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真实的学生
在等待领导视察的间隙,和一位朋友聊起“做真实的教育”。朋友感慨道: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小脑瓜转的可快了,一下就能猜透你的心思。我知道后面还有故事,就做出愿闻其详的样子。他继续说,在一次借班上课时,为了巧妙的引出课题,他设计了一个谜语,没想到话音刚落,孩子们便纷纷举手回答,一下子就猜出了谜底。事后有听课教师怀疑,是他早已和学生串通好了,否则学生不可能这么快猜出来。可是他真的没有向学生做任何渗透,他也不明白学生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也许真的太聪明了。我问他学生是否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已经进行预习,他点头称是。我笑了,对他说,这就不难理解了。他也摆出一副愿闻其详的样子。我告诉他,孩子们猜出的不是谜底而是他的心思,正如他自己刚才所言:小孩子一下就能猜出教师的心思。如果说这也算是聪明的话,那只能算是“小聪明”。
朋友这节课的课题是《沙漠之舟》,好像是一篇关于骆驼的说明文。孩子们已经提前进行了预习,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教师要讲的是骆驼,所以老师说给大家出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动物时,也就是还没有公布谜面时,孩子们就已经料到老师说的肯定是骆驼!我曾经历过类似的场面,也是在公开课上,而且是一个级别相当高的公开课上,老师刚说完谜面的第一句,就有孩子举手,还有的孩子等不及小声说出谜底。更有一次非常好笑但让人笑过之后不由得有点心痛的经历。教师因为紧张,说错了谜面,但孩子们居然猜对了谜底,逼得教师不得不更改谜面,因为谜底就是这节课的课题。
孩子们破译谜底时所运用的并不是思考,并不是通过谜面所透露的信息而进行推理演绎,这一点是肯定的。确切的讲,他们真的是“猜”——猜测并揣摩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孩子们用心思考问题本身的程度远远不及用心揣摩教师心思的程度。所以说,表面看学生思考了,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但学习并未真实的发生。因为真正的学习是对实际问题的探究,而不是对某个人心思的揣测。教学若是不恪守这种学习观的话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将引导孩子学会“察言观色”“顺情说话”,习惯于“服从权威”“随声附和”,未来的社会将没有任何正义和真理可言。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的“自以为是”。包括我自己当初也是这样的,陶醉于自己所创设的虚假的情境中,满足于学生的曲意逢迎并视为教学的成功。当学生说出我心中已有的答案时眉飞色舞的给予表扬,而当学生说出的答案与我相悖或不符时虚情假意的鼓励实则诱导他们向我靠拢。所谓“自以为是”便是把“我”当成“真”的代表和唯一,就本质而言是专制思想的表现,是对求真精神的伤害。
“做真实的教育”就要面向真实的学生。孩子们在走进教室之前,在开始本课学习之时,真的是一无所知、一张白纸吗?肯定不是。既然如此的话,视学生已知之不顾,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教学,就违背了“做真实的教育”。所以我开诚布公的对朋友说:你自以为很巧妙的开场设计,虽然表面上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非常幼稚,甚至可以说愚蠢,因为你传递给孩子一个很不好的信息。真正的学习是想问题而不是猜心思。
“做真实的教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困难之处并不在于具体的方法,所以很多人跟我探讨“生命课堂”怎么做时我总是说:你首先要理解“生命课堂”的要义。改造我们已有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观念才是真正的艰难所在。“你热爱真实吗?”你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热爱!”但是你能保证自己不像叶公那样看到真龙后就逃之夭夭吗?如果你还是那么理直气壮的话,就请你面对真实的学生,把所有的“自以为是”装进洗衣机的甩干桶里,带领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让他们真正的想问题,杜绝所有形式的猜心思。