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一)
『写在前面的话』
在许多与育儿有关的书中,都会提到前额叶皮层。
直到我们二十五岁左右,这个特殊的脑部区域才能够发育成熟。
这个区域主要掌管计划协调、自我控制和抽象思维,相关的功能包括计划、确定优先目标、组织思想、抑制冲动、权衡行为结果。
然而,这也只是生理上的成熟。对于刚过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是否能够发展出良好的判断力和决策力, 却千人千面。
如果一个人能够明辨是非,通过权衡利害(即我们所说的了解自己的真正需求),并能够自我控制,使自己的言行恰到好处,我们便说这个人是理智的。
相反,如果过多地代入个体的情绪,近似百分百的镜映他人的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理智。这是情感同情,不是认知同理。
对于个体,更多的应该是体验自己的情感,应具有能够觉察到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的能力。
『正文』
小孩子达到成年人的理智通常是不太可能的。
这不仅需要等到他们的前额叶皮层发育成熟,也需要有大量的生活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的过程最好也像缓释药片一样,慢慢地释放。
这个过程虽足够漫长,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他们逐步进步的认知力、理解力、思考力和判断力。
棉棉看绘本时,喜欢让我反复读某几本书;也喜欢自己把一系列的书摊开,一本一本翻阅。有时,她在书架旁能够坐上一两个多小时,反复、有时甚至是比对、快速地翻阅身边的一大摞子书,好像在找什么,也不知她找到了没。她看完后,就起身做其他的事情,也不会跟我们说,她刚才在看什么,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接着,过了几天。
某一个晚上,她会告诉我,她想让我讲哪几本书。比如最近,她又让我讲巴巴爸爸。巴巴爸爸的书我算是买的比较全的一个系列,也讲了好多遍。
比如,她让我讲《巴巴宝宝们学上网》。巴巴宝宝们因为迷恋上网,谁都不在乎巴巴爸爸催促大家吃饭的提醒。其实棉棉未尝不是如此,如果玩什么正过瘾,叫吃饭是肯定叫不动的。巴巴爸爸之所以叫大家吃饭,还有一个原因是那天是巴巴妈妈的生日,巴巴爸爸为此准备了非常多的好吃的,包括一个多层的大蛋糕。最后,巴巴爸爸想到一个好办法,他用自己的身体盖住他们的房子,把网络信号屏蔽了。
生日宴会开始了。大家开始分吃蛋糕。
棉棉突然问,巴巴利波手里的蛋糕切的是哪一块?
我看一下,发现整个蛋糕冲着画面外,只有最底层露出切开的断面。但这个断面中间有一层巧克力夹层,而巴巴利波手里的没有夹层。
棉棉怀疑是上面一层的蛋糕。她的理由一是上层蛋糕没有夹层,二是手里的蛋糕的长度要小于最底层的蛋糕。虽然上一层的蛋糕看上去是完整的,但是棉棉觉得蛋糕的背面一定被切开了。
接着,棉棉开始数蛋糕上的蜡烛。因为看不到蛋糕的背面,她就每层数两遍,也包括巴巴爸爸手里那根蜡烛。最后,她告诉我,巴巴妈妈可能是23岁。我们又读了《巴巴爸爸的河马桥》。
当巴巴爸爸一家从河道里冲到瀑布前时,巴巴爸爸和巴巴妈妈变身成了一个水滑梯,巴巴宝宝们陆续从水滑梯上滑下来。
棉棉问我,巴巴贝尔为什么倒着从巴巴爸爸滑梯上滑下来呢。我和她再看了一下,原来中间有个螺旋弯道,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大头朝下滑下去了呢。
在《巴巴爸爸的火星旅行》那本,巴巴爸爸一家和波波爸爸一家一起清除了绿色的菜豆蔓。这个外来物种是巴巴布拉伯带到火星的菜豆种子生长出来的。我一直觉得这个是自然而然的描述,没有什么不妥的。最后巴巴布拉伯不得不自己喝了那些豆子汤。
我读完后,棉棉重新翻开第一页。她让我看第一页巴巴布拉伯到巴巴祖房间,专注地盯着桌上的菜豆种子;然后是第二页,大家在登上飞船时,只有巴巴布拉伯肩膀上扛着一个包。这些情节都有暗示,却逃不过棉棉的眼睛。这样来看,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还有一件更神奇的事情。
前两天,棉棉拿来两本巴巴爸爸让我读,一本是《巴巴爸爸的马戏团》,一本是《巴巴利波拍大怪物电影》。这两本是不同的系列,而且也不是同一次买的。
当我读到《巴巴利波拍大怪物电影》中“大家都在帮助他们挑选演出的服装”那页时,棉棉突然拿过来《巴巴爸爸的马戏团》,并指着封面说,“你看那牛角头盔和手臂是不是一样啊?”
我对比一看,果真如此。当初作者在制作时,肯定也不是同一时间画出来的,但是能够保证前后的作品道具保持一样,也是用心了。
不过,我对于棉棉更加刮目相看了。现在,我每天都盼着读书时光,期待她能够分享更多的我所没有注意到的有趣之处。
棉棉做事,有观察,有对比,有分析,有分享,我想这大概就是她理智成长的一部分。
『写在后面的话』
有理智,当然也要有情感。。。
『题外话』
棉棉想吃麻酱毛肚。
我骑车带她去吃。结果路上,自行车胎扎爆了。
棉棉就说,本来吃个饭,聊个天,喝个水,吃个西瓜,结果爸爸的胎爆了。
『日有所思』
远虑与近忧的差异就是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的差异。
而如果我们把长期需求和短期需求混在一起,就会出现各种各种的冲突。
很多事情,都可以从这个角度试着去理解。
一END一
*** 第二百四十一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