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长相思》

大师简介:

于永正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于永正老师于2017年12月8日上午6时02分逝世,享年77岁

主要事迹:

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1991年初《人民教育》发表了报告文学《徐州有个于永正》;全国小语会会刊《小学语文教学》和《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等刊物先后报道了于永正的教改事迹。

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这是建国以来教育部为个人召开的第一个教学研讨会;

1995年8月,于老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

五重教学

1992年12月14日—16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其"五重"教学;2000年5月原江苏省教委基础教育办公室和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徐州联合召开了"于永正教学经验研讨会",会上集中研究讨论了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概括总结了于永正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对于永正教学观的研究达到又一新高度。"五重"教学的提出,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育的一次回归,标志着于永正老师语文教学艺术风格的成熟和进一步完善。于永正"教无定法"的阅读教学、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对陈旧的教育理念、封闭的教学思想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他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

于永正老师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足迹踏遍了除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特别是送课到大西北贫困山区,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

     转 课堂实录: 

于永正 《长相思》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T:一边读一边看注释。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T:看看能读懂多少?

  (2)、交流。

  T:通过看注释,你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问题?是不是通过看注释,你基本上把整首诗的意思弄明白了么?

  理解“汴水”“泗水”。

  T:看懂了,记住了,谁能不看讲稿告诉老师。(方法的渗透,学习要学会记住,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知识,要记的)

  T:“月明人倚楼”中的“人”指的是谁?这要弄明白。

  S(回答略)

  T:不错,有收获。

  T:你对张煌言了解么,知道的站着说。

  S:(略)

  T:我要求好的记忆,能不能不看着说。

  S:(略)

  T:说完了,有补充了么?

  S:被“叛徒”俘虏了。

  T:说的通么?改改。

  S:被“敌人”俘虏了。

  T:说完了。为什么要分3次说完。你能不能一次说完?

  S:张煌言因为叛徒出卖,被敌人俘虏,慷慨就义。

  T;张宁死不屈,……孤军作战……杭州,何等的壮烈!(教师补充相关资料,体会是一个爱国者)

  T:午梦惊秋醒未醒。

  S:(略)

  T: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把话清晰的说了。

  T:“梦难成……不道愁人不喜听”怎么理解?

  S:(略)

  教师接着学生的讲解做适当的补充。

  T:不错。

  T:学古诗一定要看注释,这是学古诗的好办法。(学法总结)

  二、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无时不刻渗透方法)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

  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

  “故国盟!……”学生齐读!

  T: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

  第3首

  T:下面请看第3首,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

  S:也是一个晚上。

  T:可是写了雨,有了几分愁绪,雨啊~~~读!!

  S读

  T:下的大么?下的长么?读!!

  T:……雨打芭蕉……万俟可能会思念什么?想象,猜测一下。

  S:思念家人

  S:思念到了恨的人。

  T:换个词语,应该是“想到”,这时不能用思念。

  S:想到了他恨的人

  T:这个可能性不大。

  T:雨,把诗人的心境衬的多好啊!他思念什么?(学生不能讲到老师预设的点子上)

  一个学生引入了一首诗“风一更,雪一更,……”(是清·纳兰性德的)(表扬)

  S齐读第3首。

  四、教师总结:好的古诗文要背,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下课)

“大红花”说写课教学实录──于永正

  第一节

  师:今天,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俯身从提包中取出一朵大红花,举起来给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生:大红花。

  师:(板书:大红花)下面的红带上写的什么字?

  生:热爱劳动。

  师:这朵花该献给我们四(1)班在哪位同学?请你们推荐一下。

  [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作文训练,是于老师“言语交际作文训练”的核心。在这里,于老师把献花作为情感激励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他的“重情趣”。]生:我推荐许雨蒙。

  师:我推荐许雨蒙。

  师:哪位同学叫许雨蒙?(许雨蒙站起来)同意献给她的举手。(有几个学生举手)请你把她的名字写在黑析上。(生板书:许雨蒙)

  师:有不同意见吗?(找一男同学)你说该献给谁?

  生:该献给刘尊。

  师:是刘尊立校长吗?(该校校长叫刘尊立。)

  生:(生大笑)不是。

  [幽默!于老师的幽默常来自生活,随手拈来,机智有趣。]师:哪一位同学叫刘尊?(刘尊站起来)同意献给他的举手。(举手的不秒)请你把刘尊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刘尊)还有其它意见吗?

  生:我推荐沈斌。

  师:哪位同学叫沈斌?(沈斌站起来)同意他的举手。(有几个同学举手)那请你把沈斌的名字写上。(生板书:沈斌)

  生:我推选刘媛媛。

  师:哪位是刘媛媛?请站起来我认识一下。同意她的举手!(学生有十几人举手)哟,赞成的人不少,。请你把刘媛媛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四个人已经不少了,我只有一朵红花。许雨蒙,请你过来(与许雨蒙握手),认识你很高兴。你看,好多同学建议把这朵花献给你,我真为你自豪。刘尊,请你也过来(刘尊昂首挺胸走上台),你看刘尊走路多有精神啊!认识你同样很高兴!(被推荐的四位同学都被请上了台)祝贺你们四位同学,可究竟这朵花献给哪一位呢?请大家发表意见,讲一讲你们的理由。看哪一位同学的事迹多,理由充分,就献给谁。好不好?

  生:(齐声)好。

  [评:看似平常的“发表意见”,实际上是激发同学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材料。“发表意见”也是竞选,调动了同学要选有价值的、有说服力的材料的积极性。]师:同意献给许雨蒙的同学请到这边来(手指教室左前角),同意献给刘尊的请到这边来(教室右边角),同意沈斌的请到那边去(手指教室左后角),同意献给刘媛媛的到这儿来(指教室右后角)。

  (刘媛媛组人很多)刘媛媛人缘好啊!你看,刘媛媛笑了。

  (于老师走到许雨蒙御)你们是支持许雨蒙的,只有你们两位了。别看人少,如果你们的理由讲得充分的话,大红花也可能献给许雨蒙。你们四个人到支持自己的小组去讨论。(走到许雨蒙这一组)你们到这儿来可不是罚站的!请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献给许雨蒙,想一想许雨蒙有哪些事迹?等会儿要说的。(于老师走到刘媛媛那组,这组讨论很热烈。)

  生:于老师,是一个人说,还是都可以说?

  师:你们都可以说,说得越多越好。(老师四组巡视)讨论得差不多了吧?

  生:差不多了。

  [评:真正的分组讨论!支持同一个同学的在一起讨论,内容集中,能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有利于比较发言材料的价值,这也属于“探究”。]师:请同学们回到座位上去。说说看,这朵花究竟献给哪一位同学?

  生:(七嘴八舌)刘媛媛、沈斌……

  师:看哪一组的理由最充分,能够打动大家,然后咱们再定,好不好?

  生:好。

  师:先请同意许雨蒙的同学发言,申明你们的理由。

  生:因为许雨蒙同学……(师插话:停下来,“因为”去掉。接着说)她每次擦玻璃都擦得干干净净。(师插话:许雨蒙真好!)有时,她每次扫地的时候(师插话:把“有时”去掉),她每次扫地的时候,都帮助别的同学,她负责操场上的卫生区,水泥地非常大,看到有纸她就捡,有时别的班的纸利过来,她也主动捡。

  [评:于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语言医生。相机纠正学生的语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成。]师:我们明白了,第一,大扫除干完自己的活,主动帮助别人干。第二,她负责的卫生区绝对保持清洁,是不是?

  生:是。

  师:谢谢你的介绍。许雨蒙你自己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没有什么话说了,我谢谢他们。

  师:(与她握手)就凭这句话,就该与你握握手,多懂事的孩子,多谦虚。请刘尊过来,(刘尊大踏眇上来)你看刘尊走路,标准的美国西点军校的步伐—正步走。(生笑)请刘尊这一组的同学申述理由。

  [评:恰当的幽默,既放松了学生的心情,又调节了发言的气氛。]生:有一次,我们学校进行大扫除,他是最晚回家的人,而且鞋都湿了。有时候,我们班里有纸屑,他都能主动捡起来。在我们打扫卫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活干完,就去帮助别人。有时别的卫生区有纸,他也能主动捡起来。

  师:主要讲了三件事。你很会说,请坐。还有补充意见吗?

  生:他大扫除的时候从不叫苦叫累。

  师:不怕脏,还不叫苦叫累,好。

  生:老师叫他干的活,他都认真地完成。

  师:是这样的吗?刘尊?(刘尊点头)好。请沈斌过来,请他这一组的同学发表意见。

  生:沈斌虽然住在孟家沟,但是他每天都是早早地来打扫教室。

  师:虽然家离学校很远,但每天到校很早,一来到学校就开始打扫卫生。

  生:还有,老师让他干的事,他都是干完才走,没有中途退出。

  师:好,还有补充意见吗?

  生:每次他见到地下有纸就捡起来放到字纸篓里。

  师:这样做好。

  生:沈斌是一位称职的劳动组长,他每天早来晚走,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他都认真完成而且还没有怨言。

  师:(面向沈斌)他说你是一位称职的劳动组长。

  生:他每天很早来到学校帮大家干活,当他们来到的时候,他都已经干完了。

  师:哎呀,来得好早啊。沈斌事事走在前面。

  生:他每次劳动都很认真,我觉得这朵大红花应该戴在他的身上。

  师:戴在他的胸前。说戴在他身上也可以,但别针造成不要穿进肉里啊。(生笑)

  生:我记得有一次,星期天上艺校的时候,他在楼下玩,看见卫生区有一些纸,他就把它们拾起来。

  师:多自觉,这个习惯好,确实是爱劳动爱清洁。

  生:有一次,也是上艺校的时候,我们班里有废纸,他就找来扫帚和簸箕,把那些废纸给扒了。

  师:干什么?都扒了?(生笑)是一大堆吗?

  生:都给清理掉了。

  师:“清理”好。请坐。还有没有补充?请刘媛媛过来,这一组发表意见。

  生:我推选刘媛媛是因为每次教室地上有纸时,看到的总是刘媛媛弯腰拾纸的身影。

  师:话说得多漂亮!能说会道。—继续说。

  [  评:于老师曾说:“老师进课堂应该准备一千顶‘高帽子’。”于老师的确善于、乐于表扬学生,他从不放过一次应该表扬的机会。这也是他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法宝。]

  第二部分

  生:有一次,在大扫除当中,老师安排刘媛媛抹桌子,她抹完以后,看见一块玻璃脏,她就拿起抹布擦玻璃。

  师:那块玻璃没人擦?

  生:有人擦,是擦得太不干净。

  师:这件事你记得这么清楚,那块玻璃原先是不是你擦的?(生笑,摇头)哦,不是你擦的,那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亲眼看见的?

  生:是的。所以我认为应该把这朵大红花佩戴在刘媛媛胸前。

  师:把你的话记下来,就是一段很好的文字,有头有尾,前后照应。把事情说得很清楚,而且话说得跟诗一样美。

  生:谢谢于老师的夸奖。(掌声)

  [评: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老师的机智幽默放松了学生的情绪,打消了顾虑,于是就有了正常的,甚至超常的发挥,才有了开心的笑声和热情的掌声。]师:不客气,请大家再补充意见。

  生:我推荐刘媛媛是因为她看见纸篓满了,便主动去倒掉。

  师:这件事很小,但很动人。这说明她眼时有活,这样的同学值得我们尊敬。再讲。

  生:每次大扫除的时候,刘媛媛总是拣最脏最累的活干,而且不叫苦不叫累。

  师:好,你也很会说。别人还有补充意见吗?

  生:我这所以选刘媛媛佩戴这朵大红花,是因为下课的时候,她只要看见玻璃脏了,就主动去擦。

  师:你这个句子说得真好。(看刘媛媛的腰部)你裤子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生:手绢。

  师:是不是准备随时用它来擦玻璃的?(生笑)她心里有活儿,时刻想到班级,想到集体。刘媛媛你真棒。

  [评:又一顶“高帽子”戴到了学生的头上。]生:记得有一次,学校大扫除,当同学们都干完活却发现刘媛媛不见了。(师插话:哪去了?)原来她在厕所里打扫卫生。(师:吓我一跳,我以为失踪了呢)同学们见到她都很惊讶,她的脸上都是灰,都变成了大花脸。(师:厕所这么脏,怎么回事?)是墙上大脏了。

  师:(面对刘媛媛)后来洗干净了吗?

  生:干净了。

  师:好。还有补充吗?

  生:每次金老师交给刘媛媛的任务她都能认真完成,从不叫苦叫累。

  师:能举个例子吗?

  生:(想了想)太多了,实在难以形容。

  师:这句话比讲事例还好。(生笑)朦胧一点,让大家去想吧。虽然难以形容,但有没有人能形容一下?

  生:上一次大扫除,教师安排她抹地。(师插话:拖地)就是抹地。(师:哟,是用手擦地!你们教室肯定非常干净。)那是冬天,她的小手都冻红了,鞋也湿了,她也没有怨言,老师表扬了她,我们也向她投去敬佩的目光。

  师:多好!还有补充吗?

  生:有一次,一个同学把墨水甩在墙上,她下午主动拿来抹布去擦。

  师:(面向刘媛媛)你是怎么弄掉的?

  生:我用小刀刮的。

  师:哎哟,越说越感人,你们三位同学听了有什么想法?(面向沈斌、刘尊、许雨蒙)

  生:我觉得应该向她学习。

  师:你呢?(指刘尊)

  生:我也是。

  师:沈斌呢?

  生:他们都很棒。

  [评:多么恰当的思品教育。润物细无声,这才叫教书育人。]师:沈斌说得最棒。他们都很棒,那我——生:(接话)老师更棒。(生笑)

  师:往往说别人棒的人,自己就是最棒的。(生笑)好,看来一时还难以决定这朵花献给谁,咱们再讨论一下,请充分发表意见。

  [评:不下结论是最好的结论。再讨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发言的机会,更完善了“佩戴者”的材料。]生:沈斌有一件事,我差点忘了。那一次是三年级的时候,教室地上都有是灰,他不知道,就拿拖把拖地,拖完之后,他发现地上非常黑,原来灰都变成泥了,他就蹲在地上等,一直等到地干了以后,才用扫帚把灰扫干净了,又重拖了一遍。

  师:他干活很细,是这样吗,沈斌?

  生:是。

  师:到底这朵花献给谁?

  生:应该献给沈斌。有一年冬天大扫除的时候,沈斌带橡皮手套擦地。我也在那儿擦地,地很凉,我的手都冻红了。沈斌却把他的手套借给我用,大扫除完了他的手冻得通红,我问沈斌:“你没事吧?”沈斌却说:“我很热。”(师插话:这是有对比的方法衬托了浓斌。)还有,沈斌平时劳动非常认真,发现别的同学擦黑板擦不干净,他就去重擦。沈斌擦得很干净。于老师如果您不信的话,可以让他擦黑板给你看看。(师生笑)

  师:说了半天,一定要把花献给沈斌。(生笑)其他组没意见吗?一定要争,请你发表意见。

  生:我们班女同学都是按学号擦玻璃,有一次一个同学生病了,刘媛媛就帮她把玻璃擦完了。这个女同学就是我。

  师:原来如此。

  生:我觉得不管怎样,这朵花一定要佩带在刘媛媛胸前,我觉得我们的女同学也不会不同意的,对不对?

  (女同学:对!)

  师:哟,你在这儿发动群众了。(生笑)真有心眼。

  生:我说说许雨蒙。有一次我见她路过花坛,她见不干净,就立刻跑上楼拿抹布擦花坛,等我下楼的时候花坛已经干净了。再看她的身上,衣服已经脏了。

  师:好,许雨蒙,男同学投你一票,这是有分量的一票。(生笑)到底献给谁?

  生:把花献给刘媛媛。一次放晚学,在路上我看见一个垃圾箱旁有香蕉皮。刘媛媛走过去把香蕉皮一块块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这事我很感动。(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

  师:放下手,看来感人的事的确很多,怎么办呢?咱们来个举手表决好不好?

  生:好。

  [评:竞争的激烈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活跃,这就是于老师“大红花”的魅力。]师:你们四个向后转,不要看。同意刘媛媛的同学举手!(约30人)同意沈斌的举手!(生举手)放下。你们四位向后转。告诉你们四位,投票结果,刘媛媛和沈斌得票较多。但是于老师听了大家的介绍,觉得刘尊和许雨蒙表现也不错。

  生:沈斌还有事例。

  师:不说不行?(生点头)请说。

  生:沈斌经常帮助同学劳动。(有好几个男同学举手)

  师:我知道你们都是要说沈斌的。我知道你们为什么说刘斌,因为刚才你们看到沈斌的票比刘媛媛少一些,于是就七嘴八舌去争。别担心,我这有两朵红花。(从提包里又取出一朵大红花)(生笑)第一朵花献给刘媛媛,第二朵花献给沈斌,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给沈斌、刘媛媛戴花)大家同意把花献给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沈斌:其实他们也很热爱劳动,有时干得比我还要好,像王刚,吴航,我到校时他们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师:大汗淋漓,多会说话呀,风格多高呀,对投你票的同学要不要说句话?

  生:谢谢大家。(掌声)

  师:请刘媛媛说。

  刘媛媛:我谢谢大家对我的支持。班里不光我一个人干活好,还有李亭、夏露她们都好。

  师:咱们以掌声欢迎他们回位。(在掌声中,二人回位。师面向刘尊、许雨蒙)课后我给刘尊立校长说说,期末,评你们为中山学校的劳动之星。(俯身拿花)我这儿还有一朵红花。(生笑)上面写的什么字?

  生:助人为乐。

  师:想一想,这朵大红花应该献给谁?下面不说了,而是让你写。谁写的俄文能打动我,这朵花就献给谁。(下课休息)

  第二节

  师:这朵大红面写着“助人为乐”,请你以“大红花献给——”(板书)写一篇作文。作文里一定要举出他帮助别人的事例。事例不一定要多,但要具体。谁的事例具体,这朵大红花就献给谁。写作文的时候要注意两点:第一,要一气呵成,如果碰到不会写的字,画圈或用拼音代替,千万别为了一个字打断的思路,写完再解决它们;第二,要想好再写,写上句要想下句,思想不集中的人是写不好作文的。

  [评:少一点限制,就多一份宽松。于老师的要求,实际上是一种作文方法的提示,而是限制。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放开思路。](学生写作。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20分钟后大多数同学已经写完。)

  师:我们交流一下,先请班长读,大家听好。

  生:大红花献给殷雪。殷雪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个子不算高,一双乌黑光亮的眼睛,显得特别有精神。(师插话:殷雪,请站起来,呦,眼睛的确有神。)殷雪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身为一句体育委员,殷雪很乐于帮助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有一次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测表让我们做一分钟的仰卧起坐。(师:什么意思?你想一想怎样改?)(生想了一下)把“测表”划掉。(师:这样就好多了。)我们班的王欣同学因为太胖而起不来。正当王欣同学着急时,殷雪走过来说:“王欣,不要着急,我来帮你。首先不能紧张,身体要保持放松状态。”(师:这句话我听了不太理解,改改。)改成身体要放松。(师:这样就好理解了。)两个手臂要紧贴头部,这样就能轻松地做上来了。(师:听你这么一说,我都会做了。)王欣同学说:“殷雪,多亏你了,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呢?”“我是一我体育委员,这是我的责任。”殷雪说。听了这句话,我深受感动,老师也向她投去满意的目光。(师:不仅是满意,还有赞许。)我希望老师和同学们把这朵大红花戴在殷雪的胸前。

  [评:于老师听得真准!一是他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二是他具有较强的语感。这些都是平时的积淀,教案中恐怕没有这样内容。]师:写得好。还有写献给殷雪的吗?

  生:大红花献给殷雪。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同学生病了,不能来校上课。殷雪想:这几天上课的内容非常难,也很重要。他生病不上课肯定会跟不上的。这样吧,我去给他补课。从此,殷雪就天天到那位同学家补课,直到那位同学来上学为止。所以我觉得这朵乐于助人的大红花应该献给殷雪。

  师:这件事真叫我感动。还有推荐别人的吗?

  生:大红花应该献给郭玉洁。大红花应该献给郭玉洁的理由如下:(师插话:语言多简洁,“理由如下”,下面用了个冒号。大家听听,理由充分不充分。)有一次,上数学课我忘带学生尺,这可怎么办呢?我向好朋友借,可他也只带了一只。马上下班就要上课了。我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这时,郭玉洁走了过来,关切地问:“怎么了,有什么事吗?”我把事情告诉了他,他听完毫不犹豫地将他的学生尺一掰两半。还有一次,我们一起回家。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个小弟弟摔倒了。他急忙跑过去背起他向学校医务室跑去,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像这样的事太多了。同学们,你们说,这朵大红花该不该不该戴在郭玉洁的胸前呢?

  师:大家说。

  生:该。

  师:你也会发动群众,像班长一样,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了。

  还有谁愿意读?请沈斌来读。

  生:大红花应该献给吴航和王刚同学。

  师:献给两位同学,哟,那我得准备两朵花。好,说吧。

  生:吴航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师:大人可以这样说,你作为他的同学。不可以这样说。“好孩子改为”同学“。)有一次,吴航妈妈让他去买糖。吴航买糖回来时,看见王刚在王奶奶家热火朝天地打扫卫生。王刚悄悄在说:”王奶奶病了,正在休息,来帮王奶奶打扫卫生。“吴航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对,我和你一起干。“他们兴致勃勃地干了起来。王刚浸湿抹布,踮起脚尖,把门擦得非常干净,吴航那着扫帚把在扫得干干净净。一会儿工夫,王奶奶家就被打扫得一尘不染。(师:”一尘不染“换个:”干干净净“。桌椅门窗可以这样形容,地面就不好这样说了。)吴航和王刚笑嘻嘻地回家了。王奶奶夸奖吴航和王刚是好孩子。

  师:有这种事吗?请上来。(吴航、王刚上台)

  生:有。

  师:听了真令人感动,谁叫吴航?糖带走了吗?

  生:还了。

  师:他们的事迹很感人。

  吴航:老师,我也想推荐一个人。

  师:去把你的作文拿来。

  王刚:我拿来了,我先读。

  吴航:我也带来了,我先读。(吴航、王刚争着要读)

  [评:学生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了。有这样的场面教师梦寐以求的吧。这种气氛是于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所影响的。真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第二部分

  师:嗬!这两个小家伙和我斗心眼儿呢。本来是想让大家认识你们的,没想到把作文带来了。好,王刚先读。

  生:把大红花献给李磊。李磊很乐于助人,所以我选他。记得有一次,我又要打扫卫生区又要拖地。李磊看见了,什么话也没说,拿起拖把跑上楼,把地拖得干干净净。我打扫完卫生区上楼一看,感到非常奇怪:“李磊,今天又不摊你打扫卫生。”(师:“摊”是方言,改成“该”。)李磊高兴地说:“虽然不该我拖地,你那么忙。”(师:把话说完整,加一句“可是你那么忙,我应该帮帮你。”)我说:“谢谢你。”他打住了我的话:“我不是帮你,我是为大家服务。”我听了很感动。希望老师把大红花献给他。

  师:(吴航举手)你也想读?

  吴航:(读)这朵大红花应该戴在吴航的胸前。(师生笑)

  师:哟,吴航自荐,真有你的。

  吴航:他平时关心集体,帮助同学。有一次,赵省在体育课上,不小心跌倒了。他连忙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赵省一边哭一边说:“我的腿好疼呀。”吴航一看,呀!他的腿上划掉了一块皮,鲜血淋淋,忙把他扶到卫生室,王老师先把他的伤口清洗了一下,然后敷上药,用绷带包扎伤口,最后,吴航把他扶到了教室,说:“赵省你好好休息吧。”你这种乐于助人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班的同学都叫他小雷锋。(生笑)这朵大红花应该戴在乐于助人的吴航身上。

  师:说了半天又说到他身上了。(生笑)看来,这些同学就难以决定这朵大红花载在谁在身上,怎么办?把它劈两半?(生笑)

  生:于老师肯定还有。(生笑)

  师:你怎么知道的?让我看看书包还有没有。(师又从包里拿出一朵大红花)还真有,这两朵大红花怎么办?

  生:(吴航抢着说)一人一个。

  师:你就不能谦虚一点?

  生:(想了一下,笑着说)这朵大红花应该戴在我的胸前。

  师:你就是不谦让。你呢?(问王刚)

  生:我觉得大家说得都很感人,我觉得谁都可以佩戴这朵大红花。

  [评:于老师在学生面前从不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正因为这样,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大朋友,一位知心的大朋友。正因为这样,师生之情才融为一体,课堂才活跃,才有情趣。这也是于老师“以情激情”的教学艺术所至。

  师:你看他多虚心,不过,吴航坚持自己的主张也有道理,这叫实事求是。大红花到底给谁呢?

  (学生议论,七嘴八舌)

  师:我请你们的班主任带回去,期末,再评该戴在谁的身上。即使戴不上也没关系,期末让班主任给你们评一个“中山助人为乐之星”,好不好?

  王刚:我还想说一句话。

  师:你说。

  生:现在,我非常想谢谢大家。(掌声)

  师:真懂事。

  吴航:我也想说一句话。

  师:请说。

  生:在我们班,每一个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同学。

  师:哟,为他的谦虚鼓掌。(掌声)你这一谦虚感动了我,我决定把这朵大红花戴在你身上。(掌声)班长,剩下这朵助人为乐的大红花请你领走,这是献给全班同学的。

  生:遵命。(生大笑)

  (下课)

  [评:教学的艺术关键在于“激励”。这两节课中,大红花既是激励的主要手段,又是教学内容的凭借。于老师成功地运用这一手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一部分学生有了超常的发挥。其次,于老师充分运用语言激励和情感激励,融洽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学习中放松、放开,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情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于老师把“重情趣”作为“五重教学”的首要内容,在本课的教学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另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内容入手也是这两节课教学成功的保证。从这两节课中,我体会到,一节成功的课是“综合”的,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是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应该说,一节好课,是师生的共同创造。河南《小学青年教师》的资深编辑、教育专家冯春河先生对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推崇备至。他说:“读于永正先生的课堂教学实录,就像读优美的散文,流畅、生动、有趣;掩卷之后,仍回味无穷。”应该说,于老师的课,是他智慧、人格、学识的结晶,是他的教学观、人才观、学生观的生动体现,处处折射出“五重教学”的思想火花。于永正作为国家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推出的首位名师,是当之无愧的。

让我们走进大师,再次聆听他的令人神往的课堂吧!

(0)

相关推荐

  • 北京画室集训哪家好?选北京画室要从哪方面入手?

    北京画室集训哪家好?选北京画室要从哪方面入手?想必是每位家长和同学最关心的问题,选择对了,不仅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财力,而且进而提高了考入理想美院的成功率. 据小编调查到,在北京画室集训比较好的分别是北 ...

  • 【教学设计】米饭从哪来

    <米饭从哪来> 王沛 新安县特殊教育学校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全班13名学生,其中2名为轻度智障儿童,其余均为中重度智障儿童.(其中有3名自闭症儿童). 二.教学科目:新安特校<生活& ...

  • 没有定论的评价

    没有定论的评价 作者:李广生 镜头一:一个小组的发言刚刚结束,老师对其他同学说:"他们的表现如何?大家评价一下.""好,非常好!"全体同学异口同声的大声回答,气 ...

  • 【教师节特刊】伍习斌/追忆吾师

    追忆吾师 作者:伍习斌 他是我求学路上遇到的为数不多而令我心生崇敬的老师,然而正值生命盛期却不幸夭亡,令我至今深感惋惜,具体的原由我不得而知,也不愿再去追寻.今晚在梦中再次重温他的课堂,他那上课时的威 ...

  • 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一株紫丁香》

         像于永正老师这样教朗读 也许于永正老师略带徐州官话方音的普通话并不是那么字正腔圆,甚至有些声调明显存在缺陷:也许于永正老师并没有掌握所谓的播音发声方法,甚至有些长句子读得有些接不上气:也许于 ...

  • 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

    像于永正老师这样教朗读 也许于永正老师略带徐州官话方音的普通话并不是那么字正腔圆,甚至有些声调明显存在缺陷:也许于永正老师并没有掌握所谓的播音发声方法,甚至有些长句子读得有些接不上气:也许于永正老师并 ...

  • 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朗读教学课例《秋天的怀念》

         像于永正老师这样教朗读 也许于永正老师略带徐州官话方音的普通话并不是那么字正腔圆,甚至有些声调明显存在缺陷:也许于永正老师并没有掌握所谓的播音发声方法,甚至有些长句子读得有些接不上气:也许于 ...

  • 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教学语文的感悟——朗读

    像于永正老师这样朗读 也许于永正老师略带徐州官话方音的普通话并不是那么字正腔圆,甚至有些声调明显存在缺陷:也许于永正老师并没有掌握所谓的播音发声方法,甚至有些长句子读得有些接不上气:也许于永正老师并没 ...

  • 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课文朗读与朗读指导》

     像于永正老师这样朗读 也许于永正老师略带徐州官话方音的普通话并不是那么字正腔圆,甚至有些声调明显存在缺陷:也许于永正老师并没有掌握所谓的播音发声方法,甚至有些长句子读得有些接不上气:也许于永正老师并 ...

  • 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杨氏之子》

    大师简介: 于永正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于永正老师于2017年12月8日上午6时02分逝世,享年 ...

  • 名师课堂I 于永正老师《草》

    大师简介: 于永正 于永正1941年生于山东莱阳,中共党员.1962年从徐州师范学校毕业后,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曾任鼓楼区教研室主任. 于永正老师于2017年12月8日上午6时02分逝世,享年 ...

  • 【广东】房永正《一株绿萝》指导老师:李婷

    一株绿萝 东华中学七年级 房永正 家里养了株绿萝,它全身绿油油的,像穿了件绿衣裳,好看极了.她在平凡的角落里存在着,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她的手掌是心形的,好像在诉说着自己热爱生活.美好安宁的样子.一切 ...

  • 导入技能三:于永正老师教学之赏析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语文课堂上的导入语犹如文的起笔,常让费尽心机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