即可。另一点所谓的伤脾胃,就是虚其虚,实其实之误。所以不要一见三黄,第一反应就伤脾胃,畏不敢用,观泻心汤,三黄降胃泻火,俱能建中,味苦泻火,俱取苦降之义,也是降胃之法。大黄也是中土药,泻阳明阳实,也泻宿食停积,也是降胃之药,还能泻胸膈之痞热。不要把大黄,用寒凉伤脾胃的这句话给妖魔化。

太阴篇开头,仲景“四逆”之垂法,大黄、芍药之示戒,不可不详思而熟味也。是太阴病四逆者,故然不用。但胃病不和者,胸膈痞热者,该用还得用。如痞证泻心汤方,还有诸大黄方等。勿被寒伤脾胃之论,而概统论,很多中气病,是该用的还要用。三黄者,虽能伤脾阳,但皆是降胃之药。还是要细细品味,详思而熟味。

胃为阳腑,阳明阳实,大承气汤。胃为阳腑,满则亢实,大承气汤

胃为阳腑,胃寒气逆,吴茱萸汤。胃为阳腑,胃寒阴实,胃寒脏厥,吴茱萸汤。

购书,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吴茱萸汤与理中丸的异同点与主要区别

    [相同点]二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人参温中补虚,治疗中焦虚寒证. [不同点] 吴茱萸汤:配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大枣补气健脾: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①阳明病胃中虚寒证,② ...

  • 伤寒论学习:279条-282条

    钦中医经方学社讨论记录 讨论内容 时间: 2018年08月07日20:00-21:00 参与者: 林佳明老师.高一萍老师.林利城老师.刘敏.陈小芳.陈青.许永芳.覃秋玲.曹丽君及诸位同仁(不一一列举) ...

  • 伤寒论113方速查(很强大)

    太阳上篇 计一十四方 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五苓散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肉桂 桂枝加附子汤 于桂枝汤内加附子一枚 桂枝加桂汤 于桂枝汤内加桂二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人参 甘草 白术 ...

  • 伤寒论113方

    ​伤寒论113方 1.桂枝汤 5味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 ...

  • 【中医】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八月阅读排行榜 [西医]解剖学大图版 [中医]国家级名老中医名方精选 [中医]中医金句100条 [中医]中医治病法则120条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表[内附口诀] [中医]傅青主女科方解歌诀总结版 [中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干货分享: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导读:本文总结了<伤寒论>113方方药组成与煎煮方法服药禁忌等,且后附有汉代方剂剂量与现代的换算.值得收藏与分享!经方是我们中医人的财富,不可弃之如草芥,亦不可束之以高阁!有老师感叹,现在 ...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纳四药,重用生姜配参枣: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疗. 组成: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虚寒呕吐.症见食谷欲呕,畏寒喜热,吞酸嘈杂:或厥阴头痛,干呕吐涎 ...

  • 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 经方派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

  • 伤寒论113方集锦

    伤寒论113方集锦

  • 伤寒论113方集锦(后附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